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场,赣南客家人叫“圩”。北方叫“集”,有的少数民族叫“街子”、也有叫“摆子”。圩场,一般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也有的设在人口密集的大村庄。圩场还开设各种小店铺,有小百货店、手工制品专门店、理发店、小吃店等等。也不知何年何月开始,乡民们约定,与相邻圩场错开日期,农历的一、四、七;或二、五、八;要么三、六、九,约定俗成。到时,周边七里八乡的农民就会带着自产的农副产品来赴圩,相互买卖交换;外地生意人正好利用圩日推销商品,农民可买回生活日用品。我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圩场这样的地方度过的,我对圩场有特别的感情。一大早,乡亲们挑上自己家种的农产品、手工制品匆匆赶路去赴圩;近中午,圩场上人山人海、煦煦嚷嚷、热闹非凡;圩场上,老乡们仔细挑选采购日用品、农药、种子、鸭苗、仔猪,买卖中的讨价还价特有意思;久未见面的老朋友、熟人。男的,拉扯着要到茶酒店喝两杯;女的呢,站着聊上大半天,家长里短,有永远说不完的话。跟着大人赴墟的孩子这下也解馋了,难得在那小摊上吃小吃,那得意劲呀,像是过年。如遇上庙会唱戏,观众们看戏入神的模样、欢快的情景生动的难于形容……这,就是圩场。是农民最集中的地方。

△年摄于龙南县杨村圩

我进了城市工作后,我还会常常回想起圩场的情景。我曾用文字描述过那一段段故事,发在报刊上,不少人看了觉得挺有意思。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来我想,社会发展那么快,乡镇建设大变化,圩场功能会变小,甚至会逐渐消逝,人们也许再也难见到当时的场景了。如用照相机拍下来,把这些场景变成以后都可看得见的图片,岂不是更有意思吗?到了八十年代初。我咬咬牙,花费两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台不很贵的红梅双镜头照相机,开始把镜头对向墟场。咔嚓,还真的挺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后来,照相机换了许多台,拍摄的胶片几千张。再后来,有了数码相机,拍的就更多了。这近三十年,我几乎走遍了赣南十八个县的较有名气的大圩场,拍圩场成瘾,一发不可收。今天,看着这些照片,我仍然清楚的记得当时墟场那一幕又一幕,很值得回味。平直的记录,镜头画面也不讲究,谈不上什么摄影艺术,孤芳自赏呗。当今世界,客家文化盛行。全世界客家人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大的赣南,在第十九届世客会被公认为“客家摇篮”。大批专家学者蜂拥而至,考察研究赣南的客家民俗风情。赣南的圩场自然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基本素材之一。人们可以从圩场建筑物的变迁、赴圩农民的服饰变化,交通工具变化等等、表现客家乡村发展过程。在圩场,你能看到农民们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真实的表情,听到农民们的发自内心的声音。这些都是客家民俗、客家文化的最真实的体现。如果我那些纪实圩场多年的图片,能对客家文化研究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有助于客家文化研究,我想,坚持多年的圩场纪实摄影也就没白忙。

△年于都丰田圩

改革开放的暖流稍迟些吹到老苏区赣南,逐渐产生社会影响。尽管人们在衣着上还保持“军绿”的解放初期遗风,但圩场上个体书摊多了,那大批的图书和时尚的图画,表现出那个时代特征。读书人多了,人们开始懂得知识,科技重要。

△年摄于赣县储潭圩

客家妹子淳朴勤劳,结伴挑着柴草到圩场来卖。其实她们今天还有更重要的事——利用圩日给其中一位相对象。早有中人牵线,男女双方说好,先远处互看,中意了,再坐到圩上的茶馆店相会。

△年摄于南康县唐江圩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服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赣南受港澳台的影响很大。小摊贩的进货地方太多在广州、福建石狮等地。因此,在乡镇圩场也能买到时尚的港台式样的衣服。

△年摄于赣县蟠龙圩

这是一家老杂货店,店主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在这圩场,她历经了多少个圩日,已经记不清了。小店方便了村民,也解决了自己的生活来源。在过去“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根本不敢想。

△年摄于龙南县城圩

那时的县城小,也是三天才逢一圩。周边的农民集中在圩日买卖农副产品,买回生活日用品。

△年摄于龙南县城圩

赣南南部“三南”人,纯客家人。当时中老年人还是典型的当地客家服饰。女人大面襟上衣,头巾围扎一条编织花边带。而身边竹编的大篮是最常见的用具。瞧,她们正在圩场上买卖编织花边扎头带。

△年摄于安远县版石圩

天,还是蒙蒙亮,赴版石圩的人们已上路了。肩挑、手提、背负,疾步行走在山路上。

△年摄于赣县沙河圩

农资化肥只有到圩镇上的定点的供销店去买,运回家中道窄路远,单车是主要的运载工具。

△年摄于赣县沙石埠圩

离赣州城仅六七公里的赣县沙石埠圩,是一个很繁华的圩场,东西比城里的便宜不少哦。附近的农民,还有许多城里人都会到这里来采购。竹木器摊位的生意特好。

△年摄于赣县沙石埠圩

沙石埠圩是个耕牛交易的大市场,行家按牛品质论价,交易场面特有味道。

△年摄于赣县沙石埠圩

圩场上那卖肥猪菜精的商贩精彩演说,吸引了不少农民老表。

△年摄于赣县白鹭圩

另择地建了新圩场,老圩老街整排的店铺很少做生意了。但可看出,这个赣南最有名气明清建筑群的古村,当年圩场生意多么的兴盛。

△年摄于龙南县杨村圩

毗邻广东的龙南县杨村圩场很有名气,两省几县的村民们都赶赴这个圩场交易。

周边都是深山老林,竹木甚多,竹木器市场交易量很大。

△年摄于龙南县杨村圩

这里曾经是赣粤边界最大的香菇市场。大批香菇山货在这里流通集散,交易量很大。

△年摄于赣县蟠龙圩

赣县蟠龙圩是赣州城郊最大的圩场,每逢农历圩都有几千人赴圩。

△年摄于赣县蟠龙圩

不管是太热天还是大冷天,也不管是天晴下雨,逢圩总是人头拥动。实在晒得受不了,摊点下面躲一躲烈日也是个办法。

△年摄于赣县蟠龙圩

老农耐心守住自产的农副产品,等待买者。

△年摄于赣县蛤湖河头圩

地处赣州城郊,与赣县、南康交界的永安村河头圩,这是少见的村一级圩场,蛮有人气。如今已迁往新做大棚农贸市场,留下一溜有街沿雨棚的老圩场遗址。

△年摄于瑞金县密溪圩

古代,此村地处瑞金与宁都两县的交通要道,加上密溪是名人罗台山故里,兴旺发达,于是在这里设立圩场。周边来赴圩的的人挺多。

△年摄于南康县唐江圩

主圩场在一个“丰”字形几条街道,两边店铺都建有岭南风格的骑楼。圩外围还有牛行、柴行、猪条行、粪行等,整个圩场方圆几平方公里。

△年摄于南康县唐江圩

自古赣南圩场排名就有“头唐江、二营前、三古陂”之说。千年古镇唐江的圩日一般都会超过万人。遇上端午、元宵等节日,那就会有数万人。唐江圩上交易的物品极为丰富,基本上“什么买卖都有人做”。

△年摄于南康县唐江圩

新街上是后发展起来的。店铺建得较整齐,也高一些,但同样有骑楼。

△年摄于南康县唐江圩

十字街(又叫油行坎上)是圩场中心,最繁华。圩日街道上有序的在两边摆满了摊位,街中留下三条逢圩人行的道路,汽车等机动车是不能通行的。

△年摄于南康县唐江圩

盐街上是一条买卖旧货的老街。杂衣、古玩、小机械等五花八门。不少外地人喜欢到这里淘宝。

△年摄于赣县白鹭圩

新圩场就建在古村里的街巷里,处处可见明清古建筑。

△年摄于崇义县关田圩

地处赣南深山里的崇义县关田圩,辐射周边的范围很大,曾经是个较繁华的圩场。进山做买卖的客商,往往还需要在此住宿。这是老圩的老街。散圩了,交易的摊点撤了,住圩场居民忙于备木柴。

△年摄于南康县凤岗圩

凤岗圩在上犹江畔。古老的浮桥给赴圩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百年未变的农二、五、八逢圩日期,一河两岸的农民,行路过桥的,坐船乘车的,都喜欢赴凤岗圩。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大湖江圩在赣江边,远离城市,是个大圩场。圩场水上客家风味浓郁,引来不少摄影爱好者来这里采风。当地人那时对摄影还有些害羞,不好意思照相。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这里靠赣江,圩日大量的货物进出流动,批发给小商小贩,这里生意兴旺。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人熟不熟悉不要紧,买卖都公平,斤两不会少。多年来,圩场有圩场的规矩。湖江圩民风淳朴。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圩场也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地。他们能在这里挑选到自己称心满意的文具、玩具和零吃。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小吃摊上垂涎的小吃。难得跟着大人赴圩吃上一次呢。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散圩了,孩子心满意足的回家。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亲人咋还不想归来,天色不早该回家啦。焦急等待。

△年摄于赣县大湖江圩

原来他们还在细心的挑选鸭苗。这可马虎不得。养鸭是库区家庭的优势财源。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十几年前,兴国县城还是三天逢一圩。这是老街圩场逢圩日的场景。当然,如今老街早已改造成了另一个样子,过去逢圩的那场景再也不见了。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临近过年了,圩场上的春联、年货生意火红。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若大的一个县城圩场,民间草医草药也不少。据说,医院都难治的病,也可以在这里治好呢。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两老口选购衣帽。圩场经常能看到这样平凡而亲密的感人的情景。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农民信节气,信黄道吉日。于是这些民间风俗、选时择日的小通书卖的很火。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老街上,爆米花生意却非常火红。如今在兴国县城是再也看不到爆米花的了。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爆米花,我最喜爱,缠着大人要去买。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那“嘭”的一声很过瘾,一锅爆米花又成了。

△年摄于兴国县城圩

圩场中品种最多的还是日常生活用具。在乡下,用竹木篾器的多,而卖铁铝塑料的也开始慢慢多起来。

△年摄于石城县城老圩街

城里建了新的农贸市场,老圩街就冷落多了。但这条经营了几百年的圩街,依然可看出他当年的繁华。

△年摄于石城县城老圩街

又有肉来又有鱼,居民高高兴兴买回家。

△年摄于兴国县鼎龙圩

建水库,老圩场淹没了,赴新圩,不少老表得坐船来。

△年摄于宁都县东山坝圩

挑着鸭笼赴圩的大嫂。

△年摄于宁都县东山坝圩

经历了百年的东山坝圩,这里曾是大圩场。年的那场洪水伤了这古圩镇的元气。再后,搬迁到邻近的高地。如今它仅仅余下那一小段老圩街。

△年摄于南康县潭口圩

据统计,南康县潭口镇街道人口已超过三万。可想而知,这圩场规模有多大。圩日总是人山人海,煦煦嚷嚷。这是当年的老街。

△年摄于南康县潭口圩

竹篾器行卖的大多是农村家庭常用的竹篮、簸箕,还有厨房用具。鸭笼、藤椅一类的生意也挺好。

△年摄于南康县潭口圩

圩场分有许多“行”,老街上各行业的生意都很火旺。坛罐行,交易量很大。

△年摄于南康县潭口圩

这位大嫂正在选购的那物件是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知道。那是用于抓扫山坡上的松树掉下的松毛,树叶等柴草的抓篱(音zuqia)。

△年摄于南康县潭口圩

也许是用习惯了,农民还是大批需要手工打造的铁器。南康潭口圩的铁器市场的东西最全。

△年摄于南康县潭口圩

圩上有几家装犁店,技术好的装犁师傅装出来的犁特好用,名气大了,生意好的很。

△年摄于宁都县安福圩

安福圩三条街,成工字形状。这是主街,两边的店铺已历百年。

△年摄于信丰县安西圩

信丰安西山里产香菇,引来一批收购商贩。农民有买卖,商贩有钱赚,双赢。

△年摄于上犹县营前圩

与湖南相邻的上犹营前圩场是赣南第二大圩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宋代这里驻有很多的兵勇,营房前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圩场就取名为营前。后来这里建起有广东式的骑楼,店铺连成几里路的街道。营前靠近上犹江,如今又在陡水水库边,盛产鱼虾。外地人都喜欢到这里采购价平的鱼干,成了营前的大市场。

△年摄于龙南县墩头圩

与广东交界的九连山下有个小小的圩场叫墩头圩。圩上几十年前的供销社几乎没变,仍然是农民们光顾的主要商店。

△年摄于上犹县陡水圩

陡水圩不大,除了为周边的农民,对驻地的犹江林场、上犹江发电厂两家大企业的员工也太重要了。这建于年的跃进门,见证了圩场的盛衰。

△年摄于南康县凤岗圩

这个仙婆煞有介事的在做法。据说每个圩日,都有她的身影,生意蛮好呢。

△年摄于赣县茅店圩

临贡江的茅店圩,离县城仅五公里,但很热闹。为了赴圩,有些农民们要走上几里地的山路,再乘水路的船,才能到达。在河滩上形成一道风景线。

△年摄于南康县坪市圩

过去,这里叫大路坪圩。人民公社化后才改叫坪市。它是南康北部山区的一个大圩场。

△年摄于宁都县田头圩

田头是宁都县的一个大圩场。每圩,大宗货物进出买卖生意都很忙,货物称重,圩上有掌管公平秤的人为中介,买卖双方信服,各付钱给掌称人。这种事其他圩场可能少见了。

△年摄于寻乌县晨光圩

过去用陶缸,如今改成塑料缸,不易打破,又更便宜,这是农民购买理由。

△年摄于赣县大埠圩

50年代末建起的乡供销社的店铺还在做生意。据说圩场很快就会改造,这房子也会拆掉。

△年摄于赣县和乐圩

推车装着孩子来赴圩,圩上买的的东西用推车装,好办法。

△年摄于赣县五云圩

城里人讲究“绿色食品”,喜欢到乡村的圩场买蔬菜。“我的芹菜多水灵,自家菜园种,不用农药。”

(作者:刘年洪来源: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