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于都县罗坳镇的地名故事辑录

一、鲤鱼村的由来

从于都县城向西行驶二十五里路程,就到了罗坳镇杨梅村的地界,沿着宽敞而又平坦的乡村水泥路,向左拐个九十度的大弯,越上立交桥,穿过幼林从绿的赤竹坑,这就是景色优美、榕树巍然柱天、雁荡之秀的自然村鲤鱼。

鲤鱼村东面紧靠贡江,南西北三面被群山环抱,是个人口集中、土地肥沃、靠河傍水、富饶美丽、小有名气的小山村,已有多年历史。就是在这个不到人口的自然村里,人们传说着这样一个离奇有趣的民间故事鲤鱼精。

因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所以人们无法记清它的真实年份。只能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古板日子。可是,每天大地还在沉睡,晨雾还未逐散,农家妇女就纷纷肩背长条板凳,手挽装满一家大小老少衣服的木桶,跚跚来到贡江河畔洗衣裳。顿时,贡水河畔一片喧闹声,叽叽喳喳的洗衣声、妇女们的说笑声和“嘭嘭嘭”的洗衫槌槌击衣服的节奏声交织在一块,好不热闹。说也奇怪,每当河里荡漾出欢声笑语时,就有一条重达30多斤的大鲤鱼在洗衣人群里游来游去。久而久之,这条大鲤鱼胆大包天,不畏人群。一会儿漂浮出半个身子,一会儿又似利箭一样冲向河心。有时,它用力撞翻妇女们的木桶,把装满的衣服撒落一河;有时,它还不停地吸着妇女们的脚丫和脚趾,把人逗得痒痒的,逗得大伙一个箭步直往岸上跑,甚至高喊出“救命啊!救命”的呼叫声。尽管鲤鱼这股调皮劲,谁也休想抓到这条调皮捣蛋的大鲤鱼。时间一天天过去,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人们都说这条鲤鱼成了“鲤鱼精”。

大约时间又过去十来年。有一年春天,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六日七夜的瓢泼大雨,贡江河发了怒,涨了一次罕见的大水,淹没了农家的房屋和庄稼。退朝后,妇女们照常下河洗衣裳。这次,“鲤鱼精”又来了,也许是隔了十多天没有见到以往那样热闹的场面,“鲤鱼精”高兴得不得了,它加足马力,横冲直撞,游来游去,好像在向大伙挑战似的,一会儿打几个槌,一会儿又像摩托艇一样溅起一二米高的浪花。由于潮水刚落,把水弦边的河水搅得无比混浊,弄得大伙根本无法在河里洗衣裳。

“鲤鱼精”的调皮、捣蛋举动,激怒了当时一名叫叶田嫂的无比愤怒。说起叶田嫂,村里人无人不知,谁人不晓,她是个身高一米八三、长相三大五粗的“犟”女人,他能挑二三百斤重,一贯喜欢助人为乐,打抱不平。

她站在岸上,看到了大伙无法洗衣裳的情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只见她独个儿走下河里,举起她洗衣服的“洗衣槌”,见鲤鱼一窜过来,就狠狠地朝鲤鱼的头上打去,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不偏不斜,这下正好打中了大鲤鱼的脑袋。大鲤鱼尾巴一摔,大约勉强游了一丈多远,就翻肚惨死在贡江河中。这时,大鲤鱼真的打死了,贡水河畔流了三天三夜的血水,也鱼腥了三天三夜。从此以后,这条大鲤鱼再也没有出现过贡江河畔和洗衣人群里。

事隔七八天后,大鲤鱼托梦给叶田嫂,要她出贡江何洗衣裳处见它。叶田嫂心感奇怪,第二天一大早,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借着洗衣裳的机会来到贡水河畔,只见大鲤鱼的尸体停在洗衣服的河水中,一点也没有腐烂。有人说,它是从河的对岸渐渐漂浮在河中间,又从河中间渐渐漂浮在平时大伙洗衣裳的河弦上的。它仍然是新鲜活现,似乎静静地躺在水中再来看看洗衣裳的人一样。此刻,见景生情,田嫂怀着十分沉重而又内疚的心情向大鲤鱼的尸体走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的脑袋,又抚摸着它的身躯,好像不见半点伤痕。只见大鲤鱼眼珠“咕噜咕噜”转了两圈,“哗哗”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好像在责怪田嫂说:“田嫂,你真狠毒,我与你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敲死我啊!。。。。。。”

见这情景,不管是谁,哪怕是铁打的心肠也会心软。田嫂再也无法看下去了,“扑通”一声,跪入水中,双手抱着大鲤鱼,嚎声大哭起来。此时,大鲤鱼说话了:“田嫂、田嫂,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有错,我既然死了,我不责怪你。但是,你要用柴火把我烤熟后,我才能烂肉,你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我烤熟啊!”

话音未落,大鲤鱼尾巴一摔,溅起一股巨大水柱,水柱遮着大鲤鱼,忽然不见了。田嫂赶紧起来,回到家里,挑起了三七二十一担松树柴,用了三六一十八谷萝龙糠,搬来二担稻草,在贡江河的沙坝上燃起了熊熊大火,顿时,火光冲天,烟雾弥漫,一连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之久,大火才慢慢熄灭。第二天一大早,贡江河的对岸屹立着一座石壁大山,形象似条大鲤鱼,有嘴巴,有尾巴,远远望去,好像那条大鲤鱼仍然活着,日夜慢慢飘逸在贡水河畔一样。

传说中,人们都说,这座鲤鱼山就是那条“鲤鱼精”变的。从此以后,这个本叫渔溪村的自然村就以这鲤鱼型命名为鲤鱼村了。

二、峡山

峡山,古人传说原名合山。

东临有段十华里的贡水河畔,俗名“十里河排”。南靠贡江河,西邻赣县江口镇,北以正坑村区域交织一块,没有明显的地界,一时难以辨认出两村各自的辖区。

河两岸群山重叠,山峰矗立,地势险要,河面狭小,水流缓慢,水深较丈,多处旋涡。江中晨雾蒸腾,久而难散。峡山河道是船舶、木牌和竹筏停靠留宿的“避风港”,素有“白天为通行过往船舶开启通航,晚上封闭禁行”之称。美丽的传说,引来众多名人志士,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的见证。

未修国道时,十里河排只有一条盘山过崬、崎岖绕璇的山道,时而拾阶而上,时而傍江而下,稍不留神,便有掉入江河深潭激流之中的可能。站在贡水河畔,你就可以看到平静的河面上有时被鱼儿掀起一道道水纹,在阳光的照耀下,碧波粼粼。此刻,天空的云景、贡江的水景和两边的山景,三者融为一体,虽然谈不上“山水甲天下”,但其中的美妙之处山连南北、步移景换,却另有一番风味。此景犹如一块磁石,魂牵梦绕般地让你产生一种向往,不似仙境,类似仙境。

唐玄宗李隆基途径此地,见山中古树参天,樟树成林,荷树成片,顶天立地,立即下旨令派人就地伐木,运往京城建造宫殿。

北宋嘉裕年间,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虔州通判周敦颐游于都县罗田岩,路过峡山后为“峡山隘路厚临悬崖”感叹不已。唤来第一位知县沈希颜征匠削岭凿山开辟出“峡山鸟道”,竟被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序赞颂。

清康熙年间,又经县令卢振兴再次凿山扩岩,成为一条孔道,由此受到朝廷赏识,表功受禄,迁为知州,不少诗人过往峡山十里河排时,给人间留下了妙作绝句也不少。

朱微在《舟于都道中》作有“鸟滴山木唱,人语潭石响”;丁伟《过于都峡》中写下“嘉卉意粉苑,幽禽响遂谷”的诗句。同时,还有《再过于都峡次前歆》诗中有,“下民陟义,瞻怀趾履”的绝妙诗句。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修建了国道,“小道”“鸟道”变了通途。过去的“合山”变成了今日的峡山。地名的转换,经历了漫长岁月,如今的峡山,环境优美,人气正旺,引来不少游客的青睐。

三、牛牯岽

牛牯岽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孟口村的一个山坳里。地形特别,三面是山,只留有一个向北出口,这个村小组只有23户,个人口,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离奇的神话故事。

流水带走了记忆,光阴越过了时辰,这里有位90多岁的老人讲述着。很早以前,从福建某地漂流在这山坳里居住的客家人,既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子。祖先们只好就地取材,因陋取简,盖草棚栖身,挖野草填肚,将就度日。可是住不到半个月之久,就出现了意外的噩运,多户人家草棚上的茅草便不翼而飞。他们眼睁睁望着“脱顶”的茅屋,唉声叹气,百般无奈。草棚上的茅草何处去了呢?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开这个“谜”,只好打起背包移迁到别的地方另找落脚点。

大约又过了几个世纪,客家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田地,并种上了稻谷。这时,山坳里又有了人家居住,不过,这回人家屋顶上盖的不是茅草,而是纯一色稻草。说来事情就是那么蹊跷,没几天屋顶上的稻草也一户接一户没有了。有人猜疑是不是晚上刮了大风,稻草被风卷了,但是,晚上未刮风,也未下雨呀!稻草究竟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被风卷走,也在附近的地上可以找到呀!也有人猜疑是否被别屋场的人偷走了,万一被人偷走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呀!那时候,还没有人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后来,盖了又少,少了又盖。为了澄清事情真相,有位名叫邱其清的老大爷暗暗下定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要向大伙解开这个疑团。

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晚上,邱大爷吃饱了,喝醉了,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山坳里的半山腰上,望着明朗的夜晚,圆圆地月亮挂在天空上,照射出通明的光亮,夜间静謐,过不多久,便呼呼酣睡着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喝得烂醉的邱大爷依然睡得十分香。快到凌晨三点,忽然间,一阵狂风横扫而来,此时,月亮钻进云层,似乎天昏地暗,天崩地裂一样。这突如其来的情景把邱大爷惊醒了,邱大爷一骨碌起身坐起,朦胧中,只见山坳里有头二米多高,体重二三吨重的水牛牯窜了出来,一股劲地往茅屋方向奔跑。只见它前脚趴在屋墙上,“唰唰唰”地开始大口大口吃起了屋顶上的稻草,几下工夫,一间茅屋顶上的稻草被吃得一干二净,它摇晃了几下脑袋,沿着山坳里的一条羊肠小道,飞也似地跑掉了,邱大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亮了,邱大爷把自己亲眼目睹的一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乡亲们。开始,乡亲们计划派出一二十个“精兵强将”把这头水牛牯制服或杀死。后来听到邱大爷的介绍,此头水牛牯体型庞大,来势凶猛,来时并有一阵狂风袭来,恐怕不是一般的水牛牯,说不定时一头“牛牯精”。如果人与其相斗,必然凶多吉少,不如选择逃之夭夭为上策。

经邱大爷这么一讲,大伙觉得有道理。过了两三天,住在这山坳里的十几户人家统统打包整袋,携儿带女迁居他乡了。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代,山坳里又居住了十多户人家。不过,这些人家的房屋顶盖的既不是茅草,也不是稻草,而是纯一色瓦房,而这头水牛牯每天晚上再也找不到它需要的“粮食”了,可怜巴巴地被活活饿死在山坳里的半山岗上。

说来也怪,就在这头水牛牯死后的第二天,整个山坳里雾气弥漫,久久不散,天空上乌云翻滚,汹涌澎湃,而山坳里却慢慢形成了一座丘陵山,而这座平地而起的丘陵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头沉睡的牛牯。后来,居住在这山坳里的人们就叫它为“牛牯岽”。

四、白云山的传说

白云山位于岩背村西边,山很高,终日云雾笼罩山顶,故名“白云山”。山上建有一座和尚庵,民间传说叶明钟就是在白云山庵修炼得道的。

在很久以前,安远有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名叫易子汉,生活困难,被迫离开家乡来到于都罗家渡照庵,在那里服侍香灯。由于善男信女来朝拜神佛的日渐增多,因此,油米除吃有余,一股自私贪财的念头在他心里萌发,他暗中把多余的香米拿到圩上去卖,被群众发觉后,众人大为不满,便把他赶出了罗家渡。无奈他背着行李来到三门滩的白云山庵服侍香灯,改名叶明钟。

传说,白云山有七只神虎在那里守卫白云庵,如果没有得道的人,走上白云庵就会被神虎擒当午餐。罗家渡的人明知那里有虎,原想送他到白云山去喂神虎,可他来到白云山后,天天念经拜佛,一片虔诚。有一天,他正在佛殿念经礼佛,回头一看,门外有七只老虎伏在地上,吓得他连木鱼杆都掉落在地,浑身直打哆嗦,不知如何是好。他想:“我只有虔诚念经拜佛,佛祖自会保佑。”他坚定了意志继续念经拜佛,奇怪的是,那7只老虎非但没有闯入殿内咬叶明钟,而且在门外跟着他拜起佛来了,这使他心坚胆壮,立志修炼。他诚心念经礼佛,一心修炼,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修炼得道了。

后来,罗家渡人背着米来看望叶明钟,看是否给老虎咬掉。走近一看,却把他们惊呆了:叶明钟正跪着念经礼佛,门外7只老虎也跟着拜佛,吓得送米的人赶快跑步下山。正在念经拜佛的叶明钟知外面有人来,便把手一挥,那7只虎很快就避开了。

从此,叶明钟在白云山得道的消息不胫而走,四方信民来焚香礼佛的人日益多起来了,白云山也因此成名。

五、熊氏门楼的“雨钱第”

走进鲤鱼村庄,你随时都可以发现有好些人家门楼脑上都写着“雨钱第”三个大字。据该村多个老人说,只“雨钱第”只有姓熊人家才可题挂,任何姓氏都不得用这三个字。原因何在呢?

传说中讲,年前,鲤鱼村里有户人家的老大娘,早年丧夫,一生只有一子。年纪轻轻的老大娘守寡带大了这个儿子后,不久,因操劳过度,不幸瘫痪。不但双脚不能移动,而且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时,生活饮食起居全由儿子承担,由于受母亲的拖累,儿子既不能外出挣钱,也无法聚亲,母子俩多年来相依为命,熬煎岁月,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有一天,母亲看到儿子一天天消瘦,苍老了许多,内心自疚自责,心里如刀绞一样。老大娘为了不拖累儿子,母亲固然地选择了上吊自尽。母亲含泪而去,儿子手头无钱掩埋母亲,只好扑在母亲的尸体上嚎叫大哭。

母亲长眠于床上,儿子却跪在母亲久卧的床前哭泣不止:

“妈呀,妈,你为什么这么狠心丢下儿子不管,蠢得寻死啊!”“妈妈呀!你……”

也许是儿子的哭喊声震撼着世人的心或是儿子的孝心感动了上帝,当天晚上,忽然间下起了一场漂泼大雨。此刻,儿子看见天老爷也像是下雨陪他流泪,更是哭声震耳,喊声动地。就在这时,屋外下大雨,而他厅堂的天井里竟然在落铜钱,整整一天井的铜钱,老大娘的儿子见了打心眼的欢喜。儿子对着母亲的尸体,高兴地说:“这下老天爷开恩,不愁毛钱安葬我老母亲了!”

这事被人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都在传说昨夜下“铜钱雨“的奇闻。安葬了母亲的丧事后。由于没有母亲的拖累牵挂,独身外出做起了竹木生意,发了家致了富,用自己的心血钱修复了母亲的坟墓。后来娶回了媳妇,生了二男三女,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二年后,家里又做了四扇三间的新房,特意建了一个门楼,教书先生写上了“雨钱第”三个裱金大字,意在用来教诲年轻人要孝敬大人,鞭策世人对长辈们的尊敬和孝顺。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