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幅新旧照片对比

一帧帧赣南巨变影像

40年来

赣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于都岭背镇

↓↓↓

岭背镇位于于都县中北部,毗邻县城,距县城13公里,全镇下辖26个行政村,共有农户户人。岭背原称“虎岭背”,盖因圩之后山形似虎背而得名,后虽避“虎”字简称“岭背”,仍暗蕴虎虎有生气。境内仰雩山之鼻息,吸梅江之精气,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柿子之乡”美称。

△岭背镇民居旧貌(资料图)

△老旧的学校教室(资料图)

……曾经的岭背,还只是贫困老区,坐落在山里的山田、兰龙等一批村落,农户去一趟圩上还得爬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出来,盖的房屋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往山上挑,一盖就是好几年。到处都是土坯房,黄泥巴路,没有信号没有网络,村民就像与世隔绝般的生活。

为了维持生计,从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岭背人民怀揣着梦想南下广东谋生计,劳动力输出是岭背就业转型的开端。

△村落旧貌(资料图)

△岭背乡政府旧貌(资料图)

星移斗转,岁月沧桑

岭背人民

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历程

以饱满的激情和热切的期望

走进新时代

这些年,岭背镇秉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着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如今的岭背,是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当历史的镜头定格,一组组画面描述当今岭背的深刻变化:

△破旧狭窄的谢屋老阳光桥(资料图)

▽宽敞通畅的谢屋新阳光桥

△天蓝地碧水清大美岭背

△中心镇异地扶贫搬迁示范区

△省级中心村谢屋村全景

△风景如画的禾溪水库

△录田文化广场

△谢屋文化广场

△现在修缮一新的教学楼

基础设施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目前,岭背已修建通组公路公里,通户路完成平方米,22座桥梁完成初步设计,圩镇生活污水管网工程主体完工。燕溪、塘内、塘外、上营、太阴山、禾溪、小禾溪、阳田农村饮水安全,挑水户打井施工项目进展顺利。如今的岭背,路网已全面贯通,彻底改变了曾经“行路难”的状况。

△谢屋村郭屋组同组路

△深山打通发展路

△通组路修上雩山顶

△阳田村四方通畅的路网

农业产业发展

岭背镇立足本地特色,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构建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肉鸡养殖成为全镇首位产业

大力发展肉鸡养殖

年,岭背镇引进江西栖岭农牧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疫苗和免费的技术服务,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统一品牌销售,按合同保护价回收。各村成立种养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致富能人”模式,链接带动全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现金入股合作社发展肉鸡产业。

△录田村合盈种养合作社股权证发放

今年,该镇又大胆探索,创新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利益按4:4:2的比例分配,即40%收益归村集体,40%收益分配给贫困户,20%收益分配给失能弱能兜底保障人员。目前,肉鸡养殖产业已在全镇26个村实现全覆盖,今年出、存栏肉鸡万羽,年产值达1.2亿元。每户贫困户预计年增加收入元,带动贫困户就业余人。

△建设中的肉鸡大棚

△肉鸡养殖托起贫困户致富梦

探索“旅游+产业扶贫模式”

借助雩山景区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的独特魅力,围绕“三园一体”的目标整体开发打造集配套金沙漂流、雩山揽胜、水上乐园、农业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观光园,有效推进城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增收。

△雩山景区-金溪湾水上乐园

△金溪村现代农业采摘园

△金溪村现代农业观光园

△农村淘宝

△制衣厂

△现代厂房

规模发展蔬菜瓜果种植

投资余万元打造了金溪至太阴山十里农业产业带,基本形成了以金溪村为中心的蔬菜瓜果、以金星村为中心花卉苗木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谢屋村农业旅游观光园种植无土栽培蔬菜规模达亩以上。

△大窝绿色蔬菜基地。

△贫困户成股东

△燕溪千亩种植基地

改革开放40年来

岭背镇融入发展的大潮中

越发美丽动人

让人流连忘返

正如当地一位乡村老师

在所写的文章中描述

《我的世界,我的家乡--岭背》

如果我在岭背遇见你

那么

我希望我们可以一直留下

不再离开

就这样过一辈子

岭背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她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声啼哭

第一次学步

第一次摔倒

从懵懂无知到读书明礼

这座小镇

寄托了我太多情感

如今的她

已是我心目中最宜居的居住地

有人出去又有人回来

岭背总是让人越看越爱

我在岭背

生活也在

外面有一整个世界

但我只想在岭背遇见你

带你这样一路走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