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m/
“一件衣裳”,能撬动多大的产业呢?江西省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近年来,当地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以智能智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今,全县有纺织服装企业余家,全行业产值余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吸纳当地1万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让许多家庭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梦想。在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杨流生(左)和妻子在扶贫车间工作(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缝”出小康新生活拼缝、锁边……在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47岁的杨流生和妻子操作缝纫机缝制长裙,裙子缝制完成后将发往广东,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做的是‘网单’,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杨流生曾是居住在深山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年,他们一家五口搬进了新房。身体轻微残疾的杨流生靠着打工学来的制衣手艺,利用自家空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扶贫车间”,夫妻二人年收入超过8万元。在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杨流生的妻子在缝纫机旁工作(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于都历史上就有弹棉花、做裁缝的传统。全县万人口中有40多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其中30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年,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当地充分发挥服装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当年在广东打工时,嫌理发贵,3个月不理发,早餐买个3毛钱的油饼就打发了。没想到,如医院、学校的小区。”在杨流生看来,小康生活不再是当年在外漂泊时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家门口就业让幸福感更强和杨流生一样,通过“一件衣裳”改变命运的故事,在于都县每天都在发生。今年春节前,于都县发布《致在外务工人员的一封信》,邀请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春节后,全县约1.5万名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其中服装业占比超过70%。为鼓励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于都在县工业园区建设了公租房、廉租房和人才公寓,供符合条件的就业人员申请居住,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还是回家好,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不比在外打工少。”32岁的谢晓丽是当地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员工,她说回乡务工后,孩子上学、照顾老人等问题也迎刃而解。年,谢晓丽家成功脱贫,最近她计划考驾照,等自己有能力了就买辆汽车。于都工业园罗坳工业小区,工地热火朝天。总投资20亿元的江西顺龙服装水洗有限公司车间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车间水洗设备也安装调试完毕。这个项目达产达标后,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多个。“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于都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局长曾献萍说,于都县服装产业聚集效应正在显现,许多大企业争相落户,他们带来的一个个就业岗位,托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小康梦。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内,生产小组小组长杨玉萍在巡查生产线(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小康生活要“钱途”也要前途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返乡农民工,不仅对城镇住房、教育、医疗等提出新需求,对自身事业发展的“软环境”也有了新期待。“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工位上的杨玉萍只要抬手刷卡,眼前电子屏就会提醒她按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裁剪加工。杨玉萍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挖掘消费者穿衣大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实现了智能接单、智能设计、智能排产。做优平台、强链补链、培育品牌,于都县将曾经的低附加值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要“钱途”,也要有前途。和许多年轻的工友一样,杨玉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