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者在南昌起义的主题陈列前拍照留念。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正值建党百年,这里的红色旅游日渐升温。
4月27日,江西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者走下石阶。
4月30日,江西于都,身穿红军服前来参观研学的学生走出毛泽东同志旧居。
4月27日,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外,参观者中不少年轻人身穿红军的“行头”,从帽子到绑腿一应俱全。
4月29日,江西赣州于都县梓山镇,从空中俯瞰富硒蔬菜生态产业园(无人机照片)。苏区革命时期,梓山是于都县早期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年,这里投建富硒蔬菜产业园,带动周边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扫码体验红色足迹
4月28日,广西桂林兴安县溶江镇文甲洞村,文甲洞红军堂内的村民们。据村民介绍,年12月,中央红军红三军团越过老山界、猫儿山,在文甲洞驻扎4天3夜,留下了“红军是民众抗日的主力军”等标语,如今还清晰可见。村民们每年都会义务打扫和维修红军堂,村里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4月26日,广西桂林全州县,易荡平烈士的曾孙女聂琳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易荡平原名汤世积,身为红一军团第二师模范红五团政委的他,在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开枪自尽,年仅26岁。
4月26日,广西桂林全州县,古岭头红军烈士墓群。年,红六师第十八团在隔壁山烧天岭一带与国民党军殊死搏斗,因敌众我寡,全团将士壮烈牺牲,红八、红九军团也伤亡重大。当地群众不顾威胁迫害掩埋红军将士遗体,并世代守护墓群。
4月26日,广西桂林全州县凤凰镇,和平红军小学的学生在课间玩耍。这所小学附近的凤凰嘴渡口,是年红军长征过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
4月26日,广西桂林全州县,游人在大坪渡口拍照。这里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第一渡口,多部长征题材的电影在此取景拍摄。
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到曾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两岸,寻找和纪念的步伐从未停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我们重访红色圣地,一路追寻红色记忆的传承轨迹,试图用历史照亮未来之路
——————————
江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孔斯琪摄影报道
初夏的井冈山进入了多雨的时节。上午不到10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冒雨前来的游人已排起长队。一辆辆大巴车迎来送往,准备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带进那段历史。参观者中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身穿红军的“行头”,从头武装到脚,帽子、腰带、绑腿、背包一应俱全,排队在博物馆入口一处底座上镌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油灯雕塑前合影。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拥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据了解,年井冈山全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旅游收入.3亿元。今年,随着疫情趋于平缓、旅游市场复苏,又适逢建党百年,不少游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来到这里,追寻红色印记。
在位于井冈山茅坪镇的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前,村民们在茅坪河畔搭建起一条长长的商业街,各色摊位上租赁红军服装、售卖土特产的生意正火热。茅坪镇神山村是“十二五”期间省定贫困村。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视察,对乡亲们说:“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近年来,包括神山村在内的“红色乡村”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和旅游扶贫,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身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看得见的公路和看不见的“网路”都修到了家门口,连接起大山内外的世界。
在万里长征之源江西省于都县,“富硒蔬菜”正在成为这里的新招牌。于都县的梓山镇、段屋乡等地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年开始,这里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了集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梓山镇潭头村的“富硒食堂”也成为江西红色研学的热门景点。
4月29日,潭头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他们身穿红军服装演唱原创歌曲,吸引着游客和学生的目光。潭头村的村民们似乎已经习惯,在嘹亮的歌声中继续服务着络绎不绝的来客。只听歌词中唱道:“胜利不忘哪里来,红色源头记心窝。河水静静流淌着,斑驳的渡船没有停泊……从这里划向我们的新中国。”
广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曲俊燕摄影报道
青山绿水一直是桂林的一张名片,“桂林山水甲天下”已嵌入几代人的记忆。近年来,桂林持续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胜地而努力,而和这片绿意共同被传承的,还有一片“红”。
这座旅游名城孕育着深厚的革命文化。年,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就发生在桂林市的全州、兴安、灌阳三县。在那黑暗的五天里,为粉碎敌人围歼的企图,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战士们殊死搏斗。从长征开始到湘江战役结束,包括沿途损耗,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成了那场惨烈战役的写照。
为着不屈服,29岁的陈树湘绞断了自己的肠子,26岁的易荡平在敌人逼近时开枪自尽。在灌阳县新圩镇,多名未能撤离的红军伤员被敌人用棕绳捆绑丢入酒海井中,全部壮烈牺牲。年,当20具酒海井红军烈士的骸骨重见天日,人们通过遗骸鉴定发现,他们牺牲时年龄都在15岁到25岁之间。
人民没有忘记,寻找和纪念红军烈士的步伐从未停止。83年后,人们为酒海井牺牲的烈士举行了迟到的葬礼,数千人在现场见证;在持续不断的跨省寻找下,越来越多烈士的名字被确认,烈士家属得到了交代;在被山林掩映的村庄,处处散落着得到修缮的红军烈士墓碑,村子里的红军纪念堂、红军楼都被保护起来。在兴安县,84岁的徐昭英老人几十年前把家建在了无名烈士墓附近,每逢清明都会祭奠。那些还没有墓碑的烈士只是红色木板上的一个个编号,但对徐昭英老人来说却是她的“爸爸妈妈”。
如今能回忆讲述当年长征见闻的,多是耄耋老人。但在这片红色的喀斯特土地上,不缺少红色文化的传承脉络。在湘江战役渡口遗址、红军烈士纪念园,游客们有的穿着红军服举起自拍杆,有的挥舞着旗帜走进红军堂,有的自发向湘江水中抛洒花瓣,表达缅怀。在全州县凤凰镇和平红军小学,孩子们穿上统一的红军服,合唱完革命歌曲,冲向操场尽情享受几分钟的课间游戏。他们身后的青山雨雾环绕,这片土地的红色密码就藏在其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年05月20日08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