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宋嘉华刘称荣“我们眼前这件羊皮袄是老红军曾广华的心爱之物。”走进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前,讲解员正深情讲述一段感人的长征故事。曾广华是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人。年,28岁的他在于都县的“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一次战斗中,由于表现出色,曾广华获得一件羊皮袄,藏青色的棉布内是厚厚的羊毛,胸前系着扣子。他将这件羊皮袄当作自己的功勋,十分珍惜。“过雪山时,羊皮袄救了父亲的命。”在曾广华的家乡银坑镇琵琶村,曾广华的儿子曾昭梁回忆着父亲告诉他的往事,“当时,他在夹金山脚下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得知他要翻越夹金山,就叮嘱他,夹金山是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在山上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雪山残酷的环境挑战着战士们的极限,不断有战士陷入积雪中,有同伴伸手施救,也跟着陷进去。一路上,不断有战友倒下,永远地留在雪山上。曾广华裹紧他的羊皮袄,再悲痛、再疲惫也不悲观、不停步,他最终翻越了雪山。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还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年,在外从军18年的曾广华复员回到了家乡于都。“以我父亲的经历,当时复员是可以要求安置工作的,但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身上又有伤病,于是主动提出回于都老家种田。”曾昭梁拿出了曾广华当年填报的复员军人登记表——在“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端端正正写着“复员回家种田”。“回乡后的父亲就是个最普通的庄稼汉,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连自己的革命故事也经常讲不好。他常常教育我们不贪心、严律己。”曾昭梁说,曾广华对自家人严格要求,却总倾尽一切去帮助别人。曾昭梁讲起父亲当年借米的事情,至今印象深刻。“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那个时候干旱,大家都缺吃少穿,我父亲因为复员军人的身份每个季度能领到一点补助,比人家日子好一点。”曾昭梁回忆,“有一次,家里也只剩两升米,邻居家来了客人向父亲借米,他毫不犹豫就借出了一升。其他乡邻得知,也纷纷来家里借米。我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借,父亲知道后却做主把米借了出去。我父亲说,他来想办法找吃的。他的办法就是去山上挖野菜,给一家人充饥。”老人在世时,一直将羊皮袄视若珍宝,年10月,红军老战士曾广华走完了他的一生。年,老人的后人将它捐赠给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闪光。”琵琶村党支部书记钟春发介绍说,近年来,琵琶村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建设脐橙基地1个、肉鸡养殖基地1个、成立种植产业合作社2个。通过联户党员积极引导村民复垦农田亩,种植水稻余亩,在不放下钱袋子的同时牢牢抓紧菜篮子、米袋子。去年,琵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秉持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琵琶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修建8条机耕道,总长12公里;清淤维修米灌溉用水渠,扩宽建设3.2公里通村路,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出门到处是水泥路,干净整洁,晚上还有路灯,我们这些老年人唠个磕、散个步,挺方便的呢。”80多岁的村民钟礼墉乐呵呵地说。注重文明创建,推进乡风文明。琵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努力践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将厚养薄葬落到实处,完善了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签署要幸福不要高价彩礼承诺书,并通过道德教育、模范引导、家风传承等途径和方法,为乡风文明培根铸魂。审签:朱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