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红土赋新诗
——写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
□记者钟义勇温居林刘效江钟瑜
东风拂面暖,极目景象新。转眼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已走过十周年。
这十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中国发展新征程、贡献世界治理新方案的十年,也是赣南老区人民刻骨铭心见证红土蝶变、感恩奋进共襄振兴发展的十年。十年来,赣州振兴发展迎来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透出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定向的战略远见;赣州勠力同心交出的每一份亮眼答卷,都源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指引。
万赣南儿女永远铭记,十年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下分别简称《若干意见》《新时代意见》),先后于年6月、年1月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顶层设计、国家战略,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纵深推进,赣南老区发展迎来了历史新机遇、翻开了历史新篇章。特别是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和赣州视察指导,对江西工作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赣南老区迎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十年来,人民领袖的深情牵挂、党和国家的大爱关怀、对口支援的持续发力、上下一心的实干担当……在这片红土圣地汇成一首协同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恢宏诗篇。
这首诗,气象万千,意蕴深远,接续不息。
6月26日,车辆行驶在赣南高架快速路上。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快速路建设,形成“四横六纵一环”城市快速路网,成为江西省建成通车快速路网最长的“高架城市”。特约记者朱海鹏摄
(一)诗之“境”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这首诗,气象万千,折射出十年来赣南老区的变与不变。
变化的,有经济发展的跨越进位、城乡面貌的今非昔比、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焕然一新;不变的,是赣南人民饮水思源、丹心向党的红色情怀、奋进之志。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跨越,叫高歌猛进。
今年3月22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活力城市百强研究()》,从经济实力、治理能力、文化体验、居住生活、城市形象、发展潜力等综合计算得出各个城市的品牌价值,赣州在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单中排名第45位。
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改变落后的面貌,还是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
十年来,赣州立足推动“好政策要有好落实”,敢想敢干、先行先试、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抓好《若干意见》《新时代意见》等明确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有了新跃升,跨越势头变得更迅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年全市GDP突破亿元、达到.37亿元,列全国第65位,较年前移43位,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赣州的工业,一直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结构不优。补齐这块短板,挺起工业脊梁,是赣州这十年来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一。其间,围绕主攻工业,先后实施了两次“主攻工业、三年翻番”行动,市第六次党代会又将工业倍增升级列为“八大行动”之首,予以强力推进。几番接续行动,几番转型升级,几番结构调优,如今,全市工业发展已完成了从夯基础、筑支撑到兴项目、强产业的过渡,“两城两谷两带”建设捷报频传,“1+5+N”主导产业培育渐入佳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三个“零的突破”。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列全省第5位、比上年前移2位;南康现代家具产业集群总产值达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市有色金属和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双双突破千亿元;赣州经开区规上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级园区方阵。
今天的赣州,除了经济发展高歌猛进,还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等荣誉于一身,城市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巨变,叫日新月异。
今昔对比,没有什么比城乡面貌的变化更为直观。
十年前,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赣南贫困人口占了江西的三分之一。“十一五”末,全市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四成,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处于中西部地区和其他革命老区的后列。
土坯房透风漏雨、乡村道坑洼难行、稳压电成为奢望……年4月,《若干意见》出台前夕,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兵分十二路实地调研,亲眼目睹了这片红色土地基础薄弱、民生艰困、经济滞后的真实状况。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年6月28日,《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开启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纪元。
让老区人民尽快告别贫穷落后,成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今天,人们行走在宁都县小布镇大土楼新村,看到的是一排排青灰色琉璃瓦屋顶、土黄色墙面的双层小洋房整齐布列,红花绿树点缀其间,休闲健身场所、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而在十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村中原来大部分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牛棚猪舍夹在民房之中,臭气熏天,到处蚊蝇乱飞。”现年72岁的红军后人吴传寿指着村口的一张大幅拼版照片说,如今,全村户土坯房住户住进了新楼,喝上了放心水。村里修旧如旧保留了18处红色遗迹,大土楼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新村。
与小布镇相距公里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贫困程度也曾远近闻名。这个诞生了“17棵松”感人革命故事的红色村庄,在苏区振兴发展开启之前,66户人家清一色住着土坯房,日子过得甚是艰难。
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华屋于年开始推进整村改造,逐步实施“美丽新村+红色培训”发展规划,统一建设了66套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新民房,并在村中修建了红军祠、村史馆、“信念亭”和“长征体验路”,办起了农家旅馆和农业体验园。为了留下历史的记忆,政府特意帮助修缮保留了一排旧房,作为开展红色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实物载体。如今的华屋,人勤业旺,成为闻名全国的“脱贫攻坚示范村”“苏区振兴样板村”。
感受到脱胎换骨之变的,还有曾经的库区渔民。站在上犹县水岩乡龙门移民新村梁学武家的两层半小洋楼眺望,米开外就是上犹江库区。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上犹江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梁学武一家和其他库区渔民就一直生活在船上,人称“水上漂”。居所的简陋与局促、孩子的教育与安全,一直是他们的“心头痛”。是《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让“水上漂”离船上岸的安居梦想变成了现实。随着“水上漂”搬迁上岸工程的实施,上犹县“梦想家园”等8个集中安置点迅速建成,曾经头枕湖水半个多世纪的户库区渔民走出船篷,过上安稳的岸居生活,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
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来,长期困扰老区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得到有力有效解决。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近万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近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多万农民群众出行不再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度成为制约赣南城乡发展的重大瓶颈。
年前,赣州仅有京九、赣龙两条铁路过境,市内8个县不通铁路,5个县不通国道,4个县不通高速公路,全市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也异常突出。
为了增强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若干意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先导工程。
交通闭塞,曾是安远人外出招商不便言说的苦涩话题。这个全省最后一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在年12月迎来了寻全高速过境。当振兴发展、“融湾入圈”的大潮涌起,该县抢抓政策“窗口期”,用好部委对口帮扶资源,全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客运服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赣安高速、三百山至定南高铁站快速路等重大项目进入“十四五”规划。如今,安远不仅已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还持续发力新基建,获评为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一个全新的乡村风景,正为安远人所津津乐道:东江源头、三百山下,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
城乡巨变,日新月异。十年来,赣州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
一张连接城乡、通达八方的立体交通网已然形成。十年来,全市铁路营运里程增至公里,辖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公里,新(改、扩)国省道近公里,国省干线基本实现“县县双通”,“四横六纵一环”城市快速路网总长公里、已通车50公里,赣州成为全省建成通车快速路网最长的“高架城市”。赣州黄金机场开通国际航班,瑞金机场建设全速推进,赣南老区群众“出门通路、抬脚上车、日行千里”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张内强外拓、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网加速织密。华能瑞金电厂、信丰电厂建成投产,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万千瓦、增长%,实现千伏电网输入“双环网、双通道”、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
一张点多面广、功能健全的水利设施网日臻完善。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成应急水源或双水源。梅江灌区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打破了赣州近30年没有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幸福,叫芝麻开花。
连日来,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打卡”的游客一拨接一拨。每次回想起三年前总书记在潭头富硒蔬菜基地与乡亲们亲切话脱贫的情景,脱贫户郭秀华总是难掩激动。她清楚地记得,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
幸福的花朵绽放开来,芬芳了老区人民的心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来,红土儿女逐梦向前的每一步,都真切体现着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若干意见》赋予赣南的“五个战略定位”,第一个就是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其他四个,也跟助力赣南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增进福祉息息相关。
十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把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抓实脱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先后投入民生资金.11亿元、年均增长16.85%。
真金白银投向民生、真心实意服务民生,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市尽锐出战,精准“绣花”,“绣”出了脱贫攻坚的精彩画卷,所有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所有贫困村尽数退出,.6万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打造了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板”。赣州结合实际创新实施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易地扶贫搬迁“交钥匙”工程、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特困群众拎包入住农村保障房等做法,在全国得到推广;“瑞金市廖奶奶咸鸭蛋案例”“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脱贫车间案例”等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全市十年间改扩建城乡学校所,校舍面积增长68.8%,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个,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缓解,“赣南乡村最好的房子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成为美谈。
全市十年间实施医疗项目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7张、增长%;新增养老机构34个,总床位达5.7万张、增长46.2%,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就在前不久,赣州与医院、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围绕建设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抓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这样的绿色底色、生态成色,让赣州接连捧回“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给老区人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也为各项事业发展赢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支持。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担当,叫干就赣好。
南康“康乐办”、龙南“龙易办”、兴国“兴速办”、大余“余快办”、崇义“崇速办”、赣州经开区“经心办、经快办”……今年以来,我市紧扣“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目标要求,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
“干就赣好”,如今在赣州不仅成了干部群众的行动宣言、奋进号角,更成了全市上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价值追求和品牌塑造。打响营商环境品牌、挥动项目攻坚大旗、立起产业发展标杆、办好服务群众实事……“干就赣好”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
以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为例,赣州致力学习湾区的思维理念、干部作风,全域化系统化集成化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实现行政审批局和“一枚印章管审批”市县两级全覆盖,市本级审批人员减少四分之三以上。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与广州、深圳等9个大湾区城市签订政务服务合作协议,9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44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施工图审查等改革在全省推广。
如今,“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强化湾区思维、赛道思维”,在赣州已成为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高频语”、比照落实的“参照系”。
改作风、提效率、敢担当,“干就赣好”,换来了企业和群众的暖心、舒心和安心,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大项目看好赣州、抢滩赣州。仅今年前5月,赣州就签约引进大湾区项目个,总投资额.32亿元,占全市新引进项目的六成以上。
——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有一种接力,叫薪火相传。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奠基,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赣南山区浴血坚持……赣南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三个来之不易”“四个不要忘了”感触尤深、铭刻于心。
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村村委会,江善忠烈士的照片与英雄事迹整齐地挂在办事大厅墙上。年冬,21岁的江善忠为掩护战友转移,只身将敌人引上悬崖,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后,纵身一跃,英勇捐躯。
“太爷爷教会我什么叫忠诚,什么叫坚守,什么叫信仰!”江善忠烈士后代、村干部江华说,“身为党的基层干部,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学会服务群众,当好先锋模范,带着大家一块干。”
革命理想高于天,一颗红心永向党。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赣南人民与党的鱼水深情都根深蒂固,热爱党、拥护党、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始终如一、坚贞不二。
薪火相传中,红土儿女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全市上下坚持从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努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
十年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大力发扬革命好传统、好作风,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各条战线担当作为、撸袖实干,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不断走深、走实、走远。
苏区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期间,每逢周末就带领党员干部走进乡村,帮助红军家属干农活、解难题,被誉为“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从这个红色经典中受到启发,今年,会昌发扬光荣传统,由县领导带头,发动1.3万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轰轰烈烈地开展新时代“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如今每逢周六,该县城乡处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干部志愿者身影,他们有的活跃在田间地头,当起“勤务员”;有的忙碌在环境整治点,变身“清洁工”;有的奔走在项目工地,担任“服务员”。
“哎呀嘞!砍柴全靠好镰刀,撑船全靠好竹篙。同志哥!党的恩情比山高,感恩奋进攀新高……”一曲广为传唱的新编兴国山歌,把红土儿女饮水思源、丹心向党的不变情怀、奋进之志,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诗之“蕴”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这首诗,意蕴深远,凝结着十年来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振兴发展带来的红土蝶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总书记在亲临赣州视察指导时说,赣南苏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大变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围绕纵深推进苏区振兴发展,赣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将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实践,生动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郑重宣言,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领袖引航、中央关怀,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保证。
红土儿女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赣州发展、情牵老区人民,曾先后两次亲临赣州视察指导,三次提出要发扬好苏区精神,九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和推动了《若干意见》《新时代意见》等重大政策出台实施,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回首十年振兴发展路,赣州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浸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赤诚大爱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
早在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书写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赵乐际、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心系赣南、情倾老区,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先后作出指示批示或深入赣南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关心关怀,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给老区人民以巨大鼓舞。
红土儿女将来自人民领袖和中央的大爱关怀,化作强大精神动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所在。
今年5月中旬,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与东部地区部分城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方案明确,赣州市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期限至年。
“扶上马,送一程”。这是国家层面为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继今年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扶持政策。
推进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央顶层设计、国家精准施策至为关键。
十年来,从《若干意见》《新时代意见》的先后出台,到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印发实施,源自中南海的特殊关怀,形成一场使命接力。
老区人民铭记在心、感恩于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谋划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被称为“国45条”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方面面给予赣南倾斜,围绕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大战略定位,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实效性显的政策措施。
去年出台实施的《新时代意见》又明确,赣州延续执行对口支援、部际联席会、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扶持政策。随着“1+N+X”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赣州发展步伐快马加鞭、发展后劲日益充盈。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有力保障。
上下同欲者胜,勠力同心者赢。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十年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多个,其中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个,逐步形成了系统化政策支撑体系,构筑起区域性“政策高地”。一系列政策叠加支持,使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红土中的热土”。
十年间,国家发改委先后牵头召开部际联席会议7次,研究协调解决赣州需要国家层面支持的重大事项94项。
十年间,为推动支持政策高效落地,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4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先后派出批次调研组深入赣州调研,派出5批共名优秀干部到赣州“援县促市”挂职帮扶,累计出台支援帮扶文件多个。对口支援,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州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挂职干部将赣南老区当成“第二故乡”,聚焦赣州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支援扶持,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十年间,省委、省政府“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强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省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召开11次领导小组会议和7次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赣州需要省级层面支持的重大事项项,形成有力有效的推进落实机制。32个省直厅(局)出台并落实了具体实施意见,给予赣州全力支持。
十年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开放创新、担当实干,擂响“奋进新征程、建设示范区”的铿锵战鼓,引领全市上下以“作示范、勇争先”的实际行动,把苏区振兴“国之方略”化为赣南大地的生动实践、现实图景。全市常态化加强北上对接汇报工作,形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政策措施高效协同落实机制。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将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列为“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的首要战略。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动力引擎。
苏区振兴发展,是项开创性极强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把握历史机遇、用好各种资源,更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
十年来,赣州狠抓“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干部群众无穷的内生动力,全市上下持续掀起“效能革命”“作风革新”,在担当作为、比学赶超中努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围绕着力推进振兴发展试点示范和重大平台建设,赣州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优势,累计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事项个,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相继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无央企总部的空白;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并获批一般纳税人改革试点;赣州国际陆港获批全国内陆第8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和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中欧(亚)班列开行数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推动赣州成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政策、项目的落地,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我市坚持将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在全省引领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打造比肩湾区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了格力电器、吉利科技、富士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来赣州考察投资、为老区发展“代言”。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来就离不开思想的持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十年来,在派出一批批年轻干部赴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挂职锻炼的同时,赣州市县两级几乎每年都会组团赴大湾区、长三角、闽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洽谈合作。这些外出“取经”“实训”活动,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检视思考,催生了一轮又一轮改革热潮。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不等不靠、感恩实干,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依托。
推进苏区振兴发展,如何使地方主体责任得到高效落实、让地方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面对这一时代考卷,赣州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既准确把握和用好优势资源,又正确看待和缩小短板差距,坚持一切从市情实际出发,用发展的办法、攻坚的举措,解决振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准符合中央要求、发展需要、群众期望的正确路径。
十年振兴发展,十年探索向前。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并行并重,深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八大行动”,致力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
千条万条,“撸起袖子加油干”是第一条。
正是凭着一股不等不靠、感恩实干的拼劲和韧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落实、立足岗位建新功,收获了系列重磅荣誉、争取了系列重大政策、推进了系列重点改革、实现了系列重要突破,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难题。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这些经验启示,来自实践,弥足珍贵,凝结着辛劳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我们踏上新征程的底气所在、信心所依。
(三)诗之“续”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这首诗,还在续写,开启着新征程示范争先的接力赶考。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赣州新的历史使命。
新的赶考路上,赣南人民把感恩之情化作奋进之志,接续书写加快实现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今年3月,《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印发实施,这是时隔十年国家为赣州量身定制的又一整体性、系统性重大政策文件,凸显了赣州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振兴发展中的赣南老区再次添足动力、鼓足信心。
——新征程,再出发。赣州不负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作示范。
“今年我没再外出打工了,改造了老房子,在家开民宿、卖特产、做餐饮。”赣县区湖江镇洲坪村林斌说起自己“离乡变返乡”的事,笑意盈盈。
去年,湖江镇做好整治人居环境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结合文章,引进旅游公司对洲坪进行开发,打造“蜜月岛”乡村振兴示范点,探索出一条“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货变商品”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抢抓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赣州各地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带动资金、人才、项目等加速向农村集聚,合力建设新时代“五美”乡村。
紧盯大湾区的“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赣南富硒产品开发和富硒品牌宣传;实施赣南脐橙品质品牌提升工程,打造世界级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设中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南方重要蔬菜集散地;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生猪、畜禽、茶叶等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目前,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赣州),48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获认定。
——新征程,再出发。赣州不负使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在革命老区创新发展上作示范。
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赣州深入推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和产业基础再造,正聚焦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力争未来五年培育1个0亿元、5个0亿元和N个亿元的“1+5+N”产业集群,高昂起工业的龙头、坚挺起发展的脊梁。
深入实施工业倍增升级。大力培育百亿级企业、千亿级园区,推动赣州经开区和章贡区、南康区、信丰县、龙南市、赣州高新区5个开发区在全省全国位次前移。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净增户、总数达户,居全省第一。
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用好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加强与大湾区科技合作,探索共建“科创飞地”,打造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占全省20%,金力永磁、龙南骏亚、腾远钴业等1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映山红行动”,去年新增上市企业4家,居全省第一。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扎实推进,高科技红色文化主题公园——赣州方特东方欲晓投入运营。
——新征程,再出发。赣州不负使命,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
“十四五”期间,围绕打造革命老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赣州在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农村环境提升、治理体系创新方面,明确了22项重点任务和个重点项目。
绿水青山,淌金流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邓智勇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开展美丽赣州建设中长期规划研究,出台美丽赣州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和中长期规划纲要,具体勾画美丽中国“赣州样板”的建设蓝图。
为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赣州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今年,我市将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积极对接融入大湾区,争取年底前与广东签订第三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推动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好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
——新征程,再出发。赣州不负使命,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努力在内陆双向开放合作上作示范。
6月20日,赣(州)深(圳)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在赣州国际陆港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了货运班列公交化、快捷化,全程运行时间只需6小时,比原先压缩一半。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赣州坚持以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为牵引,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构建起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赣州扎实推进深化改革开放行动,加快推进市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登上新高台。对标大湾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专项行动,已实现62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和智能审批,个事项“全程网办”,80%以上服务事项“掌上办”。
在推进试点平台建设上,赣州新增获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行业类)、赣南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进口松木板材试点县等11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平台。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信丰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协同发展正有序推进。
——新征程,再出发。赣州不负使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在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上作示范。
在国家开发银行对口支援下,全南去年获得新增授信6亿多元,用于发展民生事业。这是国家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惠及赣南老区人民的一例。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赣州愈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健康赣州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年,全市民生支出.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7%;开工建设老旧小区个、涉及住户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套,基本建成套;城镇新增就业8.2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8万人。同年,赣州获批全省首批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城市,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和法院满意度等指数居全省第一。
——新征程,再出发。赣州不负使命,弘扬革命精神,努力在传承红色基因上作示范。
红色,是赣州最鲜明的底色。3.94万平方公里赣南大地,处革命遗址点缀其中,件馆藏文物光耀青史。八子参军、马前托孤、“死到阴间不反水”“腰缠万贯讨米人”……壮怀激烈、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在这里俯拾皆是。这些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流淌着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进入新时代,赣州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更加自觉赓续红色血脉,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
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创新实施“第一议题”制度和“3+X”学习模式,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每年组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活动,引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营造实干担当、为民服务的浓厚氛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不断增强,推动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过10万元。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红色信念、文明理念融入血脉、植根灵魂,赣州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到今年5月底,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建成中心(所、站)共计个,建成延伸领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点)个,打造了一大批“不设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公园、基地等。
把红色故事“传”下去,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去年以来,赣州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依托众多“红色地标”,打造实境课堂,建成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和现场教学点0余个。仅今年“五一”期间,参与红色教育培训的人数就超过6万人次。
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新征程,再出发。红土儿女誓言要以坚决贯彻“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接续书写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壮丽诗篇,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怀厚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钟义勇温居林刘效江钟瑜
编辑:李曦实习生谢期校对:刘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