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嘉华温明生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每天都能看到刘连云忙碌的身影,一大早,他就在蔬菜大棚里和村民们一起采摘新鲜蔬菜;到了上班时间,他又得赶回村里安排一天的工作;吃中饭的时候,他挨家挨户聊家常;大家出工了,他又马不停蹄地在村里忙开了;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又一头扎进了村里的富硒食堂,查看一天下来的收支情况……

年9月出生的刘连云,自担任村总支书记以来,俯下身子、潜下心来,在如何让村民的日过的一天比一天更好的道路上躬身实践。年,他被选树为干鄱先锋之“一心为民的好支书”。

夯实根基,锻炼党性

在潭头村村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耀眼。

“现在的潭头村跟城里一模一样。”村民孙观发告诉记者,以前的潭头村“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村民苦不堪言,纷纷选择外出讨生活。

刘连云担任党总支书记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将一批有觉悟、有文化的党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和工作都通过村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集中研究决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一班人,凝聚集体力量推动工作开展。“在班子里,谁都可以畅所欲言,氛围异常融洽。”潭头村原村主任刘锦华说。

在刘连云的带领下,潭头村大力实施村庄整治。以道路建设为先导,构建道路整体网络,实现村、组、户道路交错相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完成潭头村亩土地平整项目,维修灌渠米,修建机耕道6.3公里,基本消除内涝隐患。以拆旧除破为重点,构建宜人居住环境。绿化种树棵,新建休息场所10处,因地制宜改造土坯房栋,低电压改造全部完成,广电网络、宽带网络全面覆盖。通过村庄整治,潭头村呈现出“阡陌交通、果蔬丰盛,平坦整洁、柳绿桃红”的生态新村景象。

一心为民,乐于奉献

“年春,师范毕业后,因无资继续求学,张浩被迫辍学返乡……”走进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刘连云正绘声绘色讲述中共于都中心支部干事会书记张浩的故事。

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刘连云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一个目标;围绕“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两大理念;落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制度;抓实“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发动群众、互融互通”四项基础;坚持“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资金、有效果”五有标准;完成“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六大任务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摸清全村底子,掌握基本情况,刘连云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流后,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细致了解全村的发展情况和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村一年发展计划及制订三年发展规划。“刘书记常常到家里来嘘寒问暖,我们家的事就像他自己的事一样。”说起刘连云对自己的帮扶,村民林秀花记忆犹新。

大胆作为,经济创收

走进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正在忙碌的种植大户黎文高兴地对记者说:“有了游客,不但不用担心销路,还能比市场上每斤多卖两块钱。”

年,黎文一口气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随着游客井喷式增长,黎文的蔬菜越卖越火,游客们纷纷进入蔬菜基地体验现场采摘乐趣。年,他承包的大棚面积增加到30亩。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刘连云说,通过引进外资,潭头村建立了富硒绿色蔬菜基地,流转土地共计.1余亩,每年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可获益近65.89万元。同时,由于企业进驻村内,村民不再外出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不仅方便照顾家庭,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截至目前,提供就业岗位近余个,年创工资收益近余万元。

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潭头村打造了富硒蔬菜宴与客家民宿,成立了潭头种养合作社与潭头旅游公司,村集体经济突破一百万元,极大的带动了村民增收。潭头村村成功举办了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于都分会场活动、国家乡村振兴局“兴产业促销费、庆丰收感党恩”等活动;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生法治示范村(社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重点旅游重点村,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4A级乡村旅游点。年,潭头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9.85万元。

审签:郑少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