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江西省于都县,一个很普通的小县。不少南方城镇依河而建,于都县城所在地贡江镇也由赣江之流贡江所贯穿。因为贡江为于都的母亲河,所以于都人民亲切地称其为于都河。这个于都河可不一般。年10月17日至20日,红军将士在这里搭起八座浮桥渡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作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
于都河养育了于都人民,带来了荣耀到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而另一方面,曾经给无数个家庭带来过不幸与灾难,让每个家乡人又爱又恨。以我本人经历来说,小时候,贡江镇被于都河一分为二,一边是县城,一边是我的老家水南村。当时,我住在县城这边的河边,而河那边住着我的爷爷奶奶。
在家乡人的传统宗族观念里,爷爷奶奶在的地方那才叫家。每个星期,我都要随父亲回家。家,实际上离着县城也就区区几公里,可是要抵达却如同西天取经那般异常艰难。首先就要跨越于都河,在那个时候没有桥,过河只能依靠破烂不堪的机关船,船已经老旧到令人担忧随时会翻,却半小时才开一次。过了河,还需穿越无数泥泞小路,再翻越几个山岭。整个村落中,唯一的小卖部成为了所有家乡人的“娱乐”场所。因为年轻人多数都出门打工谋生计,破败小卖部的空地上时常只能见到一群老人在抽烟、打牌。那时候,要是你家有一栋红砖房子,就进入了首富行列。村民绝大多数住着木头房或者土砖房,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会下小雨。
于都河喜怒无常,向来以凶险著称,让小孩子家胆寒,打小大人就教育孩子们一定要远离于都河。我的三爷爷(爷爷的弟弟)就是在涨水的时候,去河边捞因水土流失散落的木头(当家庭柴火所用)淹死的。当时他只有十六岁。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和一位初中隔壁班同学也是在这里不幸夭折,永远失去了青春与生命。感触最为直观则是,我读初一的时候,于都河发大水。当时,我住在县城河边房子里,在三楼,一夜醒来,在窗户上可以直接摸到河水,而一楼二楼早已被淹没。以门板、澡盆为舟四处逃命的人们随处可见。不知道有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
而到了我读高中的年代,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于都河竟然几近干涸。所剩无几的水流泛着黄色的泡沫,河边散发着恶臭。我父母也被迫搬离河边居所。而水南村,也被家乡人自嘲为“水南、水南,有水也难,没水也难”。随着爷爷奶奶跟着叔父迁居城市,以及自身在京求学、工作,我少有回家。毕竟,那一番穷山恶水,着实难以让人留恋,只想逃离。我与“老家”水南渐行渐远。
在北京定居后,因为各种原因,我已经多年没有回家。这次国庆节,我回到于都探望亲人。国庆节那天,父亲突然间问我,水南老家变化很大,要不要去看看。我心想,这些年来各地都日新月异,想必水南也会有所改变,于是怀着怀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在父亲的带领下再回“老家”。
走到于都河畔,放眼望去,老家的新颜,岂止是仅用“变化”一词能够形容的。仰首是蓝天,俯身有碧水,天清水盈,河边街干净爽朗,河堤上绿树成荫,每隔一小段则有木质的观景台,别有雅致。横向看去,四座大桥凌空飞渡直通水南。而河对面,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高楼林立,还有不少建筑正在施工,再远处则是一片青山。
走过大桥,来到现在的水南新村,踏上约有二十多米宽的四车干道,父亲指着一处长相有点像鸟巢的建筑告诉我,这里是体育馆,指着路那边的一片园林告诉我,这里是水南自己的公园。我问父亲,村民老乡们现在都住哪里了?父亲指着一片八层上下的建筑群告诉我,这些都是拆迁村民自己建的房子,一般都是一层做店面或仓库,楼上自住或者租给外地务工人员。
看着高楼整齐排列,超市、饭馆遍布,我惊讶地问父亲,村民哪里有那么多钱盖房子。父亲笑着说,这些年整个于都发展都很快,水南主要定位为宜居的住宅区。而就在水南旁边,不仅有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的纺织服装产业群,还有高新科技的电子行业产业群,村民全家都在家门口打工,再加上有银行贷款保障,所有村民都当上了房东、技术工人,甚至企业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市民。
回来路上,脚踏着红军大桥,父亲继续向我介绍,当年红军渡河时,只有八座临时搭建的浮桥,而如今包括县城所拥有的四座桥,在整个贡水上已经有三十三座大桥,这些桥都是建国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建造的。
站在大桥上,吹着温润、清新的河风,我思绪万千。
这条于都河见证了长征以来80余年的光阴变迁,更见证了建国69年来,小镇乃至整个国家的日渐昌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想这三十三座大桥、一幢幢高楼、一片片产业园正是家乡的金山银山,而更可贵的是,如今这里,水愈绿、山愈青。实践再次证明,发展和环境本就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牺牲环境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发展,而环境通过发展才能得以最终改善。只要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式,穷山恶水终将变成绿水青山。
这次国庆归乡之旅,我看到了家乡从贫瘠到繁荣,看到了环境从恶劣到宜居。相信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的家乡与祖国一定能够朝着更宜居、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期待当我再次归来,家乡又能给我新的惊喜。
我为家乡发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感到欣慰、骄傲,更为身处在如此一个万籁俱新、蒸蒸日上的国家感到自豪。(作者:舒锐)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