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甘雨连望虽未洽,莳田渐喜泽边农。”

“莳田”是我们客家当地的口语,也就是插秧。春季早稻莳田,雨水偏多,披蓑戴笠;夏季晚稻莳田,炎热酷暑,两面夹攻(脸朝稻田水烫,背朝太阳晒热)。莳田工夫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肌肉紧绷,疲惫至极,所以,那时莳田与犁、耙田都算农村繁重、技术性的体力农活。那时候,我在本生产队的大伙中算得上是一位"莳田快手"。

记得我在读初中期间,当地农村学校除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以外,另还有两个农忙假,每个农忙假七天,分别要参加春季莳田和秋收冬种。早、晚稻莳田季节,生产队都会安排我们这些学生去送秧或拉绳画格子,也就是靠行距每八兜秧苗,靠田埂两头拉条直绳,挨着绳子插些秧苗画好莳田格子。老辈讲,解放前"尺五三兜禾,雷公不能破",也就是莳田秧苗规格为7.5x7.5(0.75尺x0.75尺)。解放后,根据农业八字宪法,合理密植,先改为6x6、5x5,后来改成4x4。

我在完成"拉绳"任务后,都会挤时间去学莳田(补犁角,即田中边边角角的地方)。我们在学莳田那时,长辈一边在田间演示,一边耐心教我们说:

“左手握秧兼分送,

右手接秧插下田。

插秧至左移右脚,

插右移左记心间。

两手配合稳又快,

两脚退步距适缘。

先学快来后学好,

练好本领定夺冠。"

有一首山歌是这样描写莳田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所以,只有手、眼、脚相互配合好,才能在莳田中又快又好。

另外,关于莳田他们还有顺口溜:"一株小秧苗,三指轻轻捏,用力要适度,秧苗长得快。"也就是说:插秧时,用力重了插得深,难发根,秧苗转青慢;用力轻了插得浅,经风稍一吹,秧苗浮兜于水面。

按照长辈们的话,我慢慢理解(认识)一一实践一一再理解(再认识)一一再实践一一.......循环反复。由于我虚心好学,不畏困苦,很快就学会了莳田。初中毕业后,我是名副其实的农民了,莳田这门技术活儿,早已不在话下。

莳田大忙季节,只见人们在田间撸起袖子和裤脚,弯着腰,低着头,分秧插秧,点头摆腰,动作连发,很有节奏。大家都在暗自较劲,谁都不愿落后,你追我赶,他们在比试,看谁莳田快,看谁莳田好,看谁能从田埂这头到那头,不挺身,不偷懒,一气呵成。

每当大伙儿站在田埂上准备开始莳田时,总是你推我,我推你,不愿先下田。一般情况都是“快手”在先,“慢手”在后。有时,他们只要见我在场时,都会叫我先下田,而我从不推辞,甚至自告奋勇,带头先下田,他们紧跟后面追来。有时我后下田,追得前面的人喘不过气来,或把他夹在中间"背门框"(对拉绳画了格子的水田而言)。记得那时,我莳田如蜻蜓点水,似鸡啄米,左右开莳,又快又好,横、竖、斜皆成一条线,里、外、中都是四方格;尤其是一坵大田,有时不拉绳画格,我也能把它莳成一条直线。

如今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莳田”改为了抛秧或用插秧机,这样一来,大大的减轻了原始的农民苦力劳动,提高了“莳田”的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段德山,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段屋村桂林坑(桂新组)人,生于年12月,年1月宁都师范毕业,年7月江西教育学院数学系本科毕业,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历任中学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副校长。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评为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