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党的历史

讲好红色故事

作品:于都人民真好

朗诵:卢讯

来源:于都县疾控中心党支部

报送:于都县委组织部

于都人民真好05:23来自赣南日报年10月,为顺利渡过贡水河(即于都河),中革军委要求在于都河上架设多座浮桥。为支援红军架桥,于都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寿木都捐献出来。县城东门有户姓曾的人家,儿子参加了红军,生孩子刚满月的媳妇得知架浮桥需要木料,便将自己睡的床板贡献出来,在地上铺了禾草,上面垫上草席,就地而眠。曾大爷听说架桥工地仍缺门板,回来跟儿媳妇商量,儿媳妇为难地说:“哪里还有门板?各家各户都捐出去了。”曾大爷说:"现在情况紧急,红军就等着这几块门板铺桥呢!不如将给我准备的那副寿木拆了,给红军送去。"儿媳妇一听,着急地说:“不行不行,你走路都摇摇摆摆,万一……”儿媳妇背转身去,偷偷地抹泪。曾大爷看出了儿媳妇的心思,笑着说∶"你是怕我死了没法埋?哎呀,用张草席将我裹了,往黄土里一埋,不就归仙了?"说着,从屋角拿出一把斧头,儿媳妇见他果真要砸棺,急忙扑在棺木上,用身体护住棺木痛哭道∶"要砸,你就往我身上砸!"曾大爷语重心长地说∶"好儿媳,难得你有这片孝心,现在我们把寿木捐出去,稍后的日子,我们攒足了钱再买,现在红军是火烧眉毛等着这几块板救急啊!"曾大爷急红军之所急的心情感染了儿媳妇。原来,曾大爷一家打鱼为生,红军未来之前,终日以船为家,漂泊在于都河上,受尽了渔霸劣绅的欺压。红军来了之后,通过土地革命,曾大爷一家才分到一间房子、二亩多地,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曾大爷的儿子还娶了媳妇、成了家。半年前的扩红运动,曾大爷的儿子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儿媳妇见拗不过他,只好含泪让曾大爷将棺木拆了,又担心地问∶"不晓得我们将棺材板送去架桥,红军会不会嫌?"曾大爷说∶"嫌什么,按我们于都人的说法,送棺材又送官又送财,送给红军这是大好事嘛!"说得儿媳妇也笑了。于是,两人高高兴兴将寿木送到架桥工地。正在架桥的工兵营长王耀南看见后赶忙跑上前去,指着曾大爷的寿材说∶"曾大爷,您老把家里所有的木料都献给了红军,这副寿材就留着吧。"曾大爷拉着王耀南的手深情地说∶"王营长,你们红军为我们穷人打天下,连生命都可以献出来,我为红军架浮桥送上几块木料,这又算得了什么呢?"王耀南紧紧攥着曾大爷的双手激动地说∶"大爷,我代表架桥部队感谢您!"王耀南向前来工地视察的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汇报了此事,周副主席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根据刘少奇委员长的指示,中央苦力运输工会还将渡河所需要的船只都集中在于都,供红军架设浮桥使用,为红军渡过于都河创造了便利条件。于都河畔,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伫立在各个渡口,为红军送行。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道∶"深夜,秋风吹动着残枝败叶,吹动着一泻千里的于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赶到于都河边为红军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不懂事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自流泪。老表们拉着红军战士的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来源:赣南日报编辑:谢忠英实习生邓诺校对:刘敏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