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记者卢盛特约记者肖章荣通讯员宋嘉华
雨后初晴,碧叶连天,荷花绽放,游人如织,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景色别样红。
银坑村是于都县北部重镇银坑镇的中心村,人口余人。“农村工作难做,中心村工作更难做。”银坑村党委书记凌步伟对此深有感触。
自年担任银坑村党委书记以来,凌步伟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勇于攻坚,敢碰“钉子”,破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的难题,去了邻里之间的疙瘩,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
农贸市场的“助推者”
“以前,菜摊子、肉摊子随处摆设。一到夏天,气味十分难闻。”说起过去,村民印象深刻:以路代市、占道经营、场所简陋、环境脏乱,让人头疼不已。
如今的银坑镇农贸市场,已是全市首个乡镇三星级智慧农贸市场。“为建设这个农贸市场,凌书记可没少花心思。”村民罗继锦说。
农贸市场项目占地24亩,需迁坟10余座。项目启动伊始,村民廖某坚决不同意出让名下土地。凌步伟得知后,连夜敲开了廖某的家门,长谈一夜,廖某才点头同意。谁料,天亮后,廖某又反悔了。凌步伟再三登门,做廖某的工作。半个月后,廖某最终同意以置换方式出让名下土地。
为彻底解决圩镇整治难点问题,银坑村主动作为、勇于探索,采取“政府主导、村集体土地入股、引入社会资本”的模式,引进江西中洋实业公司投资万元,打造全市首个乡镇三星级智慧农贸市场。
“有了农贸市场,街道整洁了,买菜也方便了,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扑鼻而来的难闻味道。”细数农贸市场带来的便利,村民很是满意。
富民产业的“领头雁”
夏日,银坑村毗邻国道的亩莲田成了远近群众的旅游打卡地之一。“去年,我们的收入就超过了40万元。”望着风中摇曳的莲叶,江西绿荷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福新说,“今年的效益会更好。”
除了大力引进江西绿荷有限公司,在凌步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银坑村还发展了亩富硒水稻、70亩大棚蔬菜。年,银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93.46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民富不富,过得好不好,是农村工作的一道必答题,也是检验“三农”工作的试金石。
在银坑村石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肉鸡养殖大棚里,脱贫户刘国山回忆说,10多年前,他们夫妻俩因车祸双双致残,生活陷入困顿。自己每天醒来就问老天爷,苦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
自开展精准扶贫后,刘国山一家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帮扶对象。年,村里搭建起了0平方米的肉鸡养殖大棚。凌步伟来到刘国山家里,劝导他们饲养肉鸡增加收入。刘国山心动了。
村里建大棚,自己当老板,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很快,刘国山的肉鸡养殖就进入正常轨道。“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日子一天天变好了。”刘国山说,他的两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去年他还种下了30亩脐橙,现在长势喜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乡风文明的“引领者”
“感谢凌书记调解好了我和邻居长达20年的矛盾。”银坑村席塘组村民钟某见到凌步伟,总是要拉他到家里坐一坐,聊聊天。
20年前,钟某与邻居因土地纠纷而失和。经镇村干部调解后,双方冷静下来一段时间,过不久两人又吵得面红耳赤。如此反复,成为村里一大难题。经过调查后,凌步伟终于了解到双方矛盾症结所在。今年5月,在取得征地补偿政策支持后,凌步伟将钟某、肖某拉到一起,再一次沟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谅解,签订了书面协议。一场长达20年的纠纷圆满画上句号。
银坑村桥背、石及、马山等10多个村民小组的村民,长期以来靠着一座只有3米宽的樟树桥出行,十分不便。年,银坑村通过多方努力,新建樟树桥工程成功立项,并争取到了90万元的专项资金。不过,距离万元的总预算还差30万元。桥背村民小组组长胡南洋说,当时凌步伟将村里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召集到一起,组织成立了新建樟树桥村民理事会,负责建桥资金筹集、使用等工作。凌步伟还在村里带头为建桥捐款。村民们一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纷纷踊跃捐款,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筹集了3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新建樟树桥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如今的银坑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敬老孝老、厚养薄葬蔚然成风。村民们说,在凌步伟和村红白理事会的努力下,银坑村的村容村貌更整洁了,乡风更文明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