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彰故居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记者焦俊杰、孙娟、李逊报道:“壮士十二同出征,胜利还乡独一人。”6月11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走进于都县车溪乡坳背村,开国少将段德彰写的一首《念乡情》格外引人注目。这首诗是于都县车溪乡坳背村村民当年参加红军的真实写照,这个当年仅有50余人的小村庄,12人毅然参加了红军,只有一人胜利还乡。

段德彰出生于年,家在于都县车溪乡坳背村,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海军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舰队政委、海军顾问。年授予少将军衔。

开国少将段德彰写的诗《念乡情》   “当年,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到达了这里做了宣讲动员,在段德彰的感召下,大家的热情很高,村里的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段德彰的侄孙段绍发介绍。

直到年,离家20年的段德彰带着革命胜利的喜悦,第一次回到了故乡于都县车溪乡。经过多方寻求后,却发现当年一同参加红军的11人全部在长征途中和战争中牺牲,段德彰成了村里参加红军唯一的幸存者。

实际上,这也是车溪乡人民参加红军情况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当时这个偏僻的小山乡只有余人,参加红军的达到人,其中,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有人,失散红军人,到达陕北的红军仅有13人。

段德彰曾经居住过的卧室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过上好日子,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愿望。多年来,在坳背村,人人都赞颂段德彰将军对家乡的无私帮助,如今,这里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

年,段德彰再次回到于都,看到解放了30多年家乡人民生活至今仍没有富裕起来,还有6个山村近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还没有解决,段德彰寝食不安。于是,他向江西省委领导写信寻求帮助,不久后,这6个偏僻的山村都架设了电线,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给当地群众送去一片光明。

他想,自己给乡亲们寄钱寄物,只能弥补少数人一时的衣食之缺,却消除不了贫困之根,要彻底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只有帮助他们大力发展老区经济。他主动牵线搭桥,为于都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在车溪乡办起了一个农药厂,推动家长家乡柑橘产业化发展。

如今,段德彰的侄孙段绍发主动做起了段德彰故居红色故事义务讲解员。他说,“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没有革命先烈的贡献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我要一直讲下去,代代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