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王学军)扶贫车间是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通过“政府出资、部门援建、村级所有、引企入驻、社会参与”等方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闲置房屋,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并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对扶贫车间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贫困家庭增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共有扶贫车间80多家,吸纳劳动力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近人,“小车间”正在撑起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大梦想”。
“如今我在扶贫车间上班,一个月收入大概多元,家里小孩在园区附近读书,生活越来越好了。”说起现在的生活,正在扶贫车间里工作的梁征春开心地笑了起来,工作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这是于都县推进产业扶贫,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农村设置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缩影。
家住罗江乡小满村,已脱贫梁征春早年在东莞打工,因家中老人年迈多病,4个小孩无人照顾,他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于年进入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作,如今他的生活越来越好,还成为了车间智能制造中心的专机组长。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是于都县的服装龙头企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公司敞开门迎接贫困户就业,并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用技能来获得报酬。我们共吸纳了名贫困户就业,其中扶贫车间有多名贫困户上班。我们这个扶贫车间主要是为了帮助村里面的一些闲置劳动力,这样他们既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照顾小孩,还可以快速富起来。”
尝到扶贫车间甜头的还有易地扶贫搬迁户杨流生。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的一家扶贫车间里,47岁的杨流生熟练地用缝纫机为一条条长裙“车边”,缝制完成后,这些漂亮的裙子将通过电商销往外地。
贡江镇思源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这里居住的大多是深山库区移民和贫困户。杨流生的老家仓前村是贡江镇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距县城有上百里路,由于山高地少,村民收入普遍不高。早年间,一家6口人挤在爷爷盖的三间土坯房里,搬出深山一直是杨流生的梦想。
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年,杨流生和不少深山移民和贫困户陆续易地扶贫搬迁到思源社区。年,身体有轻微残疾的杨流生在社区帮助下,在自已家里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扶贫车间”。如今,夫妻二人靠接订单制衣有了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
近年来,随着于都县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对扶贫车间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回乡务工。于都县银坑镇谢坑村的管峰荣年开始在福建晋江服装厂打工,掌握了技术后,年将福建的加工厂带回老家开了个制衣厂。在于都县的相关政策出台后,管峰荣抓住时机,成立了外贸童装的来料加工扶贫车间,目前,该车间吸纳了周边45名村民就业,其中有11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孩子下午四点半就放学了,可自己还没下班,这个时间段孩子怎么安排呢?”这是许多扶贫车间员工共同的烦心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峰荣在扶贫车间旁设立了一个“爱心乐园”,专供车间工人的孩子放学后娱乐、学习。让扶贫车间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难题,还成为了父母与孩子的贴心桥梁。
如今,于都县借着“扶贫车间”的东风,一个个“小车间”正在发挥“大作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里受益,让他们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起来,走上了小康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