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和教育自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攀峰教授的《教科书研究方法论》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揭示其内在逻辑和研究理路,为提升当代教科书话语体系的方法论自觉,推动独立形态“教科书学”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话语体系:“道”“术”合一
作者揭示了教科书话语体系中“道”与“术”相互依存、整体统一的关系。“道”即教科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主要涉及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包括基本理论、研究逻辑、思想原则等;“术”即具体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教科书研究不同阶段使用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教科书研究方法体系是由“道”与“术”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两者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作者认为,教科书研究是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科学研究,包含着某种意义的方法论原理与内在之“道”,同时教科书研究还需要具体方法的支撑,“术”是通达教科书本体之“道”的中介与路径。既没有离开具体方法的单独方法论,也没有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具体方法。在这个意义上,“道”与“术”共同构成完整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体系。
学科视角:从“单”到“多”
作者指出,在70多年的发展中,教科书研究方法论经历了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路径。最初的教科书研究是在教育学的学科框架中进行,其研究方法也是借鉴和运用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尽管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起初推动了教科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但是却难以为教科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20世纪90年代始,多学科的方法论开始对教科书研究领域产生影响。多学科研究打破了单一静态的研究方式,逐步形成多元混合的研究方式。这些理论与方法包括话语理论、媒体理论、源自社会学背景的结构主义方法、文化研究的媒体实践、关于媒体影响的传播研究、教育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学者们将之整合应用于教科书领域,致力于解决教科书领域的独特性问题,使之成为适合教科书领域的研究方法体系。
分析路径:“动”“静”结合
作者主张,教科书研究在分析路径上应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注重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统一。静态分析是将教科书视为一种静态的课程文本,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出发对教科书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揭示教科书在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认知发展和出版编制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动态分析是将教科书置于课程开发和教材使用背景下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