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于都人,每次登雩山,我似乎很难感受到登山的乐趣,因为这座山实在谈不上高大奇崛,在于都境内的制高点也就多米。但这些因素从来都无法阻止我对这座山的景仰,以及由此引发的穿越千年的探幽。

是的,如果你要了解于都,雩山,这是你必须首先读懂的一座山。

曾经,我以为我读懂了,因为我确实记住了,于都,曾经叫雩都;我还知道,雩,代表着古人祈求上天降雨好让庄稼有个好收成这样一种朴素的愿望。

可是,我读着读着,我发现我越来越无知,我甚至愧对自己是一个于都人!

因为,一个雩字,竟然可以跨越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时空,让你感叹“前可见古人、后不断有来者”的那般瑰丽绵长的历史回响。

(一)从司巫到舞雩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们的历史老师,曾经告诉我们,我们经历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发展进程。那是一个刀耕火种的时代,那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时代,那是一个小国寡民的时代。

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之一,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文化。

千万不要把当年的那些巫师们调侃成为当今的“跳大神”的江湖术士,那可是真正的国家顶级人才。何为巫?巫者,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以及两边的人代表沟通天地的人。想想吧,能够与天地沟通的人,那是要多么聪明、多么有智慧的人,才能堪当此重任。

女人有着极其敏锐的直觉能力,女巫更是女人中的豪杰,她们是可以用灵魂直接与天地说话的。这在远古时代,是何等重要的智慧和能力。因为,我们的先祖最需要风调雨顺,而巫师就是“高级智囊团”,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

后来,男人们当家了,巫师的光荣职责就转给男巫了。男人们可没有女人那么发达的直觉,天生就是靠逻辑思维吃饭的,所以男人当巫师,确实有点吃力,就只好靠眼见为实的做法来履行职责。所以就出现了“见”字,甲骨文对这个“见”字是这样描述的:上面画一个眼睛、下面画一个人,意思是一个人扛着一只大大的眼睛去观察天地气象。可见男巫们的水平比女巫们差多了。

巫师具体做什么呢?

“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祭祀,则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馆。凡祭事,守瘗。凡丧事,掌巫降之礼。”

这段文字说的非常明白了,就是国家遇到大旱大灾或者遇到需要祭祀上天、先祖时,司巫率领群巫进行布阵舞雩、献计消灾。

由此我们明白,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巫可是智慧、高贵的代名词。

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了,舞雩是司巫们的重要职责之一。

雩者,原来如此有内涵!

(二)雩山之上的舞雩者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怀念一个人。那就是屈原。

我们知道他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爱国诗人。

我们其实,更需要知道,他还是一个巫师。尤其是作为于都人,更应如此。因为,于都曾经属于楚国。而巫文化,是楚国的国教,相当于我们现在母语教学的分量。

所以,为什么于都会被称为雩都,这是楚国国学的题中之义。

当你了解了这些,我相信下次你登雩山,应该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因为,隐隐约约我们感觉到,当年那些巫恒在礼崩乐坏的周天子宫廷里出来之后,他们一路北上南下,他们在连绵不绝的群山峻岭之间安顿下来,继续他们舞雩的神圣职责。其中,就有不少巫恒来到雩山。所以,我们才叫她雩山。

巫恒们赶上了礼崩乐坏的时代,自然他们就失去了世代相传的特权。他们一身神灵般的智慧,散落在民间,倒成了“普度众生”的修行了。

所以,于都是幸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于都就沐浴着国家级大师的智慧雨露,舞雩者们在雩山之上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子民祈祷着风调雨顺、都富民丰。

(三)从巫到雩到儒

如果雩都的渊源仅限于此,当然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她满满的崇敬感。

但,历史偏偏给了于都更大的张力与厚重。

此话怎讲?我们且再次从“巫”说起,话说男人们当巫师了,由于男人的脑袋比较善于思考,于是就有了儒的出现。这个儒,在甲骨文里头,是在人的两边画上水点,这个意思是人在净身沐浴;而后金文把水点变成一个雨字头,下面画上一个正面直立的人,成为现在的“需”字,再转注为“儒”,也就是加了一个单体人。

罗里吧嗦说这么多,无非就是告诉大家,这个“巫”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儒”的,其核心就是后来“巫”逐步赋予了一个更加虔诚神圣的理念,那就是:在行驶舞雩、祭祀天地先祖时,要先净身沐浴,这带有非常浓厚的礼仪色彩。

由此,儒学的要义产生。

由此,伟大的古儒老子诞生。

于是,围绕着最具智慧的巫师代表——老子所阐释和提出的问题,诸子百家这个繁盛的文化气象浓墨重彩地走上了历史舞台中央。

天啦,这是怎样的一幅历史图景!

孔子感愤于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他甚至说出“礼失求诸壄”这样的无奈与感叹。当年的巫恒们再也无法在周天子的宫廷里舞雩祈福了,他们流落到民间,可是留在宫廷的职师们却是一帮无能之辈,只好到处去找寻这些有着真才实学的“巫恒”!

巫恒在哪里?于赣地而言,他们在雩山之上!

他们在为黎民百姓舞雩祈福、祥瑞万民!

我想,他们一定带着“儒”那般虔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在雩阳大地布道修行。他们也一定把古儒第一人老子的《道德经》早已化作舞雩的虔诚动作,在雩阳的山山水水间建构以文化人、教化百姓的微言大义,一幅礼教风俗的宏大愿景正在次第展开。

(四)雩都,注定的辉煌

历史的渊源演绎到这里,一切后续的答案已经明朗。

只不过,在历史的规定进程中,她需要一个时间去完成而已。

所以,你会看到,华夏文明的赣地之起源发祥处,于都也。因为,于都的历史纵深与先秦文明的大脉络、大逻辑高度重叠吻合。

所以,大汉天子会如此倚重于都,“筑垒雩都以防闽越”,由此开启西汉古县、六县之母的千年人文璀璨星空。

所以,建县年以来,于都能够两度以“地级市”的建制支撑和匡护赣南的祥和安宁,为历朝历代的江山社稷贡献雩阳之力。

所以,这片土地能如此包容地接纳来自中原的一拨又一拨客家先民,在历史的交融中成就客家文化发祥之地。

所以,还是这片土地,宋明以降,周敦颐、朱熹、岳飞、文天祥、王阳明......“雩都先哲,以理学鸣;雩都理学、代不乏人”、“浙有钱王、江有何黄”,理学、心学之气象再度在这里发扬光大。

所以,这片古色十足的土地,可以与红军、与长征结下不解之缘,把这方土地铸就成最红的苏区,并从这里开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向民族救亡的前线,开创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走出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