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搬迁安置区房屋错落有致尤立/摄截至年底,全国共有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已取得决定性进展,进入到做好后续扶持为重点的新阶段,“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成为工作重点与目标。半月谈记者在江西、贵州、广西三地搬迁安置小区实地走访发现,这里很多搬迁群众正在用双手创造幸福新生活。保就业、促产业,铺就扶贫搬迁“最后一公里”搬迁群众的生计状况是检验后续扶持工作的试金石。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保障其生活水平,江西省于都县通过加强就业扶持,对工业园区企业和搬迁群众务工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截止目前,已经解决名“十三五”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于都县上欧社区的居民、27岁的熊观福正是其中一员。“之前在广东电子厂工作,一个月工资元还要交房租。现在与老婆一起回家,我在上欧工业园从事水电安装工作,年收入6万元左右,老婆在电子厂做耳机测试流水线工人,一个月收入也有元。”熊观福说。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熊观福认为当时回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贵州省织金县提出,确保搬迁群众劳动力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以上稳定就业。针对搬迁群众中多为留守妇女与老人的现实,织金县通过扶贫车间与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其就业。56岁的搬迁群众杜向发搬迁后在惠泽社区当保安,一个月工资多元,相比于之前务农看天吃饭,现在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赣黔桂三地的许多贫困群众在搬迁之前从事农业且年龄偏大,找工作存在困难。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做法是组织其到农业基地务工。安置区年龄在50岁左右的多名无稳定就业群众,由社区就业服务站与县内20多家农业企业达成了用工合作协议,每天都有专人与企业对接了解用工需求,务工当日再点对点免费送工,形成“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社区送单”就业模式。除解决搬迁群众个人就业外,三地也在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不仅可以实现搬迁群众的规模化就业,融入全产业链中,还可以拓宽其收入来源,实现稳定增收。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搬迁群众工作的农业基地尤立/摄于都县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和肉鸡养殖产业,投入万元搭建蔬菜种植大棚亩,农户可以享受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和蔬菜大棚务工三块效益。依托江西栖岭农牧公司,按照“公司+一村一品合作社+贫困户+致富能人”和“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户”两种模式,建成肉鸡养殖大棚25万平方米,年上市肉鸡多万羽,全年为合作农户增收达多万元。精细化管理,努力让搬迁群众“融入”搬迁群众不仅人要搬过来,心也要扎下根来。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安置区干部创新管理体制,解决搬迁群众的生活困难,满足其文化需求。织金县立足县城安置点搬迁规模较大的现实,采取“惠民街道领导联系社区+干部包小区+社区管理网格+楼栋长负责”的管理体制。江西省于都县思源社区搬迁群众在长廊休息尤立/摄25岁的宋小敏是惠民街道恒大社区1栋楼楼栋长,其日常工作包括维护楼栋安全、在楼栋住户群里分发就业信息、户口查询和医疗健康查询。与此同时,几乎每天都要在平安贵州APP上接收工作订单,包括走访留守儿童与精神病患者等,并且工作进程也会实时更新。所有这些数据最终会汇集到惠民街道综治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搬迁群众急需解决的事件数量与种类一目了然,如此社区治理才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急,并且对症下药。织金县还积极开展文艺讲习汇演、篮球比赛、包粽子活动,加强搬迁群众之间的来往,使其尽快习惯和融入社区生活,实现从村民到社区居民的身份转变。同时,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思想教育,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使搬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立足实际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安置区的搬迁群众为少数民族,对此三宝街道围绕“一年三大节”(农历三月三布依族风情节、六月二十彝族火把节、八月八苗族绣花节)开展文化赛事活动,通过“上门化解、包点化解、跟踪化解、联动化解”等方式,及时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促进彝、苗、布依族的和谐共处。另外,修建三宝塔,满足少数民族搬迁群众的祭祀和丧葬习俗需求,增强其归属感。谈到搬迁群众的变化,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彭小容说:“搬迁群众发生了三种转变:第一是精神面貌发生变化,搬迁前比较害羞内向,现在很自信,主动与游客接触。第二是感恩,搬迁前很多老百姓对搬迁不理解,不支持,抵触情绪较重,搬迁后老百姓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主动与街道干部打招呼并且邀请其到家中吃饭。第三体现在生活习惯的变化,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改掉了酗酒等陋习。”发展教育,为乡村振兴“扶智”脱贫攻坚时期扶贫先扶志,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转入到实现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兴盛,为此要发展教育进行扶智。贵州省织金县惠民社区平远新城第二幼儿园尤立/摄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粤桂小学是异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的配套项目之一,图书室、电脑室、舞蹈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成为贫困山区孩子的“精神粮仓”。年春季学期,在校生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搬迁户子女人,占学生总数的78%以上,保障了震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晴隆县三宝街道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教育园区,与宁波、贵阳、兴义等城市一流学校“组团式”结对帮扶。通过“益童乐园”“四点半课堂”等平台开展益智教育、学习辅助、特长培育,使外出打工的家长能够安心打工,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除了新建学校满足搬迁家庭子女教育需求,安排其在安置区周边现有学校就学是主要方式。于都县思源社区的搬迁户陈桂兰的小儿子在社区附近的新长征中学读初二,大女儿在于都县科技学校就读。“以前住山村交通很不方便,小孩上学走路要花一个多小时,现在孩子上学很方便,还有教育补助。小儿子一年补助元,住宿补元,大女儿读书有雨露计划支持,一年能补助元。幸亏有政策,我的压力才没有那么大。”陈桂兰说。教育是搬迁群众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谈到自己培养出的三个大学生子女,杜向发脸上充满了自豪,而之前子女上大学的花销也压得他喘不过气。为了减轻搬迁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负担,织金县设立了逐梦奖学金、自强奖学金、大学生资助项目,让搬迁群众避免再因学返贫,为有志青年改变命运铺平道路。本文来源:半月谈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