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4565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永华江西于都报道“于都紧紧抓住高质量制造这一产业重要的一环,协同中端品牌打造数字化、柔性化供应链,构建高质量产业配套体系和全新的产业生态,不仅重新定义着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的制造、推动着制造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也为产业的渠道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展现出更多的可能和空间。”5月10日,在江西于都举办的“中国服装论坛高端制造与设计协同创新峰会”上,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对于都服装产业发展潜力给予肯定。“我们的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产业链向高端延伸,订单充足、数字驱动,整个产业迎来一个大风口,不少企业纷纷来于都投资。”于都县委书记陈阳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于都始终坚持将纺织服装作为首位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于都纺织服装全行业产值已经达到亿元,“十四五”时期目标是达到千亿元。年,汇美集团投资于都。汇美集团董事长、茵曼品牌创始人方建华说,“我看到的是全国的服装企业,不在来于都的路上,就在从于都返回的路上,不到于都来觉得少了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服装界出现了‘于都现象’。”中国服装论坛“没有哪个地方这么重视服装产业”于都,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部,是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地,年4月26日正式宣布脱贫。罗霄山脉中刚刚摆脱贫困的一个县为什么忽然受到全国服装企业的青睐?“我为什么要来于都?”方建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就是因为于都把服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没有哪个县能做到这一点。”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易长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于都发展服装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优越的政策环境,二是深厚的地方优势,三是庞大的劳动力优势,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原中央苏区的支持。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年2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继续强力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发展。赣南被称为“老区中的特区”。陈阳山说:“于都今年的招商形势非常好,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文件出台以后,不少企业非常看好老区的发展,特别是赣州的发展。”为了强化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软支撑”,于都先后出台降成本优环境措施条和“服装十条”,以县人大决议的形式通过了《关于推进全县纺织服装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发展服装产业写进人大决议,意味着即便以后于都领导班子换了,他们也会将服装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这是我们放心来于都投资的原因。”北京美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非说。这次峰会的主办场地“FDC时尚产业综合体”就是他们投资建设的。顺龙服装水洗产业园董事长黎其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环保严格控制的前提下,他之所以在于都投资数亿元建水洗产业园,关键之一是于都能够得到政策上的倾斜,同时,水洗从广东搬迁到这里,规模、技术和环保水平都上了几个层级,实现了零排放,做到了水循环利用。为吸引服装企业,于都近年来重金投入标准厂房建设。于都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生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于都县近年已建成的标准厂房约万平方米,用于服装产业的厂房约万平方米,方便客商拎包入住,轻资产投资,把资金用于刀刃上。从地利看,易长海说,于都离广东、福建、浙江等服装强省都很近,沿海服装产业整体转移的大趋势下,于都比较容易承接产业转移。事实上,于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民间素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曾以“三锤三匠”(三锤:打铁锤,补缸锤,弹棉锤;三匠:木匠、泥匠、篾匠)而获得“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三锤”之一的弹棉锤就是弹棉被师傅的工具之一。80年代开始,这些民间的能工巧匠奔赴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队伍不断壮大。当年走出去的于都人如今成了家乡发展服装产业的根基。目前,于都全县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数超过30万,占了于都劳动力人口的一半,相当于每4个于都人中就有1个从事纺织服装工作。 更让投资企业感兴趣的是,于都是赣南唯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县。陈阳山说,“我们发展服装产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基于于都人口和产业的基础。这里的人口红利才刚刚开始显现。”“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纺织服装企业都有招工难的问题,我在广东的厂,不光招工困难,而且劳动力平均年龄在46岁,于都这边的劳动力丰富,而且平均只有26岁。”方建华感叹,“我在这边的厂有人,去年的产值已经超4亿元了。”于都县长黄法表示,不光是人口数量红利,于都今后还将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红利,提升产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培养大批专业人才。5月9日,北京服装学院于都培训中心揭牌。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北京服装学院将加大对于都服装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且,随着北京服装学院和其他服装类院校纷纷来到于都,这里的人口优势将转变为越来越强的人才优势。江西于都,顺龙水洗产业园外景。李永华摄将智能制造做到行业一流作为国内服装产业新兴大县,于都希望站在高起点上。“想要做好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于都当下的服装产业底蕴还不够。现在我们主要争取做好ODM(原始设计制造),以做品牌服装的供应链为主,打造国内智能制造、弹性化生产的供应链基地。”陈阳山说。年,汇美集团投资的脉动智能制造时尚产业园落户于都,总投资20亿元。该产业园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茵曼品牌以前主要是找人代工,现在自己做制造,而且是智能制造,希望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品质。赢家时装是我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于年投产的赣州工厂是于都最大的服装基地,生产车间已经达到较高的智能制造水平。该公司工会主席萧智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成衣企业落户于都,可以带动整个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在顺龙服装水洗产业园,黎其国说第一期园区“订单非常多”,正在建设的第二期园区进一步向智能化升级,“效率更高、用水更少,更加智能,工人只要输入参数启动机器就能完成全部的工序。”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纺织服装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纺织服装产业由传统加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于都提出了“核心工厂+卫星工厂”的模式。按照“核心工厂+卫星工厂”的独特模式,将县内近家小微企业,培育成为专业化、精细化的卫星工厂,使核心工厂和卫星工厂形成互补生态链,形成国内单品类加工规模优势。在推进智能制造之时,于都还在不断强化、深化服装产业链,提升其配套能力。于都县副县长邱瑛说,“我们要通过‘核心工厂+卫星工厂’的模式,打造数字化弹性供应链基地,将每个生产环节做细做精,让更多的品牌乐意来于都加工产品。只要企业愿意与我们当地的供应链嫁接,把订单留下来,持续一两年,我们就能和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要做大做强全产业供应链,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链条的运转。以牛仔裤生产过程中的水洗环节为例,黎其国介绍,“成品牛仔裤都要经过水洗环节,如果地方上缺少水洗企业,做牛仔的厂子就只能在其他地区完成这个环节,那别的公司出货给顾客只要一周,你就要花15天甚至20天,当地的牛仔厂就做不过其他地方。”“以前我们招商引资的时候都是靠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但真正投资生产的企业他就看中你的配套,有配套企业才愿意来。”于都县委副书记李赣兴说,“我们要做大一个产业,就是让服装核心工厂带动多个卫星工厂,形成一个共同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范围概念的‘企业’,让产业里有多个‘巨无霸’,类似于1+N的模式,让在卫星工厂的开料、缝制、染色、贴牌、包装、销售等多样化分工越做越细,最后汇总到核心工厂成衣。”不过,即便产业的配套都具备,服装企业仍然会担心的问题是,核心工厂如何与分散在各乡镇的卫星工厂有效串联?不同卫星工厂生产的产品品质如何把控?于都拿出的解决方案仍然是智能化、数字化。“依托数据的支撑,以前从各卫星工厂调货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杨晓非介绍他们公司研发的数字化、智能化配套软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订单数据,判断未来一周、一个月需要多少材料,然后分配到各工厂进行生产,实现0库存。”这套软件智能到什么程度?杨晓非介绍,卫星工厂里生产线上的某个工人生病了换了人,智能监控设备能够立马发现。再比如说,生产线上的某道工序有一个固定标准,如果工人操作不达标,系统就会立马亮红灯,工人就可以做出调整。易长海说,很多人认为服装产业技术含量低实际上是个误区,服装产业从面料、设计、制造等各环节技术含量都非常高,智能化程度在快速提升,于都抓住智能制造这一点,是抓住了关键。责编:姚坤(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