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讯曾柳周见习记者赵芳方强报道:连日来,在于都县梓山万亩富硒蔬菜生态产业园内,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当地村民在忙着采摘蔬菜、装车,准备运往外地。当地村民正将打包好的丝瓜装运上车。郭月华,是梓山镇岗脑村村民,以前是贫困户,年脱贫摘帽。现在每天天不亮,她就到承包的蔬菜大棚里忙活了,在层层叠叠的丝瓜藤之间,她熟练地完成摘瓜、套网、装筐等工作。“以前我在这里做工,每小时可以赚10块钱。现在我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管理着三个大棚,每年还能有分红,日子就像总书记说的芝麻开花节节高。”郭月华高兴地跟记者介绍。年5月20日傍晚,郭月华在号大棚劳作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蔬菜大棚。“我们激动地围上去,和总书记握手问好。当时这个大棚种的也是白玉霜丝瓜,总书记不仅关心我们的收入情况,还问家里住得远不远。”回想起总书记的亲切话语,郭月华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年来,于都县深耕富硒品牌,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推广丝瓜、辣椒、茄子、苦瓜、豆角等5种富硒蔬菜种植,帮助周边多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持续增收,户均增收元。同时,当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周边乡镇共同发展蔬菜产业。于都县梓山万亩富硒蔬菜生态产业园。在于都县梓山镇,不只是富硒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当地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让群众增收受益的一个亮点。村民孙观发就是其中的一位。记者见到孙观发时,他正在忙里忙外,接待一批又一批的上门游客。在他屋子的厅堂里,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的照片格外醒目,“我以前是贫困户,因妻子患病欠了20万元外债,在村里的帮助下,年我脱贫了。”他告诉记者。“去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视察时,我们邀他来家里做客。总书记很关心我们的生活状况,从堂屋走到后院,从厨房走到卧室,甚至还看了厕所,最后和我们一家以及镇、村干部坐在一起拉家常。”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观发都历历在目。孙观发正在自家特产超市整理货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到孙观发家做客后,他就被乡亲们称为“最幸福的人”。每个到潭头村的游客都会来他家感受下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老区人民的温情时刻。“村子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村里参观游玩,村民们开始做起民宿、开起餐馆、卖起特产。我家也是,收入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孙观发对记者说。“那天我向总书记汇报,儿子在广东打工,儿媳妇在扶贫车间工作,工资每年都会增加,预计年家庭收入能有10万元。现在一算,实际上比当初预计的翻了一番。”孙观发激动地说。去年7月,潭头村集资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6个村民小组,户人家,每户出股金元,开办了富硒食堂,增设了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还与教育研学公司合作开发红色研学旅游项目。村民们不仅当上了股东,保洁员、服务员、厨师等还成为许多村民的新身份。过去一年来,潭头村顺势而为,借着“红色研学”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潭头村致富奔小康。“我们着重打造的是学生研学和党政干部红色教育培训,预计每年村里接待规模可达10万人次。”于都县智恒研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图为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美景。“半年内,大伙基本上就回本了,到年底算上其他业务板块,肯定还会有不少赚头。”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说,旅游公司成立半年多,光餐厅的分红,入股村民每户就能分到多元。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于都县梓山镇还依托蔬菜产业规划建设了蔬菜科技产业园、十里香樟、果蔬采摘、河道花海、亲子乐园等功能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蔬菜主题体验园。目前,当地正在打造全国3A级乡村旅游点,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预计建成后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