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党的历史
讲好红色故事
作品:壮士十二同出征,胜利还乡独一人
报送:于都县委组织部
朱汉琛
于都县车溪乡党委书记
“壮士十二同出征,胜利还乡独一人。爷娘寻亲今何如?相对泪流徒酸辛。”这是开国少将段德彰手写的《念乡情》,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红军村”历史。这个仅有50多口人的小山村里,曾有12位青壮年毅然加入红军,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仅剩段德彰一人返回家乡。
年,段德彰出生于车溪乡洋坑村(现坳背村洋坑组)。在那个动荡而激情的年代,段德彰和很多同村的年轻人一样,憧憬着红色苏维埃。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车溪乡苏维埃政府秘书、少共乡支部书记。
在段德彰等先驱的启发下,这个普通的小山村也被革命热情点燃,村里有不少年轻人参加红军。据统计,土地革命时期,坳背村参加红军或担任苏区干部的人员34人,其中在战斗中牺牲的、有姓名记载的烈士21人,在长征途中走失流散的红军7人,因负伤致残无法参加战斗提前回乡的红军2人,走完两万五干里长征的老干部1人,参加革命的苏区干部3人。
老一辈的红军战士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但在长征过程中,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当初一起从坳背村走出的年轻人相互之间联系很少。一直到全国解放之后,段德彰在南昌、赣州、于都等地寻访当年的战友及其亲属时才知道,当年一起从村里走出去参加红军的那11个伙伴,已经在长征中相继牺牲。
“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很激动,对这些已经牺牲的红军的家属说,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你们。”据段德彰将军的侄孙段绍发介绍,年段德彰再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人民生活仍没有富裕起来,便决定给乡亲们寄钱寄物。
但这只能弥补少数人一时的衣食之缺,却消除不了贫困之根,要想彻底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只有帮助他们大力发展老区经济。后来,段德彰又主动牵线搭桥,为于都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在车溪乡办起了一个农药厂,支持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坳背村所属的车溪乡历史上共有人参加红军或担任苏区干部,其中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人,失散红军人,负伤致残50人,到达延安的长征老红军13人。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谢忠英校对:赖咏娟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陈昱鑫
推荐阅读
?主题诵读参与办法?书记读
县委书记韩相云:赣南游击词
?书记读
党工委书记王凌:廖贵潭—赣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暴动先锋?书记读
县委书记李贱贵:刘启耀腰缠万贯的讨米人?书记读
县委书记李国泉:邓小平柯树岭歼敌?书记读
县委书记余业伟:晨曦迎来红旗飘
?书记读
市委书记钟旭辉:八月十三过中秋?书记读
县委书记肖斐杰:无盐汤
原标题:《书记读
车溪乡朱汉琛:壮士十二同出征,胜利还乡独一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