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图片 http://m.39.net/pf/a_5208491.html

如诗如画的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载着乡愁;历经沧桑的古民居,见证时光,勾起儿时的回忆。传统古村落的保护,近年来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坝脑村地处于都县中北部之车溪乡,距县城28公里,是典型的客家传统村落。村南梅江水光潋滟,常见白鹭蹁跹起舞。村北是高耸入云的车头嶂,常年云蒸霞蔚、雾霭濛濛。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为主,山的下半部分始有松树及其它高大乔木。

坝脑村全貌

坝脑村址地势平坦,东南沙地千百亩,系梅江冲积而成。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属中亚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的特点。

截至目前,于都县已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六个,分别是段屋乡寒信村、岭背镇谢屋、岭背镇禾溪埠村石溪圳、马安乡上宝村、葛坳乡澄江村、银坑镇平安村。待车溪乡坝脑村通过公示后,于都中国传统古村落将添至七个。

自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

6部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5年来,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中央财政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给予了大力支持

至今已对前4批的个村落

给予每个村庄万元保护扶持资金

用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等

据了解,资金补助主要用于传统建筑

和历史遗迹保护性修缮、建筑防灾减灾

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污水垃圾等

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整体保护和改善传统村落的

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

入选古村落名录,获得财政支持

这可不简单,要符合三个条件

村落自然景观较好

建筑风貌基本完好

民俗民风传承得好的村落

来看一看于都县六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有多美吧!

1.段屋乡寒信村

巍巍武夷山脉,如一条蜿蜒的青色巨龙,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奔腾至于都寒信,被陡峭险峻的寒信峡截住,就此戛然而止。峡下水流湍急,弯道回流环转,形成一个深不可测的寒信潭。峡谷激流过后,又孕育出一块辽阔的湖心绿洲,以及狭长三角形的江岸——这里,就是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

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寒信村是赣县、于都、兴国、瑞金、宁都、石城6个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地。行走于寒信梅水江畔,虽不见曾经的连片店铺,以及码头上赣闽粤湘四省货物集散和贸易繁忙的热闹场景,但一路的卵石、断垣以及街衢痕迹仍历历可见。村内,寿六公祖祠、肖玉敬公祠、肖玉诚公祠……大大小小的祠堂保存有16座,均蓄满了历史的辉煌与豪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寿六公祖祠,康熙十九年改建,三进二井,雕梁画栋,气象雄伟,为秉承先人敦亲睦族之遗训,取名“敦睦堂”。梅江从祠前环绕而过,四周拱固旋绕,龙盘虎踞,气势磅礡,为寒信峡人丁最旺的祠堂。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肖氏族人聚会的主要活动地,也是他们祭祀祖先、弘扬传统的精神领地。

寒信不仅有灿烂的客家祠堂文化、码头文化、庙宇文化,还有堪舆文化。宋初,常往返于虔州、赣县、于都、虔化一带的风水祖师杨筠松,常在此落脚。留存着赣派风水祖师爷杨筠松烙印的“回龙接官”“水府永旺”“双狮送仙”“观音坐莲”“金鸡饮水”等“寒信峡十景”,一直都是寒信村的荣耀和传奇。

2.岭背镇谢屋村

谢屋村距于都县城15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全村有户人,面积为2平方公里。谢屋村是中国第三批文化传统村落,内有多年历史的明代建筑——步蟾坊,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典型——“九井十八厅”。

村中的木牌坊——步蟾坊坐落于谢屋村大屋内,系明正统六年(年)于都县知县王琳等人“为表彰邑人谢宁任广东都司莅官勤慎,操行刚介,崇尚正道,屏斥淫靡”而立,在年,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成为赣州此次唯一入选该名单的传统村落。

近年来,岭背镇以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乡风美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的特色融合发展之路,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3.岭背镇禾溪埠村石溪圳自然村

石溪圳自然村距岭背圩北1.6公里。古村背后石山环抱,村前良田千亩,大禾溪、小禾溪两条古河道在此交汇,村口石潭,清水涟涟、鱼虾成群。

传说,元朝至正年间,古村李氏先祖一宏公为避战乱举家迁徙,随带的还有一群鸭子。一日路经庵下潭,鸭子吃饱、喝足后,怎么赶也不肯上岸。因天色已晚,一宏公只得在当地借宿,受到原住民的热情款待。可第二天、第三天,鸭子仍不上岸。一宏公好生奇怪,细看地形,正是“鱼住潭,人住湾”的极品风水格局。又感当地人的盛情相邀,亦在此繁衍生息。

又有传说,古村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高宗李治的后代。李氏一族迁居古村后,深受原住民的拥戴,建宗祠于古村中心区域,取名问修堂,意在“修身齐家,和睦四邻”,同时开挖淡水石井,传授祖宗技艺,崇德修善,广播良俗。

修堂主体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砖木结构,悬山顶,封火墙。堂内面阔三间,二井三厅,六根大圆木柱支撑着雕椽叠扣、三层八角藻井,柱下是云雕花边石鼓。夕阳透过乌青的瓦当和飘零的枯草,在天井洒下缕缕清冷的光线,野猫在布满青苔的天井里伸了一个懒腰,古韵愈发悠扬了。

问修堂的前面是巨大的红米石门楼。门楼建于清朝乾隆14年,外侧门额阳刻“陇西世家”,内侧门额阳刻“雲擁金马”,周边均饰以浮雕人物及卷草,古朴庄重,好生令人敬畏。

百年古村,风韵至今。为了再现石溪古村风貌,于都县已把该村纳入了雩山景区整体提升项目,着力打造国家古色旅游精品线路。

4.葛坳乡澄江村

澄江村距葛坳乡圩镇5公里左右,如今村里人口不超过人,但是数点澄江村的历史,却拎着沉甸甸:村内有明、清时期的客家祠堂24座,曾经的古亭、古桥、古庙、古井等古迹分布在村子各个角落。有史料记载,自堪舆祖师杨筠松弟子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卜居澄江,自开基建村以来,距今大约年。

村庄傍山而建,坐西向东。村子后面的后龙山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由北向南绵延。东边也是群山环绕,山头虽不高,但七八个元宝似的小山包整齐排列。在离村庄二三百米处东、西两山环抱交会,形成自然的宝葫芦形状。

据澄江谭氏族谱和于都县志等史料记载,澄江村始建于后唐年前后,距今年。谭氏先祖谭全播早年受封为虔州(今赣州)防御使,死后,其子谭文谟袭父爵续在赣州为官。谭文谟岳父刘江东拜进堪舆祖师杨筠松门下为徒,文谟归隐后,约于公元年刘江东为其卜居选址布局在今澄江开基建村。

建村以来,由于澄江村族人富甲一方,纷纷建祠立坊,纪念、祭祀祖先。除古祠堂外,村中还有很多文物古迹:有古寺庙、古民居、古茶亭、古石雕、古器皿,还建有进士第、建于宋代的梅花形三口古井、大理石狮等。上千年来,澄江村人的勤劳奋斗,善于经营,成就了余亩、拥有众多古建筑群落的澄江古村。

近年来,火箭军部队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定点帮扶该村,他们筹措资金余万元,为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将乡间小路拓宽成柏油路,此外还帮助当地村民发展产业,澄江村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5.马安乡上宝村

上宝村位于马安乡东北部、国道西侧,,与桥头乡和银坑镇相毗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山川相映,钟灵毓秀。

村内既有文物古迹宝溪钟氏祠堂群、古井、百岁亭、土围,还有革命旧址——排脑中共胜利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祠堂群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存11座:上宝钟氏宗祠、钟北茂祠、钟玉田祠、钟斗山祠、钟北山祠、钟积桃祠、钟备万祠、钟德宣祠、钟端爵祠、钟经万祠和钟东岗祠。

祠堂始建于明朝末年,总宗祠“世德堂”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年)重建,乾隆年间扩建,嘉庆十五年(年)、道光二十四年(年)、民国二年三次重修。祠堂群中以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0平方米。

上宝村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建筑群和革命遗址,这里的钟氏村民还沿袭了古老的客家民俗,每年清明都要在祠堂群内举行隆重的祭祀拜祖活动,此风俗延续多年从未间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6.银坑镇平安村

平安村位于银坑镇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距离县城45公里,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农户户5人,是于都县现存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落肌理保存较完好的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客家古村。

平安村坐西南朝东北,三面环山,村前是蜿蜒的河流,村子两侧分布着数口池塘。走进古村,一棵棵古樟树枝叶繁茂,一栋栋青砖黛瓦、木刻雕花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一排排斑驳的古墙默默地诉说着村子的古老与沧桑。

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面积1.6平方公里的平安村中分布了36座大小祠堂。其中有29座祠堂始建于明代,如此大规模的明代祠堂在当地十分少见。

古村龙脉发源于登高山及后龙绕行向东南,又自北向南,盘旋起伏,似五虎下山,气势雄伟。村后正脉正中而下旋折向东,至后龙有一龟、二凤、三麒形,岭左侧有三塘尾、右侧三口塘,整个村落处于一个风水宝地之中;村前河流自北向南环村而过,东南石寨酷似狮子,把守水口。

这里不仅保留了集中连片的祠堂群,还有门楼,红色旧址——毛泽东旧居平安寨背,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竹篙寨等。

传统村落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俗,

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老村才是我们的根和魂,

保护这些传统村落,

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根和魂!

一起为这些美丽村落打call吧~

来源

于都新视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