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龙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铭记长征这段光辉的历史。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江西赣州报道

年,阳光下的于都东门渡口

“瞧瞧这块‘草鞋重地’字样的门牌,有没有谍战片里的紧张感?”在于都长征源民俗博物馆的展厅里,馆长罗小龙有时会亲自上阵给游客讲解。

这位土生土长的“于都佬”,是于都首例由官方认定的红色文化“民间守护人”。

于都,这座以一条河的名字命名的小城位于江西南部、赣州东部,它以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发源地闻名于世。86年前,8.6万红军主力便是从于都河的8个渡口渡河,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长征源”是这座城市的标签。漫步街头,这三个字会频繁出现于视野之中:广场、街道、艺术场馆、学校、商铺、酒店甚至网吧都可能以此命名。

与很多于都人一样,罗小龙的手机铃声是当代新创作的歌曲《红军渡,长征源》:“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

罗小龙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铭记长征这段光辉的历史。

葛氏宗祠迎来了新主人

在于都县城中心地带,走过渡江大桥,穿过解放路,拐进建国路,“长征源民俗博物馆”出现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眼前。大门口有一块由江西省文化厅年底所立的石碑,写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工程项目:红四军军部旧址——葛氏宗祠”。

罗小龙站在博物馆大厅里,正专注看着展柜里的藏品。

罗小龙和他的“长征源民俗博物馆”进驻葛氏宗祠已有两年多。年底,于都县博物馆和他签了一纸协议:自年1月1日始,于都县博物馆将修缮好的国有资产——红四军军部旧址葛氏宗祠——无偿交付给罗小龙,供“长征源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之用,首期使用期限为3年。依据协议,长征源民俗博物馆需保证每周开放35小时以上,并按国家规定对未成年人、学生、教师、老年人和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

葛氏宗祠迎来了新主人。

这座宅子始建于清代中期,窄门、黛瓦、高屋、马头墙,院内二井三厅,地面铺着青砖,是当年全县葛氏祭祖之地。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进驻于都,红四军军部驻扎于此,军长朱德住于上厅厢房。

几年前,这里是另一副模样:平方米的院子里最多时挤了10户人家,10余处私自开墙,朽坏发霉的木柱,逼仄的小隔间,压得百年老宅喘不过气。

年,于都投入余万元全面修缮葛氏宗祠,住户陆续迁出安置,工程当年完工。但修缮只是开始,保护是为了利用。如何让抢救下来的文物“活”起来?

作为于都民间收藏“大户”的罗小龙进入了官方的视野。

45岁的罗小龙从初中起就痴迷收藏,且一直专注于赣南本地的客家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领域,几十年间累计投入多万元,藏品达2万余件,全国30余家博物馆都曾从他手中征集过藏品。

年,罗小龙在郊区开办了于都第一家红色主题的民营博物馆“长征源红色博物馆”,并成立了于都红色收藏协会,担任会长。

“他的影响力和资源都很强,县博物馆做展览有时候还会找他借藏品,他很愿意帮忙,基于长期合作的信任感也强。”于都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管冬梅向本刊记者表示。

管冬梅坦承,将公家的房子交给私人使用,于都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确实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

但矛盾摆在面前:这座小城不仅是长征之源,还是赣南第一支正规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所在地,也是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就达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15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11个点。

革命遗址和文物点多、量大、面广,保护不易,用好用活需要智慧,打破旧框框势在必行。引入“民间守护人”,是于都找到的一条破题路径。

不论是罗小龙还是管冬梅,都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动作:既疏通了民间收藏服务社会的渠道,让革命遗址更贴近群众,罗小龙本人也免费获得了条件上佳的藏品展示场所。

“在老街核心,这样一个地儿一年10万元都租不下来,私人想租都租不到。”罗小龙说。

“运行两年多来社会反响良好,葛氏宗祠活起来了,这是政府期待看到的。”管冬梅说。

和罗小龙的合作开了一个好头,此后,于都不少修葺一新的革命遗址都迎来了“民间守护人”:在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设立了非遗文化传习所;毛泽东旧居何屋的部分空间交由红色研学机构运营展示;红三军团二师五团团部旧址红军标语示范区主动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那块木板是个宝贝,我们都没有”

此前,罗小龙开办的红色博物馆位于郊区的一栋普通民居里,展厅面积平方米,展示各类红色文物多件,但远远不足以满足其布展需求。在葛氏宗祠,他又精心挑选了0多件红色文物和民俗文物展出。他说,这里交通更为便利,且原址原貌修复的老宅子与历史的连接更为紧密,参观者体验更佳。

在葛氏宗祠大厅靠近入口的墙上,挂着一块木板,上面用毛笔写着四个大字“草鞋重地”,牌子下面是一把长板凳,旁边放着稻草、麻绳、草鞋编织机等物品,可供游客现场亲手体验草鞋编制工艺。

“长征是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走出来的,于都人民不仅在长征出发前紧急赶制了20万双草鞋,为避免红军战略转移被敌人发现,更创造了30万人共同保守了一个秘密的奇迹。当时为了保密,连赶制草鞋的地方都是不让外人进入的。”罗小龙介绍。

“那块木板是个宝贝,我们都没有。”管冬梅的语气中带着羡慕。

于都县博物馆还有个名字,叫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草鞋亦是这里展示的重要藏品,其中一双绣球草鞋历经86年,背后有着令人动容的革命爱情故事,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馆内还设置了一面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造型墙,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

官方和民间各有资源优势,但一致想为于都的红色文化和精神传承尽责尽力,因而形成了频繁且良好的互动往来——县博物馆在组织和红色文化相关的重大活动时,需要邀请本地嘉宾,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都是罗小龙。

罗小龙会不定期在“于都红色收藏协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