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癫疯办法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这是今年中央交给江西省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要想稳住面积,挖掘潜力是关键。“对于一些实在没人种的田块,乡、村两级要兜底,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把早稻种下去。”针对可能面临的撂荒压力,江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江枝英在全省早稻生产推进会上作出工作部署。

  为了落实好早稻生产的监督和服务,今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向省内的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派出93个早稻生产督导组(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组),既查找问题,也发掘经验。近日,在赣州市于都县,记者跟随督导组,同5名村党支部书记探讨了他们通过强化“支部引领”整治撂荒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成功经验。

  不再“各自为战”

  统一规划效益高

  今年育秧季,段屋乡严岗村农民肖卿惟有了一项新的任务,作为团盛种养合作社的技术员,他在新落成的育秧工厂内负责操作育秧机。

  “育秧过程很简单,先在秧盘里放底土,然后洒水,再撒上种子,最后盖上基质土,就可以放进催芽室了。等长出苗来,放田里半个月就能插秧。”肖卿惟对操作很熟悉,他告诉记者,这台育秧机看起来结构简单,却发挥了大作用。

  记者发现,严岗村的育秧工厂虽然没有那些大型育秧工厂看上去“高大上”,但“小”得恰到好处。除了一台育秧机,还建设了带有蒸汽加热设备的催芽室,如果遇到低温,可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与人工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时间提前了,周期缩短了。”严岗村党支部书记肖有盛介绍,今年的早稻从3月18日开始育秧,4月8日移栽,比往年提早了10天。同时,出芽率也提高了7%—18%。

  育秧工厂不仅服务严岗村,还依托合作社联合社向外扩散覆盖整个段屋乡和全县其他乡镇。“往年‘五一’才开始移栽,今年‘五一’已经结束。”段屋乡围上村党支部书记康文志说,育秧工厂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效率,以前一亩秧田只能移栽25亩,今年一亩秧田可以移栽亩,一台插秧机能抵40个人工。

  “前一天晚上睡不着,我还在盘算今年种地的收益,全村的利润能达到30万元。”康文志最近一段时间脑子里全是早稻。康文志为什么这么在意效率和效益?“要知道,年以前,村里还有将近亩地撂荒。”康文志说,因为村里大多是老人小孩,种地又累又不赚钱,渐渐地就有人“撂下了锄头”。

  怎么办?“党建引领,支部带头”,田间一组标语准确描述了围上村治理撂荒地的方法。“当时为了翻耕这些荒地,调了9台挖掘机,花了20多万元。”康文志记得很清楚。但是,地多了,人还是少,如果还是村民自己种,肯定忙不过来。康文志意识到,必须打破原来各自为战的种地模式,转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种植。最终,有户加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康文志担任了理事长。

  同时,围上村还抓住土壤富硒的优势发展富硒水稻,干谷价格从元/斤上升到元/斤。“如今,秧苗是联合社育的,插秧机是从联合社租的,村民种地不仅更省事,也能赚到钱了。”康文志说,见到效益,村民如今都是“抢着种地”。

  到了收稻谷时,康文志也不用操心,因为水稻还能回到“出生地”。“我们还建设了满负荷90吨烘干能力的烘干厂,提供‘一条龙’服务。”肖有盛向康文志打包票,会全程保障好村里的水稻种植。

  村集体“兜底种地”

  多种一亩是一亩

  “耕地之所以会出现撂荒,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田块分散,有些在山沟里,农民不愿意去种。”车溪乡罗坑村党支部书记肖香军告诉记者,罗坑村整治撂荒地的主要方法是织牢村集体兜底保障网。

  怎么个兜底法?第一步,先摸底。

  今年,罗坑村领到的早稻生产任务是亩,比去年多了多亩。“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在种地,面积有多大。”肖香军说,春节刚过,他就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转,这一看不要紧,村民自己能够种的面积只有多亩,离目标还差了一半。

  “主要是有些田位置偏远,下田的路都是田埂,人和农机进去都不方便。”肖香军说。“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种地,也要修路,每发现一块“隐患田”,就同时把路修到。开沟、修路的工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肖香军统计了一下,仅去年一年村里花在撂荒地基础设施整治上的费用就达到13万元。

  肖香军还跟记者讲起向邻村“借地种”的事。罗坑村与隔壁村之间有一条小河,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隔壁村的部分土地在罗坑村这一侧。“以前他们甚至乘船来我们这边种地。”肖香军说。

  种个地还要坐船,自然是不方便。再加上属于隔壁村的地块刚好是洼地,常年积水。“牛下去,水都过膝,久而久之,隔壁村民就不来种了,我们本村也只种周围一圈,中间荒着。”肖香军一度对这块地束手无策。

  这两年,罗坑村对撂荒地的整治力度加大,能够继续开垦的只剩下这块“飞地”了。“不如帮他们一起种了,不管是哪个村的,只要是地,就不能荒着。”肖香军说。

  不用自己动手,想种时还能随时拿回去,面对这等“好事”,隔壁村欣然同意,罗坑村的这块地算是借成了。只不过,已经变成泥潭的地,机器开不进去。肖香军就组织村民用工具挖,尽管只有四五亩,但本着“多种一亩是一亩”的原则,肖香军没计较这方面的投入。

  地没人种,村集体来种,这便是罗坑村“兜底种地”的模式。在今年0多亩的早稻中,除了农户自种的多亩,有一半面积都是村集体负责,合作社统一种植。“兜底地”具体由谁来管理呢?罗坑村把这个位置让给了脱贫户,提供了水稻管理员这个公益性岗位,每月的工资补助为元。

  其实,兜底不仅兜住了面积,更兜住了种粮的收益。于都县出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十条措施》,由县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用于发展双季稻种植,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连片种植双季水稻实施奖补,标准为梯度递增,也就是种得越多、每亩补助越高,最高的一档为亩。罗坑村的村民“沾上了光”。

  带头人亲自上阵

  补齐耕地“小缺口”

  车溪乡动员种粮还有个好方法,那就是充分深入群众、动员群众。早稻还没种下的时候,就开始一层一层开会,动员会、户主会、屋场会,范围越来越小,针对性越来越强;等早稻种下去了,就办现场会,选点也有学问,一共办了3次,第一次看做得好的,第二次看做得差的,第三次则是“清零会”。

  动员和执行力强不强,关键看带头人是不是亲自上阵。

  在仙下乡石陂村,村党支部书记业和平今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石陂村有一个地块成为“三级书记”挂点田,于都县委书记、仙下乡党委书记和他一同对农田的耕作进度负责。

  动力除了来自压力,还来自眼见为实的效益。年,就在石陂村最大一片农田隔着公路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粮食加工厂,真正的田间地头卖粮,农户到手的价格比市场高40元/斤。

  “发展粮食生产 禁止耕地抛荒”,田边农户家的围墙上印着几个大字。今年,石陂村主要对连片农田中的小规模“问题地”进行调整,确保都种上早稻。“我们每到一块田,都要看看田中间有没有‘插花田’、田边角有没有撂荒地,确保监督不留死角。”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派驻于都县早稻生产督导组组长、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帆表示。

  在杨帆看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是于都做好撂荒地整治和早稻生产的关键。在走访中,杨帆得知,作为驻村干部的桥头乡副乡长刘习军,与桥头村党员干部一起测量每一亩田。刘习军发现,桥头村大部分田块靠山,水源少、灌溉难,他马上组织大家复耕复种26亩撂荒地,甚至自掏腰包5万元垫付费用。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则是银坑镇洋迳村党支部书记胡海兰。与人们对村党支部书记“本地人”的普遍印象不同,胡海兰是从四川嫁到村里的“外来媳妇”。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的重视程度提高,这些政策落实到村里,则是“种什么、怎么种”的具体问题。村民观望,胡海兰就自己种,从香芋到大豆再到早稻,从亩、亩再到亩,村民看在眼里。年,胡海兰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她带领洋迳村完成了亩早稻种植。

  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前,于都组织动员群众为红军补充了大量的兵源和物资;而今,于都县又通过强化“支部引领”,组织动员农民补齐了耕地上一块块“小缺口”,为保障粮食安全继续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景远)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