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于都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走在街头,遇到上年纪的人,52岁的张小平常会主动上前搭个话。他说,多年来,他养成了这么个习惯,“希望能从他们口中了解更多于都的历史,记下来,传下去。”

抱出厚厚一摞“有些年头”的笔记本,小心翼翼地一本一本铺陈在桌上,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告诉长江日报“华彩长江,激越百年”采访团,“你们看,这是父亲多年搜集、记录的寻访笔记,这里面还有一些群众的口述实录。这是他留给我的珍贵遗产,我现在在一本一本补充整理。”

于都,赣南小城。年,8.6万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这里发韧。

于都,这座小城,张小平和他的父亲张德美,53年接力打捞着那段“红军长征出发史”。

16本寻访笔记拾遗“长征出发史”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陈列有一张“于都县参加红军人数统计表”。

张小平向采访团介绍,从年到年9月,于都这个当时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共有人参加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于都籍红军,有姓名可考的1.63万人,大多数烈士没有留下姓名。”

“每一个烈士都值得被后人铭记。哪怕多找到一个烈士的姓名,这样的打捞就有了价值!”随手翻开一本记录本,张小平说,“这些年,我和父亲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地还原那段‘长征出发史’。”

张小平的父亲张德美曾任于都县委秘书。年,县里筹备组建“毛泽东在于都革命活动办公室”(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前身),张德美被临时抽调前往做资料寻访工作,“结果他的全部心思都沉浸到这个关于长征出发的各段历史中,一辈子都没走出这个圈子!”

这之后的18年,张德美的足迹遍布于都的角角落落,踏访了三分之二个中国,寻访到两百多位与长征出发有关的亲历者,记录下满满16本笔记本。

张小平说,只要与“长征出发”相关,父亲都会尽量去寻访、并作好记录。其中的很多记录、很多故事,经考证后,被编入于都纪念馆档案卷宗。

翻开桌上的那些笔记本,字迹工整。“老爷子做事认真。”张小平说,父亲这么多年做的事,无非是两件:将搜集到的一张张纸片、一个个物件,串起那段红色的记忆;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及物证,为一批苏区老干部证明身份,恢复了待遇。

张德美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段为红军交通员证明的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一位老人找到张德美,称自己当年是邮递员,曾经为红军送过情报,想通过张德美为他证明身份。

上级的名字说出来了,送信的线路也说出来了,老人还提供了一些没有盖戳的老邮票。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张德美开始为他奔走,最终为老人恢复了待遇。

张小平说,父亲从没日没夜的寻访中收获着快乐,“每每有收获,老爷子常会兴奋得手舞足蹈。”

“长征途中什么事最快乐?”

年,张德美退休,张小平“顶职”接班。

张小平说,最初,他只是把“接班”当成一个工作,并一度不解,枯燥的寻访和研究,何来快乐?

张德美留下的笔记里,老百姓帮助红军搭桥渡河的故事场景,呈现在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记者刘斌摄

张小平回忆,参加工作不久,父亲给他出了个题:去了解关于红军长征的十个问题,“你去找人,去查资料,熟悉这段历史。”

翻开一个笔记本,采访团看到这样一段寻访笔记:“吃了晚饭,我们从大岭下出发,进县城北门直街,经银行门口过浮桥……年9月4日,在西郊公社易诗佳同志家中”。

张小平说,这位易诗佳老人,他后来见过一次。对于那一次的经历,他印象深刻。

“长征途中什么事最快乐?”上世纪90年代初,张小平回访父亲曾寻访过的老红军易诗佳,并将父亲当年给自己出的考题抛给老人。事先,张小平在脑海中构织出各种答案:打胜仗、立战功、喝大酒……

老人笑呵呵的回答让年轻的张小平惊讶不已、触动不已:“过草地走大半天,终于找到一块可以歇脚的地方,太阳照着,剥开棉袄抓虱子。这就是快乐!”

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

张小平说,他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始逐渐了解红军长征这段历史,也开始理解父亲毕生的坚守。

年,于都筹建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为充实资料,张小平前往北京。

那一次,张小平从北京带回三份珍贵资料:红军长征前十天的行动日程表;红军南渡贡水计划表;红军各军团人数、武器弹药数据表。

“那一次,老爷子开心坏了。”张小平说,这些史料还原了当年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完整过程。大海捞针般淘出的这三张小纸片,进一步确立了于都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现已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张德美突发脑溢血去世。张小平继续整理父亲留下的那些笔记本,沉迷其中。

通过张德美的笔记,人们知道了一口留有弹孔行军锅的故事,人们知道了一床丝绸被面的故事,人们知道了一枚公章的故事,人们也知道了老人捐出棺材板帮助红军搭桥渡河的故事……

张小平说,“老爷子留下的这六七十万字,再现了一幅鲜活的长征出发历史图卷。”

“红色接力在女儿的画笔中延续”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入口处的墙上,是一幅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

年,红军长征前夕,为“不让一个红色战士赤足作战”,苏区群众制作完成了20万双草鞋:母亲做给儿子、妻子做给丈夫……更多的苏区群众背着打好的草鞋赶到于都河边,把草鞋送给途经的战士。

张小平整理父亲遗留下的珍贵笔记本,沉迷其中,很多史料还原了当年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完整过程,现已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记者刘斌摄

红军战士穿着一双双苏区群众亲手编织的草鞋,踏上伟大征程。

“二万五千里长征,战士们是穿着草鞋走出来的。”这幅地图是张小平年的一个创意,“80双草鞋代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中国地图则寓意红军脚穿草鞋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一个新中国。”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入口处的墙上,是一幅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记者刘斌摄

采访中,张小平给采访团讲述了一段难忘经历。

年,张小平参加央视“我的长征”节目,行程公里,重走长征路。那一次,他从参加活动的一个企业家身上得到了启示。

抛下这么大的生意,花上几天时间来受这样的苦?有没有做秀之嫌?对于张小平的这个问题,那位企业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因为生意破产跳楼自杀,他不明白,人的生命为何如此脆弱?他想通过重走长征路,深入了解那一段历史,穿草鞋、啃树皮、吃草根,长征那么艰苦,红军战士靠着什么样的信仰在支撑?

张小平说,几天的活动下来,那位企业家深有感悟,“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做企业、办实业,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传承?如何能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张小平说,这个问题,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跳出纪念馆传统的文图布展方式,张小平开始尝试植入现代传播元素,他开始听取女儿的一些想法,并走近与女儿同龄的年轻人。

张小平说,学美术的女儿张亦男现在一所小学当老师,课堂上,她常会给孩子们讲述这段红色历史;课余时间,受长辈影响,她也拿起画笔再现还原当年的长征出发史。

爷爷搜集记录,父亲归纳整理,女儿画笔再现。张小平很高兴,“我家这场延续了53年的红色接力,在女儿的画笔中接续。”

“要想红旗飘万代,关键教育下一代。”通过与年轻人的交往结识,张小平将红军长征出发这段历史,通过直播、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现在来纪念馆参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网上的受众也基本上是年轻人。”对此,张小平深感欣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一个“红军村”的新长征之路

房屋白墙黛瓦,村道宽敞整洁,墙上几笔田园画卷,村中一弯清水汇聚。春夏之交,多年历史的赣南古村潭头村,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村落韵味。

于都县梓山镇的潭头村,村中广场,立有一座红旗状雕塑,上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九个大字。记者刘斌摄

位于于都县梓山镇的潭头村,是当地一个“红军村”,全村33名红军有32位烈士。

村中广场,立有一座红旗状雕塑,上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九个大字。

对于雕塑上的这九个字,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有着切身感受。

在孙观发开办的民宿的二楼厅堂墙边,一只木质花架上,摆满了一盆盆绿植及一块块奇石。

退伍军人孙观发告诉采访团,他是最近几年才有了这些爱好,“以前,我是一个不幸的人。”

孙观发向采访团介绍。记者刘斌摄

年,孙观发的妻子不幸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一家人先后到各地积极治疗,花费近五十万元,无奈,妻子没有救回,家庭却背负上沉重的债务。

有一年过年的场景,令孙观发印象深刻:家里买不起肉,他只得杀了家中下蛋的老母鸡,“要不然,女儿都快忘记肉的味道了。”

年,孙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孙观发说,接下来的几年,他感受到了村子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自己家里的变化:帮扶干部带着村民发展光伏产业;入股村里的种养合作社,并去蔬菜基地务工;土地流转有了收益;作为参战老兵,他还享受到了补贴;加上每月政府发放的低保。

年,孙观发家人均收入达到多元,实现脱贫。孙观发说,年3月,他主动找到村里退出低保,“越努力越幸福,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如今的孙观发,在村里开起了民宿,办起了超市,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的年收入会超过10万元。”

“过去,我们这个村一共户人家,贫困户占到户。”这些数字,曾经深深刻在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的脑海里,“靠着奋斗,年实现全村脱贫,我们正在享受幸福。更多的幸福,要靠我们继续奋斗。”

刘连云说,潭头村现在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多户村民成了股东,打造集特色农产品展销、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吸引着八方游客。

年,于都县接待游客.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6亿元。

87年前,8.6万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开启长征之路;87年后,百万于都人民开启新长征之路,重新再出发!(长江日报特派记者郑萌蒋立青金文兵陈永权赣州师范高专大学生记者傅强华健通讯员黄肖萍发自于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