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习近平
晨光熹微,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张忠华已经在自家大棚里忙起来了。
“我要向总书记报喜!”张忠华笑得合不拢嘴,“总书记去年来我们村考察时,嘱咐大家要把富硒品牌做起来。现在我们的富硒蔬菜卖得可好了,丝瓜每斤卖到了9元钱,去年我的3个大棚净挣9万多元,今年又流转了20亩地,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实地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总书记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潭头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桂花说,如今的潭头村,蔬菜产业做大了,富硒品牌打响了,乡村旅游兴旺了,全村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户户有了致富产业。村口的笑脸墙上,一张张村民们脱贫后的笑脸灿烂绽放。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十三五”以来,总书记非常关心扶贫产业发展,从黄土高坡到西南边陲,从秦岭深处到大别山区,总书记一次次深入贫困地区,走到田间地头,考察特色产业。
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产业兴了,村民富了,山村活了,个贫困县每个县都有了主导产业,90%的贫困人口参与富民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秋天,正是收获时节。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李义正在打理山葡萄。“这8亩山葡萄,去年卖了6万多元,瞧现在这长势,今年收入还能涨!”
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村考察时,特意嘱咐乡亲们:“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总书记的话讲到了咱心坎上,这一年多,大家铆足了劲、加油干!”马鞍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说,村里把山葡萄定为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稳定了利益联结,成立山葡萄酒酿造公司,“产业链长了,发展空间打开了”。
马鞍山村的山葡萄种植面积5年增加近一倍,目前发展到亩,每亩纯收入达到元,一半以上的村民因种植山葡萄获益,产业链还带动多位村民务工,75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山葡萄成了马鞍山村农民的“钱串串”,小黄花则成了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群众的“致富花”。
“我想给总书记捎个话,今年黄花大丰收,收购价涨了1倍多,乡亲们腰包更鼓了,盼着总书记再来咱村看看!”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村民杨旗高兴地说。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总书记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总书记考察之后,我们的黄花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云州区委书记王凤瑞说,区里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如今,种植黄花有补贴,水电路设施有配套,种植户有龙头企业带动,还可上灾害和价格“双保险”。今年刚推出的采摘观光游营收多万元,黄花线上销售额更是去年的7倍多,“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乡亲们的日子更美了!”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全国多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各地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一个个特色农业带动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走向新生活。数据显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幅达到30.2%。
“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发展扶贫产业,找准路子是关键。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的大山上郁郁葱葱,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望着长势正旺的片片黄精,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村里考察时的场景,不禁心潮澎湃。
去年4月15日,总书记来到重庆考察。一下飞机,总书记就转乘火车、汽车前往石柱县,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大山深处的华溪村。
“去往老党员马培清家的路上,我顺手从田坎边摘了一株黄精向总书记介绍,黄精是药食两用的草本中药材,非常适合我们村种植。”王祥生回忆,“总书记拿起黄精,详细询问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叮嘱我们一定要把产业选准。”
第二天,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要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总书记的讲话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与干劲!”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说,乡里因地制宜,将黄精作为重点扶贫产业,今年种植规模增加到了亩,仅华溪村就从亩增加到了亩。
产业是脱贫之本、富民之基,为了选准特色产业,村干部们常常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到外地取经。如今,华溪村除了黄精产业,还发展起了亩脆桃、脆李,0亩吴茱萸等中药材,依托山高花香,扩大了养蜂产业规模。
为了让特色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村里建起扶贫加工车间,引进制药企业,开发电商平台。今年4月,王祥生还当了一次带货主播,卖出了多万元村里的农产品。
“向总书记汇报,特色产业我们选准了!”王祥生说。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把草畜产业发展成了脱贫支柱产业。
“年7月18日,总书记冒雨来到我们村考察,到我家先看了牛棚,问我饲养情况、跟我算养牛账,后来又坐在炕上,详细问我设施投入、扶持资金使用和销售情况。”杨岭村村民马克俊记忆犹新,“总书记说,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村里有劳动力,又有地种饲料,我们相信,草畜产业这把钥匙,能打开困扰多年的‘贫困锁’。”村党支部书记张顾杰和乡亲们认准了草畜产业,请来技术员,引入信贷资金,扩种青贮玉米,大户带着贫困户规模化养殖。
去年,全村实现户均4头育肥牛、4只羊、4亩青贮玉米,畜牧业产值达到了0万元。而在泾源全县,畜牧业也成了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规模养殖鼓起了农民的腰包,还解放出不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去年杨岭村全村户均务工增收3万元,原本贫困发生率高达33%的小村庄,如今村民把辆小轿车开回了家。“现在看来,我们村产业富民的路子走对了!”张顾杰说。
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全国每个贫困县形成2—3个扶贫主导产业,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小特产”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特色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总书记对我说,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加油干!”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负责人陈世法动情回忆。
“我们要让荒山成为绿色银行,让油茶果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陈世法说,今年初山茶油生产线建成投产,实现了良种培育、油茶种植、茶油加工一体化发展,健身步道、景观水域等提升项目也已启动,农旅融合发展加速。油茶园带动了名贫困人口增收,吸纳了0多名群众就业。
贫困户陈文珍和老伴在油茶园里干活,她家的土地流转了,每年务工收入3万多元,她指着满山硕果盈枝的茶树说,“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真的变金山喽!”
如今,光山县成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25.5万亩油茶林染绿丘岗山坡,近30万农民有了致富的“摇钱树”,大伙儿高兴地编了句顺口溜:“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乡亲们对此深有体会。
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
“总书记在木耳大棚里跟我们拉家常,询问大伙儿一天能采多少木耳、能挣多少钱。总书记这么关心山区老百姓,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干!”回忆起总书记到村里考察时的情景,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非常激动。这阵子,他每天在大棚里整理菌包,干得更带劲儿了。
如今,这个青山环抱的村庄,绿色发展动力十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总书记的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金米村驻村第一书记赖胜涛说,山村地处秦岭深处,森林多,非常适合木耳生长。
“前些年,老百姓房前屋后,零零散散种些木耳,不过,种传统椴木木耳得上山砍树,会破坏生态。”赖胜涛说,近几年村里引进菌包厂,以果树枝为原料,变废为宝;建起温室大棚,发展吊栽木耳。“乡亲们钱袋子鼓起来了,也不用再砍树了。下一步我们准备发展乡村旅游,绿色又经济,往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赖胜涛高兴地说。
眼下,柞水县木耳产业风生水起,乡村旅游逐渐升温。“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引入生态产业链,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
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筑牢脱贫“靠山”。数据显示:到年底,全国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多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元,一处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朱隽、顾仲阳、常钦、王汉超、周亚军、朱佩娴、高炳)
《人民日报》(年10月19日01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