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民生重要项目。年以来,于都县依托国家卫健委对口支援,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人才兴医、中西医并重,出台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地、卫生人才培养集聚的新洼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腹地,推动民生资金分配向基层倾斜、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以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加速度赋能蓄势乡村振兴。
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地
“一直寻思着去县里做手术,没成想今天在家门口就做好了。如今看病呀真是方便了很多,这乡里的条件改善了不少。”11月17日,现年74岁的于都县小溪乡船坑村村民袁九丰在当地卫生院做好坐骨结节囊肿切除手术,一脸轻松。
受惠于多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年底于都县小溪乡卫生院建起综合诊疗大楼,业务用房面积从五年前的不足平方米激增到近0平方米,医疗床位由20张增加到50张,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从17人增至53人,建起外科、内科、妇产科、中医科及公共卫生科等多学科服务体系,临床科室从5个增加到12个,年门诊接诊量从1万多人次增至4万多人次。现如今,普通的骨折、下腹部手术均可以在当地解决。小溪乡卫生院的蝶变,正是该县卫生健康基础服务能力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
乡镇卫生院是县域卫生健康服务网络中的重要支点,也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一个重要平台。实践中,这个县立足打造乡村“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完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通过整体搬迁、新(改)建业务用房、复建重新开办等多种方式,斥资1亿元从年起启动实施全县27所基层卫生院规范化升级改造,落实医疗区、接种区、生活区“三区”独立、科学分布,五年来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对撤并的4所卫生院全部恢复建制重新开办;根据居民分布,在梓山、罗坳、宽田、利村等8个乡镇新建片区卫生分院,策应新型城镇化新建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扶全县27所基层卫生院引进数字化DR影像设备,建医院、南昌医院互联互通的远程诊疗系统,通过这条“信息高速公路”,让农村百姓能够挂上大城市的专家号。帮扶黄麟乡、利村乡、禾丰镇、银坑镇等中心卫生院分别建起产科、小儿疝气、血透康复、风湿免疫特色医疗专科,让乡镇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县级标准的专科优质服务。拓宽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建成乡镇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19家,星级门诊建设率达92.8%。
在村一级,该县按照“县建、乡管、村用”的办法,采取单独建设或与农村保障房合建的方式,投入万元建成个村公有产权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覆盖全县“十三五”期间个贫困村。按照科室布局、设备配置、形象设计、人才培养“四个统一”的要求,新建卫生室统一设置诊察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药房(计生药具室)、人口学校、值班室、卫生间等“八室一间”独立功能科室。安排万元专项经费统一采购配备诊察床、观察床、出诊箱、简易担架、中医理疗器械等服务设备。从过去一两间民用房办医到公有房“八室一间”标准化配置,现如今,全县村卫生室颜值、内涵全面刷新。“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的就医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打造人才培养集聚的新洼地
“能在最基层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我很荣幸,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医生梦。”今年刚毕业的于都县农村医学定向生幸成斌自12月1日起成为了该县潭头社区一名乡村医生,如愿当上医生的年轻人倍感兴奋。今年开始全县共四批中专层次的农村医学毕业生将陆续走上乡村医生岗位,为全县乡村医生队伍注入新生力量。这是该县卫生健康人才机制创新带来的新气象。
人才兴,则队伍强。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人才兴医”战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搭建引才、育才、创业、服务“四大”平台,全力打造卫生健康人才培养集聚的新洼地。
不拘一格,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医院招聘签约二本以上(含二本)医学类毕业生,近年来全县共直接签约名医学类二本以上毕业生;允许4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以上的于都籍医院;出台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实施方案,不断提高硕、博人才比例,累计引进33名医医院临床岗位。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新生力量建设,改善乡镇人才队伍年龄学历结构,自主招录名医务人员、安置名定向医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实施“上挂下派”人才交流新机制,加快补齐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短板。
供需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成长。针对县域疾病谱,五年来累计遴选名医疗业务骨干赴北上广等地进修,选派23名县骨干医医院医院参加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确保“培养一名业务骨干、建起一门学科、带强一支队伍”。对全县23个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业务骨干、防疫专干分批次开展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基层心血管疾病管理、传染病防控等提升性知识培训,选派余名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参加转岗全科医生培训,对名乡村医生分7批次开展在岗业务知识更新培训。政府买单从年开始推行实施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累计培养“订单式村医”名。
尊医重卫,多举措留聚人才。立足事业留人,为县内人才提供创业服务平台。对乡镇卫生院按岗位编制给予每人每年1.5万元定额补助,乡镇卫生院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由财政保障。对在岗乡村医生落实每村元的村级防疫岗位津贴、每年每人元的省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每年每人0元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项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鼓励医务人员到艰苦边远村执业,对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按每人每月-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对自愿离岗退休、年满60周岁且从业满20周年的乡村医生按每人每月元标准落实养老补贴。对热爱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业务骨干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择优安排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岗位。
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腹地
“之前还以为是不治之症,真没想到经过第三次治疗,腿就不那么痛了。现如今总算能睡个好觉。”12月3日,病情一天天好转的于都县梓山镇山塘村村民吴地福收获感满满当当。这几年,因受膝关节变性、风湿性关节炎困扰,67岁的吴地福老人拐杖不离身,夜间腿脚疼痛影响睡眠,生活质量低下。不久前吴地福慕名前往镇卫生院中医馆接受温针灸、内服中药和中医定向药透治疗,不到一个疗程这病情就减轻了五六成,让老人兴奋异常。
受惠于国家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计划,从年开始,该县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传承发展专项创建行动,将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科、中药房建设、中医药服务量等内容纳入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帮扶黄麟乡、梓山镇、仙下乡、罗坳镇、罗江乡等20个乡镇建起中医综合诊疗服务区(中医药馆),中医科设置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行骨干中医人员帮扶计划,每年免费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卫技人员10人,乡镇中医康复师增加到70名以上,同时为公有产权卫生室统一配备中医康复治疗设备。医院龙头作用,医院与仙下、岭背、车溪、段屋等四个乡镇组建成中医医疗共同体,强化辐射带动,建设中医药治疗康复示范区。通过新建一批以乡镇中医药馆或国医堂为主的中医综合服务区、挖掘一批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行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培养一批乡镇中医人才、依托脱贫攻坚建设一批中医药材种植基地等“四个一”办法,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资源下沉,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乡镇中医药治疗康复保健项目方兴未艾,“简、便、验、廉”的中医药诊疗康复服务步入乡村百姓家。年6月于都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
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能够开展针刺、艾灸、推拿、拔罐、中医定向透药、热敏灸等6项以上中医服务项目,配备种以上的中药饮片,门诊中医处方提高到30%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到10%以上;70%以上村卫生室已配备种以上常用中药饮片、50种以上中成药,能开展4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方法,全县接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人群覆盖率达到30%以上。该县岭背镇长富村薛毛毛、梓山镇张于生等一批乡村医生先后自学取得中医专科文凭和中医内科学中级职称,在当地开展起中医康复理疗服务。传统中医药是祖国国粹。当前农村不少老人患有肩周炎、颈椎病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对此,中医康复项目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有着“主治级”中医职称的村医薛毛毛如此表示。
(文/图郭洪福刘承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