来源: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戴浩、胡锦武、范帆

在将军故里江西省兴国县,潋江水穿城而过,江畔的山坡之上,有一座潋江书院,学脉绵延百年,弦歌不绝。

自古以来,江西便以兴盛的书院文化闻名于世,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一个个如雷贯耳的文化地标,在中国书院史上各领风骚。群星璀璨之下,仅有余年历史的潋江书院并非声名赫赫,但依然散发着独有的文化光芒。

这座藏匿于兴国县城繁华闹市的书院,曾寄托了一代又一代客家子弟登科入仕的夙愿,也目睹过革命战争时期的风雷激荡。走进潋江书院,仿佛穿越一条时间长廊,悠悠千年的客家文化在眼前次第铺开,峥嵘岁月里的红色传奇在耳边娓娓道来。

潋江书院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客家古书院里的文脉传承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向来都是群雄逐鹿之地,战火纷争不断,居住于此的人们为躲避战乱而“衣冠南渡”,远隔重山的江西赣州成为他们南迁拓殖的栖息地,许多客家人在此繁衍生息,而后再度辗转福建、广东等地。

客家先民大多出自北方的世家贵胄和官宦之家,他们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加懂得掌握知识和获取官阶对维系家族命运的重要性,再加上聚居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生存环境恶劣,科举入仕为他们开辟出跻身上层社会的通道。因此,客家社会尤其崇尚教育,哪怕家中有断炊之虞,也要省吃俭用供子弟上学。

时光轮转,岁月变迁。“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客家人聚集的赣南地区赓续延绵,孕育了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书院文化,位于赣州市兴国县的潋江书院,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史料记载,潋江书院早先为兴国县县学,乾隆三年(年),由兴国知县徐大坤迁建于今址,并更名为潋江书院。书院依山而建,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和崇圣祠等建筑由低而高,五重递进,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气息。

沿着麻石铺就的人行道蜿蜒而上,一栋高耸的牌楼式门楼跃然眼前。横额上书古韵十足的“潋江书院”四个大字,云纹图案饰边,左绘“梅兰”,右绘“竹菊”。

潋江书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锦武摄

钟寿秀是潋江书院的一名讲解员,今年60岁的她已经在书院从事讲解工作40余年,对书院内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在她的引导下,我们跨进门楼,只见书院建筑的墙壁或顶棚诗画相间,雅趣盎然。在书院内移步换景,还能发现许多彩绘和浮雕,大多是勉励学子修身明志、勤学苦读,如门庭之上的“秀汇双江”匾额、讲堂屋檐下的诗画相间彩绘、魁星阁顶棚藻井中的“鲤鱼跃龙门”浮雕等,寄托着期望学子们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

从清朝创立之时直到近现代,潋江书院在客家社会的淳厚学风影响下,始终兴盛不衰。年,兴国县47个乡联合募集经费,利用原潋江书院的校舍,创办了兴国县平川中学,逐步开设了国文、地理、数学等课程,后又举办平民夜校,工人、农民可免费入学,为赣南近现代平民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潋江书院。受访者供图

土地革命的思想发轫

潋江书院的文脉沿袭至今,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雕梁画栋,都能探寻传承千年的客家文化深厚底蕴。而更让潋江书院声名远扬之处,还在于它是赣南地区一座著名的“红色书院”,毛泽东曾先后七次来到兴国开展革命工作和农村调查,其间就曾居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

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从于都出发来到兴国县城。选在潋江书院安营扎寨,毛泽东有着深思熟虑。

“一方面是因为潋江书院傍山而建,地势高,视野开阔,便于警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是兴国县的‘最高学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有识之士的聚集之地,也便于招贤纳士。”《兴国县志》执行主编陈玉桃说,在得知毛泽东到来的消息后,许多苏区干部和社会进步人士纷纷前来拜访,毛泽东在书院和他们纵古论今,深入调查兴国县的政治历史、经济状况和风土民情。

当时正值春耕时节,毛泽东带着贺子珍白天来到田间地头劳作,很快就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一边与农民一起车水、插秧,一边听取农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了解百姓疾苦。晚上回到潋江书院的住处后,毛泽东则借着微弱的灯光彻夜整理资料,困了就在旁边的木板床上和衣而卧。

根据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再结合兴国县的调研情况,毛泽东起草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对土地没收范围、分配土地数额标准、土地税的征收等内容都作出明确规定。这个土地法相比四个月前诞生的《井冈山土地法》,做出了一个在毛泽东看来是“原则的改正”,即把“没收一切土地”的提法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潋江书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锦武摄

几字之差,背后基于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兴国县开展农村调查时,毛泽东了解到县城内庙宇广布,宗祠林立,诸如公堂田、水口田、祠堂田等“公共土地”大多掌握在土豪劣绅手中。《兴国土地法》中提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而并未将中农和富农的土地包括在内,有利于团结联合多数,精准孤立打击少数,从而为革命争取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兴国土地法》是对《井冈山土地法》的继承和发展,为后续的土地法修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兴国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胡玉春说,《兴国土地法》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尊重了农民要求土地的迫切愿望,使得土地革命赢得了广泛的支持拥护,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后来,红四军政治部也翻印了《兴国土地法》,随军辗转赣南和闽西,土地革命的风暴迅猛地席卷了中央苏区,促使苏区人民“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潋江书院崇圣祠。受访者供图

孕育革命的星火力量

年4月,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在潋江书院的崇圣祠开讲。

“革命靠谁呢?不靠天,不靠地,全靠劳苦工农自己!”“一刻都不能脱离群众!”……

为全面贯彻《兴国土地法》,更好地推动土地革命开展,潋江书院的崇圣祠内举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由毛泽东亲自编印讲稿,他向学员们介绍了当时国际国内的革命形势,分析中国革命的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并且重点讲解了《兴国土地法》和《井冈山土地法》的异同,强调开展革命工作必须牢记“群众观念”。

而台下就座的这批学员中,日后很多都成为领导当地土地革命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陈奇涵、萧华等威名远扬的将军,他们就像一颗颗革命的火种,迅速燎原于中央苏区的千里沃野。

其实,早在毛泽东到来之前,潋江书院就已是兴国县红色运动的摇篮。

年9月,在中共赣州支部书记朱由铿的指导下,中共兴国县支部干事会在平川中学成立。这所中学的校舍就在潋江书院,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兴国县建立党组织的开端。

胡玉春说,平川中学的教员大多是社会进步人士,他们经常向学生启蒙进步思想、传播革命观念,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参与革命事业的热情。年12月,平川中学两名学生党员带领多名同学捣毁了兴国反动资本家的商店,并击退了围攻学校的商团武装,揭开了兴国县武装斗争的序幕。

在年至年期间,潋江书院还是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苏维埃政府组织和领导当地群众全力支持革命工作,取得了扩大红军、支前参战、慰劳红军、优待红属、合作社运动、生产运动、教育工作、购买公债、节省经费、捐献军粮等十项工作的光荣模范,多次获得表彰。

年1月,兴国县委书记谢名仁、长冈乡苏维埃主席谢昌宝等人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介绍了兴国模范县的工作成绩,赞扬“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为此,毛泽东还专门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大字,送给兴国县的代表同志。

历史的硝烟散去,饱经风霜的潋江书院静静矗立,见证着这片红色土地旧貌换新颜。站在新的起点,兴国儿女正在赓续传承“模范兴国”的红色传统,再创新时代的“第一等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