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篇开始之前,必须先说几点:
1、产品、需求和区位,是一种诊断方法,类似“望、闻、问、切”,是要轮着来的。看完了产品还是要看需求,看区位,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观察。
2、在这个六个字轮番揣度的思维过程里,它们彼此之间也是有交叉关系的。比如说,受产品启发,有了需求方面的洞察;在看需求时,找到了区位的突破点。
3、虽然这个方法更快更好,但它的缺点是需要定向思维训练和积累。拿第一篇所讲“产品”来说,能分辨小中大胜,胜在哪里的人,不可能是零基础人士。
4、这六个字也只是个人经验,只代表我用得很顺手。如果拿着个人经验声称适用于所有人,那么经验可疑,人品也可疑。但其中的例子,从业者看一看,一定是有用的,至少会解锁一些对项目不一样的理解。
2、需求
需求是个大词。
在不同的语境下,又被包装成各种模样:需要、追求、欲望、痛点、爽点……本质来说,世界上一切的生意,都是基于它而产生的。
照理说这样的概念,很难被总结,实则说穿了也并不复杂。
一、阶级论
即按照阶级来划分需求。
最最底层的穷人阶级,需求就是满足基本温饱。吃饱之后,人就开始扎堆、互助,用集体的力量来分担风险,比如土改之前中国农村普遍的宗法制。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所谓中产),需求开始分流。
有些人希望被更多人喜欢,就会要跟更多人发生联系,比如说搞个社群搞个知识付费;另外一些人希望得到更广泛的尊重,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比如从分公司总经理干到区域总经理,比如销售出身的要转行自己开公司。
关于需求的阶级论,基本可以和马斯洛需求理论对应。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
现实情况的需求上升不是层层递进的,而是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会分流。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了基本生理需要,向上的一层,并不一定就是安全需求。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开飞机、有些人选择跑运输、有些人选择守边防、有些人酷爱极限运动。
马斯洛晚年又对原来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了补充,最终形成了8层需求。其中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又在尊重需求之上,这明显是没有递进关系的。
可能是为了强化这种递进关系,在原来的第5层自我实现需求之上,加了一层超越需求,说的很玄,颇有点飞升成仙的味道。
所以最终广为流传被奉为经典的,仍然是他早期提出的递进式5层需求。因为至少这5层是勉强成立的,有参考意义的。
对应到阶级需求论,可以认为是:
无产阶级大概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但没什么可能去追求自我实现。
中产阶级大概需要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但不太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