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m.39.net/news/a_8049039.html
今天又是关于于都。在这里住得越久,越能发现很多从前没发现过的亮点。比如这里是众所周知的长征源,比如这里有好吃的赣南脐橙,再比如这里有童话一般的村子。这一次,带你们去一个于都的古村——梓山镇潭头村。这个村子自明初建村已余年,是真真正正的历史悠久、底蕴丰富。

潭头村,在于都县城东面,距县城11公里,北临贡水河畔,国道穿村而过。

如果你来到潭头村,一定会觉得奇怪。

好像印象里的古村大多都是古朴、沧桑,到处是斑斑驳驳的民居,而在潭头村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青山苍穹之间,小桥、流水、人家,美得像一幅风景画。

粉墙、青砖、黛瓦,专属于江南的诗意里,一排排小楼外墙描绘着喜庆的农民画。细细看来,那画笔算不上精致,只是你能从中读到一种生活的张力与奔放。大概对村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美好期望。其实,从前的潭头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那么后来为什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故事是这样的。于都是长征源,而潭头村也是有名的红军村。可惜受自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潭头村一直发展得很慢很慢。时光在这里匆匆走过,宛如流水洗刷一切,却几乎没给村民带来什么改变。早年在潭头流行一句顺口溜:‘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拦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一到中午做饭,因为电力不足,潭头村的村民还总是吃到夹生饭。幸运的是,潭头村有一宝——富硒土地。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食品深受青睐。就在潭头村,有足足多亩富硒土壤,村民们由此看到了希望。依托得天独厚的硒资源,潭头村不断把富硒产业做大、品牌做强,让宝贵的土壤“流金淌银”。年潭头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村子也建设得特别漂亮,各种基础设施都完备了。潭头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只要用心、只要努力,最终都能收获梦想的生活。真是让人感慨啊!在村中走走,微风轻拂、街道整洁,就连空气都格外清新,让人喜欢。村中心有一片湖,天气好的时候就像一面翠色的镜子,倒映出天空和周围的建筑。随手拍几张照,太美了。村中还有几处有意思的建筑,你们要是来了,千万不要错过。其一就是刘氏宗祠。这座宗祠是清康熙年间所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走入宗祠,天井中阳光洒落,看着很是温暖。眼前几个大字,民主协商议事厅,说明了这座刘氏宗祠的重要性。特别的是,在刘氏宗祠可以享用农家乐富硒宴。食材都是采用本地的富硒农产品,吃的就是一口新鲜。一道土鸡,也没采用多么复杂的制作工序,鸡肉却是意外的嫩,一点也不柴。

腊肉是村民自己腌、自己晒的,地道。

小青菜就是最最简单的油炒,只有这样才能吃出青菜本身的滋味。厨师果然没辜负好食材,鲜鲜嫩嫩、特别清新。

一道丸子汤,入口是淡淡的咸。因为加了浮皮,吸饱了汤汁,嚼起来充满惊喜。

另一道银耳排骨汤,还是第一次见人把银耳做成咸汤,喝起来很轻盈,一点不腻。

饱餐一顿满足口福,最后还能买点大米等富硒产品,作为伴手礼回去送朋友再好不过啦。

其二是刘孙祖堂。之所以叫做刘孙祖堂,因为这是孙刘两姓的共同祠堂,建于明朝中期,沿用至今已有年。

据说,最早是孙氏移民于此,建了一座祠堂。之后刘氏又移居到此,并尊孙氏为大哥。两位异姓兄弟相处很是和谐,于是孙氏大哥将祠堂的一半送给刘氏使用,两姓将祖宗灵牌一起供奉于此,形成了今天的刘孙祖堂,一时传为佳话。村里还有传说,有一年遭遇大旱,庄稼再不浇水将会影响一年的收成。附近的村子因为争水,大家闹得不可开交,而刘、孙两家不仅不争,还互相帮助,给对方的田地浇水。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也开始互相帮助。而今,刘孙祖堂前的空地被命名为“同心广场”。

最后是社区门口的一座亭子——孜和亭,“孜”字代表孙刘两姓。

年,刘、孙两家为了纪念祖上的友情,发起同修此亭,供老少休闲。他们取“孙”“刘”两姓各一边部首,命名“孜和亭”。

若是还有时间,可以去社区里的于都硒博馆逛逛。看看村子是怎么因为硒而一步步变得美丽、强大起来的。

太喜欢于都了,真心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再来一次,发现它的更多面。

旅游攻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