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pf.39.net/xwdt/180210/6055923.html

阳光照耀红土地脱贫路上阔步行

江西公安机关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扶贫“印迹”

在于都县排脑村的蔬菜大棚里,驻村第一书记曾文斌正在收苦瓜。

赣州市赣县区街坪村第一书记吴俊屹帮助贫困户养殖黑山羊。

于都县张军村的富硒水稻已经成为全村的拳头产品。

在赣州市赣县区湖江村的扶贫车间里,贫困户正在缝制衣服。

昔日,村民无固定收入,村内无固定产业,成片的土坯房,道路坑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脚泥;

如今,一栋栋房屋排列有序,一座座大棚连绵起伏,远处青山逶迤,近处林下鸡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年多时间里,江西省公安厅驻上犹县社溪镇严湖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用辛勤汗水和付出,将落后闭塞的贫困村变成了美如画卷的富裕村。

“红色血脉”生生不息,警民携手鱼水情深。一起走上脱贫致富路的还有赣州市各级公安机关驻村、挂点、对口帮扶的个村、户贫困户。

日前,记者深入上犹、赣县、兴国、于都等扶贫点,走近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感受他们的深情与担当。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丰收”

赣州市于都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作为革命老区,帮于都县梓山镇排脑村村民脱贫,始终牵动着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心。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于都县公安局车溪派出所副所长、驻排脑村第一书记曾文斌告诉记者。

起初,贫困户刘贤华对发展种植水稻产业比较抵触,认为种田没出路。为打消他的顾虑,曾文斌等扶贫工作队员带着刘贤华去邻村参观产业扶贫项目,了解相关政策。刘贤华的思想逐渐转变了,以加入村合作社的方式承包了亩土地种植富硒水稻,一年就收入了5万余元。

年4月,赣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吴俊屹被选派到赣县区湖江镇街坪村任第一书记。“既然来了,就要做好长期驻扎的打算。”他默默地告诉自己。

贫困户高开海是留守老人,女儿在外务工,他独自带着一个上初中的孙女。吴俊屹走访了解情况后,决定帮老人一家走出困境。吴俊屹帮老人种植了油茶、花生等农作物,还养了2头牛。当年年底,高开海看着存折上可观的产业奖补收益,心里乐开了花。

在村委办公室,吴俊屹指着墙上的锦旗对记者说:“这面旗就是高开海为了感谢我们驻村扶贫队,特意让他女儿送来的。”

湖江镇湖江村离街坪村仅8分钟车程。在这里,扶贫工作队找到了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

“玉华制衣厂是驻村工作队为解决村里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就业问题,着力打造的一个‘扶贫车间’,在这里就业的贫困户就有21人。”赣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技术保障大队副大队长、驻湖江村第一书记许飞告诉记者。

“这些工人都是当地村民,车间实行‘家门口务工’和‘自由打卡’的创新模式,深受村民欢迎。”制衣厂负责人肖玉霞向记者介绍。

在湖江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下站村。

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座小山村。作为赣州市公安局的主要对接帮扶村,局党委派法制支队四级警长尹晓辉任下站村第一书记。

对村子的第一印象,尹晓辉仍记忆深刻。“村里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要想帮村民摘掉贫穷的帽子,必须尽我所能。”尹晓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一干就是5年。

“现在党的政策好,这里的第一书记好,有什么事找他们准能解决。”村民李嫂这样形容尹晓辉。

去年一个清晨,尹晓辉刚进村委办公室,电话铃就响了。电话那头的李嫂哭诉:“我丈夫在外务工摔伤了。”

听到这个消息,尹晓辉赶紧来到李嫂家。了解情况后,尹晓辉马上想出三个解决办法:第一,启动临时救助资金,解决眼下的困难;第二,找镇党委书记金家祥,启用助学资金;第三,向社会宣传,争取爱心援助。很快,李嫂的困难得到了妥善解决。

从“一盘散沙”到“一个拳头”

“解决了村民的产业发展问题,原以为扶贫工作就能一帆风顺,没想到,在一次乡村环境整治中,还是出现了卡顿。”于都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副主任、驻张军村第一书记温树华告诉记者。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温树华凭借多年的党建工作经验,立即带着队员们入户走访谈心。他发现,导致贫困村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一个好党支部。”他当即与扶贫队员开会研讨,最终确定了“党建扶贫理思路、警地联动建班子、党员互助结对子”的党建扶贫思路。

为老党员挂党徽、开展教育扶贫……温树华把党建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取得的扶贫效果也十分明显。

老党员张荣辉高兴地对记者说:“党员们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党员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年1月,江西省公安厅国保总队三级调研员吴民来到上犹县社溪镇严湖村任第一书记。吴民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坚持每周召开脱贫攻坚会,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干部和村民的心凝聚起来。

面对村党支部新旧交替、扶贫缺乏带头人等现状,吴民组织开展了“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等思想培训会,积极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提高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扶贫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扶贫不仅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更要激发村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吴民对记者说。

年,严湖村被评为上犹县的文明村。

从“眼中的变化”到“背后的故事”

“要想富,先修路。”下站村被群山包围,地处偏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凭借多年的基层经验,尹晓辉清楚地知道,要想带领村民致富,首先要想办法让基础设施“脱贫”。

修路,既要指标,又要资金。尹晓辉立即向上级汇报,同时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年5月,这条耗资余万元的“致富路”全面竣工。

“以前都是泥巴路,下雨天不敢出门。现在路修好了,再远的路也敢走!”

“我们住在山上的村民也能喝上自来水啦!”

“村里种上了油茶和西瓜,只要肯干就能有收入!”

……

在村口,村民们看到记者,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村里的变化。

另一边,在贫困户申鼎有家,刘翊翔指着手机上的“地图”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村情。

刘翊翔是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蓉江新区大队民警,年4月派驻蓉江新区潭东镇东坑村任第一书记。

这份“地图”是他自己绘制的,他把村里主要街道、主要建筑、贫困户的居住点画成地图,用不同的线条勾勒标注,整个村情一目了然。

“后面还会有工作队来东坑村,通过手绘村情图,可以帮助工作队尽快了解村情,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刘翊翔自豪地对记者说。

6天时间,记者马不停蹄地穿行在山岭和田野间,严湖村、街坪村、下站村、湖江村、东坑村、排脑村、张军村……一个个曾经边、远、穷的小山村,现已旧貌换新颜、脱贫奔小康,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手记

有许多笑脸令人难忘

有些事,唯有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

十月,金秋。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走进“风景这边独好”的赣鄱大地,探寻这片红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10月17日至22日,在赣州蓉江新区、上犹、赣县、兴国、于都的采访中,有许多笑脸令人难忘。

贫困户张金海笑了,是扶贫工作队的帮助让他和家人享受了教育、健康、兜底保障、扶贫信贷等扶贫惠民政策。短短几年,他还了外债,盖了楼房,买了小汽车;贫困户刘三月笑了,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以加入村合作社的方式承包了亩土地,种植富硒水稻致富,现在钱包鼓鼓的;贫困户杨纲发笑了,是扶贫工作队帮他争取到建房资金,现在他们一家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贫困村是怎样摘掉了穷帽,贫困群众又是如何富起来、笑起来的?在采访中,我们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答案:江西公安扶贫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强有力的产业带动和创新思维,给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底气和力量。昔日的贫困山村,现今布满了种植大棚,因地制宜、连片发展,各村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让扶贫产业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这些走出贫困的村民们满溢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是红土地上脱贫攻坚显著成效的生动注脚。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

我们看到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看到了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看到了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的努力和奉献,看到了乡亲们脱贫后的喜悦和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我们看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踏实、如此坚定。

(文/图:中国警察网融媒体报道组记者金衡、陈希、万广朋、刘玲、张建鑫、李然、曾芳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