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记者沈冠楠报道:从外出打工月收入不到2千元,到回村学技术种植大棚蔬菜5个月,到发展大棚种植收入4万多元,并带动10多位贫困户务工增加收入,江西赣州于都县陂角村原贫困户谢来龙成为“带头致富人”后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和政府、扶贫干部的帮助鼓励,这样的好日子我想都不敢想。”
困境
陂角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西南面,距镇政府8公里,于盘公路穿境而过,西临高陡山林,山坑短小缺水源,自然资源匮乏,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和发展种养产业,全村村民户人,其中贫困户89户人。
年4月,于都县气象局 扶贫工作队进驻陂角村,承担起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任务。扶贫工作队进村后 件事就是上门走访,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找出,经过一个月的走访摸底调查总结发现“因残、因病、因学、缺技术、缺资金”是主要致贫原因。根据掌握的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发展想法和存在困难,结合国家 扶贫相关政策,扶贫工作队详细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打牢、夯实贫困户的“脱贫地基”。
谢来龙,早年在外学习装修技术时因手部受伤未及时治疗,造成手骨陈旧性骨折,干不了田间劳作和务工等重活,婚后与妻子育有3个小孩,家里的重活基本靠其妻子,一家5口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拮据,小孩上学后更是入不敷出,生活非常困难,因此被 识别为贫困户。
扶贫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基本情况及生活状况后,为其就读幼儿园、小学的小孩申请办理了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帮他减轻小孩读书的经济压力,村委会也为他们一家申请了低保帮助减轻生活压力。
后来在同村村民的介绍下,谢来龙夫妻外出打工,3个小孩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谢来龙刚到广东时,由于身体原因和缺乏技术,他在一家工厂找了份保洁的工作,虽然工资非常低,但他很满足,至少有了一份收入,能够给家庭减轻一些负担。经过政策帮扶和夫妻务工共同努力,年年底,谢来龙一家光荣脱贫。
在陂角村,89户贫困户靠着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 扶贫政策生活压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像谢来龙夫妻一样,靠年轻夫妇外出打工脱贫的非常多,村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老人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这种情况扶贫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利用陂角村的自然资源发展产业,解决贫困户造血功能,彻底改变贫穷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工作队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找出路,家庭式光伏发电项目也因此在贫困户中推广,但家庭式发电项目只能增加收入,靠其来致富还远远不够,要促进贫困户致富还得实实在在发展产业。
转机
年年初,于都县人民政府基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多方考虑,决定在于都县南部的禾丰镇尧口村、陂角村、麻芫村等6个村建设乡村振兴试验区,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以万亩富硒绿色蔬菜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园。
这个消息令扶贫工作队和陂角村村委会十分振奋。按县政府的计划将为陂角村引进两家农业种植公司,全村大部分村民的耕地都需要流转搭建大棚。但是在 轮的全体村民会议上,反对声却大过支持声,一种担心是,平整土地搭建大棚,种了一辈子的地不见了踪影,万一项目失败还得恢复农田、重新分田地,折腾来折腾去最少影响一年耕种;另一种担心是,土地流转搭建大棚,必须让田间地头相当数量的祖坟迁移,这触动了村民们根深蒂固的“风水宝地”观念。
扶贫工作队暗暗着急,即刻将情况向局领导汇报。没过多久县气象局联合禾丰镇、陂角村组成扶贫政策和乡风文明宣传队伍,适时进行项目规划建设与产业扶贫政策宣传,提倡崇尚科学、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要脱贫要致富,必须铲除愚昧拔掉穷根。经过工作队深入浅出的政策宣传和思想触动,村民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陂角村终于完成了亩土地流转。
谢来龙承包到户的2.08亩耕地也进行了土地流转。
年11月份,陂角村流转的余亩耕土地上建起了余亩的蔬菜大棚,村委会趁势成立“裕盛园合作社”,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鼓励下,村里81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合作社,入股资金达16.2万元。与此同时,村委会号召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发展,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谢来龙也接到了村委会的电话,正在他犹豫时,扶贫干部熊小卫给他打来“你的手受过伤,干不了重活,又没技术,现在每个月的工资也不到元,回村务工既能照顾家里又有每天80元的工资,还能免费学种植技术,学会了种植技术以后独立承包大棚,肯定比在外面打工强。现在有合作社,有我们扶贫工作队在这,致富的机会就摆在眼前,何不奋斗一把,改变家里的状况。”
在熊小卫的劝说下,谢来龙辞去工作回到了陂角村。刚到村口,谢来龙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原来的农田上竖起了一排排的大棚,村里还修起了两车道的柏油马路,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园已然成型。
但此时,与谢来龙一样响应号召回村的村民还不到10人,大多数村民仍在观望。
致富
在村委会的安排下,谢来龙进入合作社蔬菜大棚里务工、学技术。进棚 天,教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老师就要求谢来龙注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