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华特约记者肖章荣记者余书福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儿在西江训练满期,自十号开差到博生县休息,一星期又开到瑞金县休息一天,不知哪天开到前方……”近日,在于都长征源红军小学的党史学习课上,红军后代易克美作为宣讲员,她深情诵读爷爷易冠美的红色家书,情到深处,双眼含泪。

作为红色热土,于都借助红色家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追随信仰之光,汲取前行力量。

四封家书捐给博物馆

易冠美原名易观佗,家住于都县城北门街,其父亲易超洲是清末太学生。受父亲影响,少年易冠美不仅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字功底也了得。年,年仅18岁的易冠美应征入伍,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的一名战士,在年先后写了4封信回家。从那时起,易冠美的信成了家人的精神寄托。遗憾的是,家里收到第4封信后,易冠美便再无音讯,家人等到的是一张烈士证书。

易克美说,她三位爷爷都参加了红军,写信的易冠美是其小爷爷。作为红军后代,易克美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于都长征源合唱团的义务巡演中,用实际行动弘扬长征精神。87年过去了,易冠美的4封家书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原来,今年3月初,易克美的母亲郑求英在家整理旧物时,无意间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装着4封书信。易克美说,其母亲今年81岁,虽没有文化,但知道这铁盒子的珍贵。后在她的耐心劝说下,母亲同意将小爷爷的4封家书捐赠给于都县博物馆。

易克美说,红色家书是先辈给予我们的厚重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学习教材。将它捐赠给博物馆,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近段时间,只要没有演出任务,对受邀担任党史学习宣讲员的工作,易克美总是乐此不疲。通过朗读红色家书,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小爷爷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从中感悟初心,汲取前进力量。

红色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有4封长征时期红军战士及家属写的家书,这4封珍贵的家书是红军后代欧阳可辉捐赠给纪念馆的。捐赠之前,他已珍藏了85年。

清明节的时候,记者来到于都县新陂乡群联村欧阳可辉家里,他拿出的红色家书虽是复印件,但从字里行间仍可感受到那份家国情怀。其中一封写道:“不觉离开家新旧两年了……你在家中要鼓动一班青年赤卫军到前线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信中除了向家人报平安,还动员家人号召更多年轻人投身革命。

今年78岁的欧阳可辉说,他是欧阳洪长的过继子。年,欧阳洪长参加红军,年先后给家中寄来3封信,此后再无音讯,一纸烈士证书证明人已牺牲。“后来,我父亲欧阳荣发根据约定,把我过继给欧阳洪长的名下。”忆起往事,欧阳可辉眼眶湿润。作为欧阳洪长的过继子,欧阳可辉把这珍贵的家书锁在一个木盒里。多年后,“父亲”参加红军牺牲,这是家族的荣光,于是将红色家书复印了数十份,确保直系亲属每人一份。

“每年清明,爷爷都要把太爷爷写的信拿出来给我们看,一遍又一遍地讲太爷爷当红军的故事。”在于都七中担任高三历史老师的欧阳强说,受爷爷影响,从教10多年来,每当向学生讲起太爷爷等革命前辈参加红军的故事,总是心潮澎湃。

年6月,欧阳可辉把珍藏了85年的红色家书捐献给了于都县博物馆。他说,只有把这些家书捐给国家,才能让更多人知道长征故事的动人细节,才能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

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力量

离开欧阳可辉家中,记者来到新陂乡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觉村。以康林、汤升昌等英雄简介为主打的红色文化村史馆内,聚集了不少前来瞻仰、缅怀的村民。

62岁的汤万华告诉记者,其二伯汤升昌年参加红军,年牺牲在黑龙江省黑鸭山。汤万华说,为了支持当地博物馆,家里把二伯的所有遗物都捐献给了黑龙江省集贤县升昌乡,只留了一封二伯的家书作为留念。听着二伯家书长大的汤万华,20岁那年参军入伍。服役期间,他时时处处以二伯为榜样,不断淬炼自己,先后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退伍返乡后,汤万华于年率先在村里承包了10亩山地种植脐橙。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汤万华脐橙种植面积现扩展到28亩。汤万华说,果业发展当中,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二伯的家书就会给他力量,激励他前行。

于都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管冬梅说,一封封红色家书,记载家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见证社会发展、折射人民生活变迁。党史鉴初心,通过朗读学习红色家书,能够了解当时党的形势和任务,感知那个时代革命志士的家国理想与历史担当,是党史学习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本文来源:赣南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