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再出发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浮雕设计图稿的创作体会
《渡河出发》
《集结于都》局部
《倾情奉献》
实景浮雕局部
不忘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我回忆起十多年前创作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浮雕设计图稿的过程,一些感想和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年的一天,于都县文化局、城建局、博物馆的同志找到我,想请我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主题设计系列浮雕图稿。我是赣南人,对红军长征出发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创作过这类题材的单幅油画等。然而,要以系列浮雕形式表现这一历史事件,要完成这个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难度的确很大。接受任务后,我首先进一步熟悉和研究历史,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于是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史料和老红军回忆录,观看了有关影视片,并前往于都县实地采风、调研,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调研和亲身体验,我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整体感受是,革命的艰辛、人民的深情、征途的悲壮、红军的坚强,是发生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一步。于是,我创作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创作的灵感开始奔腾,决心以长征精神来画好长征出发系列图稿。
画面的构思是起步。第一感觉有了,接下来,经过梳理,我构想由“主力红军集结于都”“于都人民踊跃支前”“送子参军送郎当兵”“挥泪于都告别苏区”“夜渡于河出发长征”“金戈铁马闪烁将星”这六组画面构成这一史诗般壮举,再现真实的历史情景。然而,艺术不能只是生活的翻版,而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提炼精神、以少胜多。六幅草图画出来后,我发现场景过程太多,内容也有些重复。为此,又大刀阔斧进行重组,突出重点,在不违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思想精神的升华。
一件艺术作品,艺术表现是重头。我于年开始素描草图创作,几易其稿,最后定稿3幅,黑白线描稿并略施明暗,每幅长1米,高0.25米,内容分别为《集结于都》《倾情奉献》《渡河出发》。《集结于都》,表现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按中央军委命令,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不同方向汇集到于都。画面中,通过五面军旗,象征五大军团;通过“于都”碑名,指出了地点;通过拥抱和握手传达战友重逢;多个伤兵,揭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烈和失败,暗示错误路线造成的损失。《倾情奉献》,集中表现长征前夕,于都人民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送草鞋、送粮食,连门板、床板、棺材板都送给红军搭建渡河浮桥。正像周恩来说的:“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那几天,军民协力,天黑搭桥夜渡,天亮前拆除,数万红军悄然过江,敌机仍未发现,可谓“30万于都人民为红军保守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就是苏区精神的重要体现!《渡河出发》,表现秋风吹、乱云飞,于都河惊涛起,火把无多,红旗猎猎,战马嘶鸣。红军战士肩抬大铁锅,车推印刷机,扛着辎重前行,像“大搬家”,又像“大转移”。特别刻画了毛泽东拄着拐杖立于担架前心情凝重;周恩来无奈惜别眼看即将丢失的苏区;朱德执行军令,举手指挥红军,明知艰险也要前行;送行的乡亲,洒泪、拥抱、挥手,喊着“盼着你们早回来!”
年,素描图稿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决定做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基座上,并交由南昌一家雕塑公司放大制作。期间我与有关部门同志多次现场看稿、审稿。完成后的浮雕虽然在细节上与原稿有些出入,但整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于年落成,耸立在于都河畔原东门渡口,向中央长征出发75周年献礼。纪念碑高达19.34米,寓意是中央红军长征于年出发。放大制作后的3块浮雕和1块碑文,石材为花岗石,每块长10.18米,寓意中央机关等于10月18日渡河。(刘世群)
(作者系中国美协会员、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赣州市美协名誉主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