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黄姓的由来

来源:于都在线

一、在庙背村开基世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新陂乡的西北角,新陂乡、罗江乡和原西郊乡(现并入贡江镇)这三个乡交界处,有一个村落,叫做庙背村。村子地势南面开阔平坦,东、西、北三面有许多山丘环抱,中间是一块平地,上面与高田村接壤,长两公里有余,小溪江和禾丰江在村子上方合流后,贴近村子西侧,从村子的上塅到下塅缓缓穿过。数百年来,庙背村的青山绿水,孕育和繁衍着世代勤劳聪慧的黄氏一脉人家。

(图片:村子东西两面山丘绵延层叠)

村民们铭记这样一个史实:明朝景泰二年(即公元年),是他们的第19代世祖(注:本文黄氏世代序列是参照年第六次修订的黄氏族谱)允玉公,从于都县马岭保(现祁禄山镇)迁居到了庙背村。屈指数来,到现在(年),黄氏村民在庙背村这块土地上耕耘的历史,整整有年了。

相传庙背黄姓村民的始祖叫黄峭山,黄姓远祖源于河南光州,后来南迁到了福建。黄峭山就出生在福建省邵武市,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年)。峭山公官至工部侍郎,娶有上官氏、吴氏、郑氏三位夫人,每位夫人生有七男,共有二十一子。庙背黄氏一族,是上官夫人次子——梅公一脉的裔嗣。梅公遵从父命异地创业,迁往福建邵武府泰宁县居住。梅公后嗣又迁往江西九江城外的黄梅口。

传到第14代世祖,名叫永丰,字传泰,娴熟军事谋略。在元代时,因战功卓著,被授予游击(参将)衔。

永丰的第三个儿子名叫著福(第15代),字德全,他督军平赣,被授予都团衔。后来,就择地居住在赣州府水西的赤硃岭了。

著福的长子叫忠尽(第16代),字统臣,中秀才,补廪出贡。著福生有一子,名叫良明。

良明(第17代),字尧亭,其夫人为欧阳氏,生有三个儿子:思让、思敬、思祖。长子即名叫思让。

思让公,第18代世祖。其夫人是赣州府文潭坝的李氏,生有一子,名叫允玉。明永乐年间,战乱频仍,思让公与兄弟共商迁徙之事。缘于他偏爱环境幽僻、气候适宜的南方,后来,就搬离赣州府水西赤硃岭,迁徙到了赣州府以南一百八十里,于都县域马岭保水浒村的白沙坑定居下来。

只是马岭保白沙坑这地方环境虽好,毕竟太过于偏僻,交通闭塞,不是兴旺家业的理想之地。思让公的儿子允玉(第19世祖)担负着家族振兴、子孙繁衍的重任,考虑重新择地迁居。允玉公先移居到于都县马岭保畚岭村的黄屋潭,明景泰年间,再迁至于都县新陂乡双江口中游的周边两岸,即今天的庙背村,看中这片有山有水,离县府路途不远、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在这里开基创业。

这一年是明景泰二年(即公元年)。允玉公带领子孙,披荊斩棘,开荒造田,筑路开渠,布局建屋,挖塘种树,在这里生根,世代安居乐业。

后代子孙们尊称思让公为在于都开基的基祖。为了纪念思让公父子的功德,后人们选址在村子的中央大兴土木,兴建了一座思让公祠,工程始建于清朝乾隆辛未年(公元年)秋月,建成于壬申年(公元年)冬月。祠堂非雕梁画栋,无龙鱼花鸟之文,然具有宽广之空间、恢宏之气度。该祠堂也称为黄氏宗祠,现在已列为于都县不可移动历史文物。

(图片:庙背村黄氏宗祠)

二、分为五个公房

允玉生有一子,名叫浩融(第20代),字春堂。浩融也只生有一个儿子,名叫昊(第21代),字添然。昊公育有四子:均锡、均赐、三寿、难公。俱吴氏所生。三寿就是相传三岁得道于祁山,尊为庙背村神的三太公。

均赐(第22代),字受夫,夫人丁氏,生有五子:长子叫廷宰,字门石;次子廷宪,字两江;三子廷宦,字怀受;四子廷宣,字念夫;五子廷宠,字仰然。

自思让公以下到受夫公这五代,是一线单传(第18代思让——第19代允玉——第20代浩融——第21代添然——第22代受夫)。而从受夫公生下五个儿子以后,庙背村在第23代廷字辈开始,就分成五个公房了。

此后,这五个公房的人丁都得以兴旺繁衍。廷宰、廷宪、廷宦、廷宣、廷宠,他们的后代子孙,就分别归属于一房、二房、三房、四房和五房的名下。廷字辈五子的降生,是庙背村人口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五子出生的年代,大致是在公元年~年之间。

(图片:庙背村民居与古榕树)

现在,老大廷宰这一房(第一房)住在高田村坝头,而第三房廷宦、第四房廷宣这两房,早已迁居到四川省境内,散居在开县、重庆等地(他们在乾隆、嘉庆年间,曾共修族谱,同治、光绪以后则未参与。终因年代久远,山河阻隔,最后失去了联系)。只有第二房廷宪和第五房廷宠的子孙,大多数是居住在庙背村。目前,居住在村内人口有近人。按解放初期建制和人口分布,第二房人口是多数居住在上上排、老屋、下排、新圩组,还有新陂乡社前组等,第五房人口则基本居住在下上排以下,红卫、田内、长塘、新屋、学堂、丰脑、太阳组等。迁居到其他地方的就不详尽叙说了。考取学业、参军、招工、外出创业等在全国各地城市安家的更难以计数。

从第23代廷字辈五子出生以后,黄氏后嗣五个公房子孙是按如下字辈排序,字辈排列依次是:

廷言金大有,

应添佑吉昌,

传家宗厚道,

华国本文章。

德善高曾积,

声名世代扬。

而今,村子里已陆续有第41代文字辈和第42代章字辈的新生代涌现出来。最后,借用村子里子贤堂的石门楼上一副对联对庙背村的描述作为文章结尾:天赐一泓双江水,造取万代文化人。

黄绍明年6月15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