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还不算久远,
就一些未雨绸缪的约定。
恰好赠于这片天空,
在红旗漫卷之间,
烙下深深徽印。
或是浮现,
八十七年的光辉历程。
岁月如歌,
歌颂不完如歌的岁月。
仿佛耳边号角响起,
奏响一世的豪情,
在滚滚东流水中,
默默注视,
你的芳华,
或是你的荣光。
歌唱激情或舞动青春。
辉煌的岁月里
讴歌举不胜数的回忆,
在今夜良宵,
预言着生命的轮回。
或是弹指之间,
铸就岁月如歌的豪迈篇章。
我想,
也会在如歌的岁月里,
激情唱响那逝去的歌谣。
我其实并不怎么容易被感动,生活的磨砺使我内心那容易动情的柔面积淀了许多伤痛与漠然。然而,我一旦被感动,就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也让我萌生一种渴望,一种责任,一种担当。那就是用拙笔激活被我感动的人和事。
江西于都那片侵染着近多名红军烈士鲜血的红土地始终令我魂牵梦绕。在“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中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艰苦卓绝岁月。那年,我曾“偏师借重”飞抵江西上空,在机舱的窗口处俯视这片土地,像鹰隼一般寻觅着红旗漫卷西风下的苏维埃旗帜的那抹彩艳。在赤水河上空飞机盘旋时淌下的泪滴滴汇入红军河中变成沧海一粟。在近7万于都儿女组成的红色大军中,在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近万人的队伍里,在建国后健在的名长征老红军的名录上,我的主人公江西于都宽田乡李屋村的放牛娃李金生榜上有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也是优秀的共产党员,红军老前辈李金生逝世40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主人公。
——作者
第一章:战火中的青春
血管里涌动着激情和炽热以笔为戟的我,早有写一写老红军李金生的意愿。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让世界重新认识他,他的成长经历,他受到共产主义宣传后逐步产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成,他为了那面旗帜,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少小离家,经历过长征,经历过抗战,经历过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长起来的革命功臣。
年第一场雨夹雪的初春,乍暖还寒。我和李金生的长女李妮相约见面。作为同是革命后代的同龄人,在雨中,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一见如故。她是温婉聪慧干练利落的女人,一个美人坯子。虽然岁月痕迹无情的在眼角边平添了几纹鱼尾,但并不影响她的端庄和秀美。作为高干子女,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一丝的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更绝无咄咄逼人的跋扈和张扬。她的谦虚,平和特别是那张善解人意的脸总是透着笑容,自信,笃定,意气风发的模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心中,当初的陌生感距离感荡然无存。
我开车载着她,迎着阴霾的霏雨一脚油门儿来到她位于天津友谊路的办公室。忆往昔,岁月如同一缕缕青烟缭绕,唤醒着那久远缥缈虚的记忆。李妮给我沏了一杯茉莉花茶,在氤氲着浓浓的茉莉花香气和室内的恒温中,她将一沓她父亲的手记和资料放在了我的面前后,我便开始了聊天式的访谈……。
我看过李金生的简历
李金生(—),江西雩都人。年参加革命并入党,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先后在陕西红一方面军,八路军一一五师直属政治处,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公安部队任职,年被国防部授于上校军衔,并同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历史就是历史,而书写这段辉煌历史的老红军李金生却在66岁时英年早逝,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0年了。
我一直在想,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黑暗与邪恶并存,恐惧和绝望同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毅力和决心才能够让李金生他们,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在黑暗中大步前行,寻找光明?
即使是冲破了黑暗,出现在面前的也并不是锦绣繁荣的一马平川,而是层峦叠嶂的绝壁险峰遮住了双眼,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而那些寻找光明者们又化身前行的开拓者,为他们身后的人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我特别想知道,一个贫苦农民的娃子,并不是为了那口吃的穿的,为了挣点钱而去扛枪打仗。又是什么促使他参军入党后如此坚定的为了那面旗帜,那个事业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支撑他的是追求和信仰,一个苦孩子的信仰,一个红军战士的信仰,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我不得不赞叹信仰力量的伟大。
沿着他的足迹,李金生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仿佛清晰的看见他向我们走来,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青葱芳华少年,从那个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打着绑腿的战士,到身着礼服配着肩章勋章神采奕奕的军官,很立体的站在了我的面前,在和我促膝交谈,娓娓道来……。
(一)
江西于都地处赣州东部,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于都河傍城而过,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河流,于都县临山而建,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县城。然而,于都连同那片赤色的土地却是红色的。
年红军长征之前,于都的人口34万,年后于都的人口锐减至17万。红军走后,于都人民遭到了国民党的清洗,当时国民党对于都提出了:“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于都当年参加红军长征的有近1.8万人,但是在湘江战役中一大半英勇牺牲,年到达陕北的于都籍红军才0多人,李金生就是这一千多人中的一个。
年8月2日一个溽暑蒸人的时辰,于都宽田乡李屋村一间年久失修的老屋里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叫春发的汉子家添丁生子。孩子太小了,便起乳名:八陀(八月的小陀螺),这个乳名一直伴随着他参加革命。
八陀的童年充满了苦难,虽然他的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但对那个懵懂的世界,他幼小的心灵中似乎感觉不到社会的温暖,这是因为贫困,你是穷人的孩子。他的父亲春发是个性情和善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太爱讲话。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因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坡田里辛勤劳作,30多岁的汉子显得那么的苍老,他那张经过日晒雨淋的脸皱的像树皮没有光泽和生机。每天必须干到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的好长好长才收工回家,他要养活八张吃饭的嘴啊。晚上回到家他先是拿起一根竹子做的烟袋锅桶嘬上几口自己晾晒的烟叶,再喝上二两自酿的烧酒,但都没多大的瘾。他唯独上瘾着迷的是在房后的一个约两百个平方的黄泥塘里喂养草鱼。春发每天一准儿挑一担草喂塘里的草鱼,有时夜里也要去喂草守护在黄泥塘前,一怕下雨鱼顺水跑了,二怕贼人偷鱼。鱼长大了拿到外面卖几个钱,贴补家用。
旧社会农村妇女所受的苦堪比黄连,因为你是女人,是媳妇,或者还裹着小脚就注定了你一辈子当牛做马的贱命。江西农村农民女人的苦在你一出生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种痛苦是弥散于生命之中而且通常无处归因的苦。而将个体的身体之苦和精神之苦转变为忍辱负重的苦是旧社会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
八陀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和蔼勤快老实的本分人,也是个英雄的母亲,当年于都家家都有红军,曾经生活在穷苦山村的母亲支持两个儿子参加红军。她的娘家在离李屋一里多的一个叫“狗婆塘”的地方,也是穷人家的姑娘。这个女人自嫁给了春发后就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为春发传宗接代,烧炕做饭,担水劈柴,缝补浆洗。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风里雨里到处都能看到她任劳任怨认命的身影。用八陀的话说“就没看见她有一分钟的闲着,鸡叫二遍便起了床,开始挑水,喂猪,摘菜,做饭,种菜,做鞋,洗衣服,挑粪耕田”。
虽然贫困,但有个女人的家是完整的。在完整的家里八陀一天天的长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不起学的八陀为家里分担着责任,他放牛,成了地道的放牛娃。
其实,那个时候幼年的八陀懂事不多,但还是想读书的。父亲答应他十岁去上学,让三岁的弟弟接替他放牛。高兴的八陀整天把牛鞭甩得“啪啪”作响,或骑在牛背上哼上几句不成调儿的于都儿歌。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八陀9岁的下半年将要梦想成真的时候,疼爱他的父亲突然病倒了。穷人得病就只有等死,40岁的汉子春发痛苦的躺在床上等死,几个月后便撒手人寰。
顶梁柱倒了,无疑房屋塌了。母亲哭天喊地,孩子们痛苦的不知所措。那时,八陀的姐姐才15岁,哥哥13岁,三弟7岁,妹妹5岁,小弟3岁,而八陀也就10来岁。
父亲去世后,家中7口人全部的生活负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孩子们没有劳动能力,家里的田地财产又极少,每年收割的谷子仅够家中老小半年口粮。生存陷入困境,为了活着,坚强的母亲忍饥挨饿,带着孩子们没有粮食吃番薯挖野菜。每天熬上一锅稀稀的番薯粥和野菜果腹充饥,整个成长年代孩子们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10岁的八陀和13岁的哥哥和母亲下地干活上山砍柴,每天干到“两头黑”。7岁的三弟放牛,15岁的姐姐做饭洗衣,料理家务,照料3岁的弟弟。八陀长到了10几岁时便跟着人家挖煤炭,烧硫磺干起了苦大力。一家7口不仅生活艰难,在村里更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歧视,寡妇门前风雨飘摇,就这样艰难的苟活在上世纪旧的黑暗统治中。
(二)
我们大家来暴动,
农村大革命。
打土豪砍劣绅,
一个不留情。
建设苏维埃,
工农来专政。
宣传共产制,
人争进大同。
(江西于都民歌)
八陀成长与斯的家乡谈不上风景秀丽倒也透着田园风光。带有地域特征的房屋草舍错落在依山傍水之间,不成林的竹子和其它树木散落其中,水田稻田形状迥异。周围远处的峰峦,山并不高峻,植被并不茂盛,孕育出几条潺潺不绝的溪流穿越世纪。但贫穷扼杀了美好,落后限制了想象,“三座大山”压迫的于都人民喘不过气来。于是,历史很公平的选择了于都,也选择了李屋村李户人家这个叫八陀的贫苦娃子。
于都连同他的后生辉煌了历史。
于都是作为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所载入史册的。又因87年前,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集结于都,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而举世闻名。
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我的这个乳名叫八陀,参加红军后改名李金生的主人公身置其中。
年的一天,那个操着湖南口音的毛委员和操着川东口音的朱德带领着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当时于都苛捐杂税严重,农民们被地主老财压榨的直不起腰。红军走街串乡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带领当地农民闹起了革命,推翻了原来的政府,镇压了地主老财,被压榨已久的家乡人民在红军的帮助下,终于扬眉吐气。14岁的八陀目睹了精彩的世界。特别是红军的那句“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打倒土豪劣绅解救穷人的军队,一下子把他的魂儿勾走了。红军哥哥调查出当地最大的一个土豪后把他的粮仓打开,发动附近的穷人都去挑谷子,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在少年八陀的心头,使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可当红军走后,土豪劣绅开始了疯狂的反攻倒算,组成还乡团挨家挨户搜刮抢掠,咒骂村上的穷人是“红军狗子”,还打死了村上的一个青年。八陀家的口粮被抢光了,生活又陷入了困境。
年,红军再次来到于都,再一次打倒了反动派和土豪劣绅,开拓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平分了土地。宽田村每人分得了七担谷田,八陀家7口人也分得了49担谷田。翻身的喜悦和革命的种子在黑暗统治中发芽结果,这一年,八陀的哥哥参加了红军,不久自己也加入了共青团。
年,当地苏维埃政府响应号召“扩大红军,保卫苏区”,动员青年踊跃参加红军,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19岁青年八陀带领着几个伙伴参加了红军,并改名为:李金生。他一定是为了记住这个参军的日子,一定是觉得今天新的生命比金子还贵。
从此李金生这个名字伴他终生。
年8月1日这一天,李金生来到了位于西江镇的红军补充团报到,补训一个月后调到了驻扎在江西瑞金的教导师。由于表现积极,军事训练出色,九月份由共青团员转成共产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于都后生李金生把拳头攥得“嘎嘎”的响,朴素的阶级感情和作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从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奋斗终生。
(三)
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李金生就在创造这个奇迹队伍的名单里。
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新参军的李金生当时正运炮弹,正好离他村子20多里路,挺近的。就请了个假,回家去看看母亲。结果母亲去部队看望同是红军打仗致残的哥哥去了,没见着,这一别就是22年。
十月秋风荡尘埃,中央红军长征来。
李金生随着队伍浩浩荡荡渡从瑞金出发,8万多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伟大的长征。为了避免敌人的飞机侦查,李金生他们用竹子扎成火把夜间行军。在新田古陂突破了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进入广东北部,又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攻克宜章,临武后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李金生身经数战,在战斗里成长。每到一处他就和战友们一道在驻地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主张。部队由广西进入贵州,打了几场恶战后渡过乌江到达遵义。
年11月27日的湘江战役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惨烈、最关键的一仗,给当时参军不久的李金生脑海里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此役,红军以血肉之躯与数十倍与我军的敌人决死搏杀,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江中到处漂浮着密密麻麻的红军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一个人,一个团队,随时都可能壮烈牺牲,往前行,路更难,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从这场悲壮的战斗打杀出来的于都儿女李金生们还能继续坚定的跟党走,不能不说是共产党的使命使然和一个传奇。
役后,教导师改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的李金生调到由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的干部团三营八连做通讯员。干部团是军委直接调动指挥的特殊战斗单位。全团0余人,清一色的共产党员,都是从部队选调上来的、有战斗经验的班排长以上干部和政治工作人员。组织纪律严明,战斗作风强,在长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任务是:警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队输送干部,由军委指派参加重要战斗或承担主力突破任务。干部团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所培训红军党政干部的学校。
干部团在遵义休整,李金生和战友们高兴起来,一是长途奔波的劳累,脚板都起了泡,二是三次突破封锁线仗打疲惫了,在遵义好好喘息一下。这个地区很好,背靠乌江,蒋介石军队打不进来,王家烈的鸦片军又没有战斗力。特别希望在这离家乡很近的遵义开辟根据地。
战争不会以人的因素为转移,转战万里的中央红军干部团,在避义会议后,为实现毛主席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目标,于年1月中旬,又踏上了征途。
李金生随干部团经桐梓县到土城场,在这与堵截红军长征的敌人主力遭遇。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也是干部团组建后的第一场激战。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冲锋,干部团冲破了敌人几个师的围追,在和蒋军的周旋中反手打得他们抱头鼠窜,经四川到云南又贵州第二次打开遵义城。
紧接着干部团又向西南前进,冲锋贵阳,经云南直逼昆明。
说实在的,连续征战红军真的太疲惫了,李金生累了。累了的李金生想家了,他想起了死去的父亲,想起了含辛茹苦的母亲,想起了姊妹弟兄,想到离家越来越远,回不去了。他甚至想到了从没吃过的云南香肠腊肉的味道。“想归想,开弓没有回头箭,打败了蒋介石我再回家”,李金生果真是这样做的。
巧渡金沙江之战的凶险程度丝毫不低于前几次的战斗。金沙江是要隘,被当地人称作为“天险”,两岸悬崖峭壁,光秃秃的陡坡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子儿,道窄路滑,大队人马通过缓慢,沿江没有人家。国民党一个江防师防守在江边虎视眈眈,我军的后边四川军阀又紧追不舍。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中央红军想要继续长征北上这是必经之路。我军只有继续向前,杀出一条血路。干部团担任了渡江任务,李金生所在的三营八连为尖兵连。
渡江那天,部队从凌晨3点出发,急行军走到夜间11点,12个小时走了里到达渡口。干部团浴血奋战,和对岸敌人激战了几个小时,李金生更是冲锋在前,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牺牲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终于打垮了敌人的江防师,保证了全军胜利过江。此役干部团受到了上级嘉奖,李金生也被奖励了一块银元,高兴的他在江边跳了起来。
随后部队到达西康的会理,一边战斗一边行军,攻破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到达了四川西康边界南端的一个高峰——夹金山。江西的娃子李金生惊呆了,他哪见过如此壮观的雪山。白雪皑皑,一片银色,终年不化。雪连天,天连着雪,气候变化无常,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神仙山。数月行军战斗,口粮殆尽,李金生精疲力竭。再加上雪山陡峭险峻,崎岖无路,风雪刺得他睁不开眼,试探的往上爬,大部队爬一天也爬不了20里。他是通讯员,又要跑前跑后传达指示观察情况,坡陡路滑,队伍档子拉的很大。爬在前头的他有时像坐滑梯一样滑到队尾通知战友跟上,再超过战友爬到队伍前,艰苦卓绝可想而知。李金生眼睁睁的看到多少战友摔倒后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躺在了雪山的怀抱。
翻越了夹金山,干部团在毛尔盖这个地方休息了几天后又继续翻过了比夹金山更高更险的梦笔雪山,到达了人烟稀少的松潘以西开始过草地。李金生在自述中写道:上级要求我们每个人准备30斤粮食,但没有告诉我们是要过草地,只是说要通过一个很远很远的路程,是个没有粮食的地方。
翻过雪山,战士们已经没有了粮食,休整地又是个无人地区,虽然部队好不容易征集些粮食,每人分了十几斤,但几天的休整李金生的口粮也就剩七八斤了。军令如山,就这样李金生跟随部队仍然进入了草地。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形成的草甸,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的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李金生他们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当地人说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勇敢无畏的红军战士既然能翻过终年雪山就能走出罕至的草地。
李金生写道:那天,我们淋着大雨出了山地进入草地,那时一望无际的荒草平原,我想“可不用爬雪山了吧,可草地根本没路,脚踩在泥泞中连草鞋都拔不出来了。望不到头也不知东南西北,只能一个牵着一个走,多少手牵手的战友陷入沼泽被埋没,就再也没有出来”。
李金生随中央红军经过了七天死亡恐惧,超过人体极限的考验终于胜利的走出了草地。又经甘肃,十月底到达陕北保安县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达一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铸就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人类历史的辉煌。
“战士双脚走天下”,江西于都的细芽子李金生用他的双脚跟随着中央红军长征走完了全程。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七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我看过几页李金生前辈手写的自述,那娟秀的蝇头繁体工工整整,遣词造句运用自如,行文思路清晰绝无赘言。一个没上过学的文盲,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贫苦农民出身放牛娃,在红军队伍里百炼成钢不说,还扫了盲,能给后人留下这么珍贵的文字资料令我惊诧不已。
看着我赞叹不已,李金生女儿李妮对我说:“那时候我还上小学,父亲常常鼓励我们几个孩子好好学习文化,别贪玩,你们是和平年代学习文化条件太好了,当年我们是在战争中学习知识,每认识一个字都是很费劲的”。
“三军过后尽开颜”。和刘志丹陕北红军会师后,李金生所在的干部团又在直罗镇打了一场大胜仗,开辟了陕甘宁边区,后驻扎在瓦窑堡,20岁的李金生进入了红军大学学习。
其实在长征路上他已经认识了几十个字,不容易啊。行军途中,宿营地旁,战士们不忘学习文化。能识字的战友当老师,每天识几个字。行军时往往是把字写纸上,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一个挨一个以此类推,走一路看一路,一段儿路程下来就能认识几个字。有时战斗空隙,吃饭时,睡觉前,拿个树枝就在雪地上比划。红军大学每天都有一节文化课是学员们最认真的课程。李金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是,用江西话说,他是个“撇脱,嘎嘎硬”的人。做什么都不愿落在后边,学习也是一样。别的战友下课休息聊聊天打打球,他可不行,利用一点时间也要死记硬背生啃,有几次夜里做梦都在自言自语念字背诵,战友们讪笑他犯了魔怔。
在识字上他有他的窍门儿,凡是不好认,笔划多,念的绕口的字他都画一个实物符号。比如茶壶的壶,战马的马,油灯的灯,步枪的枪。这些直观的图像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李金生学习上了瘾,着了魔,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红军大学的学业。
红军大学生李金生俨然成了工农红军中的知识分子,成了各部队的抢手货。他被分配到一军团部并被任命为军团电台排长。
在志丹县,那是一个幸福满满的日子,他有幸聆听了毛主席为他们做《目前形势,统一战线和干部问题》的报告,听了朱德总司令《关于游击战》的讲话。这时候的李金生已经是个有勇有谋有思想有文化的军事干部了,并受到了上级的物质奖励。
(四)
一旦强虏寇边疆,
慷慨悲歌上战场。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
争民族独立,
求人类解放,
这神圣的重大责任,
都担在我们双肩。
(八路军军歌)
年7月7日,日寇侵略中国,卢沟桥守军打响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枪。为了抗日救国,7月下旬红军东进到陕西西安附近,李金生随一军团驻扎在三原县旋即改编为八路军,被任命为八路军师直属政治处政治指导员。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在山西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年9月,李金生随八路军师渡过黄河乘火车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投入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组编后的首次战斗。在战斗中李金生冲锋陷阵勇猛无畏,和战友们歼灭了日军最精锐的板垣师团,震惊了世界,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潮。这次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李金生由于战斗突出,还被上级奖励了一个带毛的牛皮背包。
随后部队在五台山休整半个月后埋伏在广阳镇的两边山上,伏击进攻太原的日军。这又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战后,当李金生带领着战友们打扫战场时,还活捉了日军的一个参谋长。李金生说“这家伙顽固不化,不肯跟我们走,我们就把他捆起来用担架抬走了。广阳镇周围到处是日军的尸体和大量丢弃的物资,光缴获日军的战马就有几百匹啊”。
李金生常说“生我是娘,培养我的是党和红军,没有党,没有部队,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不识字的放牛娃。因此我要感恩,我要用实际行动报答”。李金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的革命足迹清晰厚重,烁烁闪光。他参加的平型关大捷,广阳伏击战,陕甘宁边区保卫战,陆方突围,开辟鲁南根据地,攻打石蓝寨,建立淮海区民主政权,反摩擦锄奸战,夹子山战役等战斗到处都能看到他勇猛顽强百折不挠的身影。可以说,在他正值芳华如歌的岁月里,在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年代,他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年山东根据地调大批营以上红军时期的老干部送往延安学习,经肖华主任批准,组织上让李金生着三名同志穿着便衣从山东滨海区出发,经河南,山西到达陕北,途径四个省份。通过了远距离的敌占区和敌人层层严密封锁的津浦,京汉,洞甫三条铁路,及沂河,黄河,汾河等主要河流。一路上李金生看到敌人除了一个连一个的群碉暗堡和铁丝网水壕外,更有不少强迫老百姓挖成的条条一丈多深的封锁沟。经过半年漫长的穿行,李金生一行到达了陕北绥德龙泉湾兵站。随后由中央组织部将他安排在抗大总校一大队学习。在这里他见到了不少在敌后并肩战斗九死一生的老战友,心情特别激动。
由于敌人长时间封锁,革命圣地物资粮食奇缺,学员们经常要到几十里的地方背粮背炭挑大粪和帮助当地百姓种地。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抗日军政大学在整党整风的同时势如破竹的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区队长发给了李金生一架纺车并告诉他“每人每天必须完成定量的纺线,每年除自给自足外还要上交四斗粮食”。干农活对于农民出身的李金生来说不难,但纺线线这女人干的活却让他很不适应。“一双拿枪的手摇起了纺车,捋起了棉条,还不如让我去打仗”李金生有些怨言。军令如山,何况是非常时期,连领袖们都摇起了纺车,李金生不久就学会了纺线而且上了瘾。一把把棉条在“吱扭,吱扭”的纺车转动中拧成一缕缕棉线,李金生心里好有情趣和成就感。课间休息也舍不得纺车,坐在马扎上歪着脑袋,嘴里哼着歌干劲十足,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从敌后各个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到边区接受整风,接受艰苦的学习锻炼,是领袖们的英明之处,这是党在精兵简政的环境下在保存,锻炼,考察,培养干部,李金生接受住了党的考验。
年开春,国内形势就出现可喜的发展势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继续展开局部反攻,华北和华中各大城市都处在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包围之中。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人,民兵有万人,19块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的投降,人民解放军总部立即命令各根据地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装,接受日本投降。在抗日烽火中百炼成钢的李金生和战友们欢呼雀跃,在根据地,在敌人后方,在战场上笑看生死的一群钢筋铁骨的汉子们,此时却像孩子一样“呜呜”的哭泣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针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党中央命令我军予以坚决反击。
此时,仍在抗大进行文化,军事,政治学习的李金生和战友们欣喜若狂后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纷纷向校领导递交请战书,期望早日结束学习到部队最需要的第一线战场去,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五)
共产党来解放军,
艰苦奋斗为人民。
咱们都有吃和穿,
咱们穷人翻了身,
东北人民过新年,
咱们大家多喜欢。
(东北解放民歌)
其实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做出了进军东北的战略设想。
然而就在我党我军信心满满准备全面接管东北时,一个巨大的阴影突然袭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贼心不死,调兵遣将企图在东三省与我军决战。
党中央决定将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全部学员派往东北工作,补充那里严重缺少的干部力量。
9月初,张秀山、林枫率领延安、绥德抗大和晋西北干部团共余人,向东北进发。李金生和战友们从抗大出发在碛口渡过黄河,经山西临县,兴县,岢岚,五寨,平鲁经绥远到张家口,宣化,怀柔,又经承德,到阜新,铁岭到达海龙由中央组织部分配抗大学员。
土生土长在南方的李金生,从家乡于都出发,随红军,八路军转战南北东奔西杀已经12年没回过家了。从温暖如春的家乡到冰天雪地的异地,30岁的汉子有些想家,但担负着人民解放重任的革命军人党指向哪里就打倒哪里,容不得半点的私心杂念,老李开始在东北大显身手了。
当时,那片被马克思艳羡的东北东北地区,被西方污蔑为“荒寒之地,鞑虏巢穴”,人民民主政权尚未得到迅速建立,铁路陷于瘫痪状态,不断遭到土匪、特务、国民党地下武装的破坏。我军为了顺利接管铁路,确保铁路线和运营的安全,巩固与繁荣解放区,从当年9月起,就陆续建立武装护路部队。李金生被任命为一大队政委。当时机关部队都是来自各地,尚未固定统一。组建的新单位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吃饭问题,被服问题,武器弹药亟待解决。李金生先和政治部主任到抚顺搞到了几十支枪,又跟着肖华政委到本溪弄到万伪满票,床日制毛毯和双皮鞋,毛巾,袜子,布匹等物资供给部队,解决了当时的困难。
年12月,正式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将东北各地护路大队、铁路纠察队、东北回民支队等武装力量,整编为7个步兵团1个装甲大队。总兵力人,担负东北地区公里铁路护路任务,李金生被任命为一团政治部主任后政治委员。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峥嵘岁月,部队大多集中在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发动群众工作刚刚开始,许多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多在地主、土匪武装控制下。而部队由于刚进东北,各种工作千头万绪,也没有来得及整编。更可恶的是先前混进来的伪满军警、土匪武装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封官许愿造谣生事,公然倒戈。特别是当时铁路沿线较大的车站里,我军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很多,敌机轰炸车站,梅河口火车站被炸毁,不法分子抢劫财物,车站一度秩序很乱。反动分子也趁机在部队内部挑动拉拢意志薄弱者下水,不少干部战士思想不够稳定,情绪低落。
在上级的领导下,李金生政委带领全团干部战士解决,整顿,处理,惩治部队内外的不法分子。并结合东北局提出的“一切为了前线和动员一万名干部下乡,进行土改工作。发动群众,补充主力,打败蒋匪军”的指示精神,动员了四个建制连补充到了前线。除继续完成护路任务外,还在车站,铁路沿线的城镇村庄发动群众,巩固后方,支援前线。
那个时期红军干部李金生真是累坏了,白天穿梭在部队和漫长的铁路沿线,晚上随便找个下榻的地方,开始挑灯夜战。研究工作,部署任务,总结材料,没有休息日的连轴转。吃不好,睡不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原本挺结实的身板消瘦了下来,苍老疲惫写在脸上,腿脚常常肿痛着,眼睛了布满了血丝。
我在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产党员的意志真的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作为一个无产者和党的干部,怎样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不是拥有多少金钱,不是拥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能够清白做事,低调做人。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独当一面,任劳任怨,能够自觉严于律己,襟怀坦荡,为人民服务,能够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李金生政委都做到了,多次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年9月,东北护路军整编,各团直属哈尔滨护路军司令部。李金生调到梅河口指挥部任政治部主任。
上级指示指挥部以梅河口为中心,建立南满护路军,保证铁路沿线运输安全,配合前线争取战争的胜利。根据任务,李金生首先到辽东军区找到当时的军区政委陈云同志,划拨给指挥部六个建制连成立一大队。又争取了余名新兵编为二大队,部队组成后李金生亲自到二大队整顿队伍。
二大队的新兵们都是来自周边农村的翻身农民,头脑简单,没文化,更没有战斗和对敌经验。李金生就下到连队,在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外嘘寒问暖,摸底调查,掌握新兵的思想动态,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被干部战士称之为“贴心人,好首长”,在李金生的言传身教下,不少新战士在护路军立功受奖,解放后许多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老红军李金生是个“倔脾气”,更是个敢想敢干,说到做到的开拓型干部。在东北工作基本都是在组建队伍,培养队伍。他常说“我就是个任劳任怨的人,党叫干啥责无旁贷,去干就是了”。
这不,年,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势如破竹,到了夏季,国民党仅剩下几所孤城。大军所向披靡,解放全中国,铁路运输重中之重。中央决定东北护路军改编成铁道兵团。护路军梅河口指挥部改编为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并与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合并,李金生任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局副局长,负责护路,供给和政治工作。
齐齐哈尔铁路局所辖几条铁路线是辽西战役和解放全东北运输的主要干线,又是中国通往苏联及亚洲通向欧洲各国的咽喉要道。新成立的单位干部战士少,机关也不健全,内行少,外行多。南来北往的人员中操着南腔北调,做着繁杂的工作。李金生他们根据工作的重点抓落实。从地方铁路局选调来了一批铁路基层干部和优秀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各个沿线的铁路公安段,保证了东北地方全部解放的运输任务。
年春,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势如破竹,到了夏季,国民党仅剩下几所孤城。11月3日解放军正式进入沈阳,标志着共产党全面控制了那片连马克思都羡慕不已称之为“全亚洲最富饶的地区”的中国东北部,那片被西方列强污蔑为荒寒之地、靼虏巢穴的地区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大军所向披靡,解放全中国,铁路运输重中之重。中央决定东北护路军改编成铁道兵团。护路军梅河口指挥部改编为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并与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合并,李金生任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局副局长,负责护路,供给和政治工作。
齐齐哈尔铁路局所辖几条铁路线是辽西战役和解放全东北运输的主要干线,又是中国通往苏联及亚洲通向欧洲各国的咽喉要道。新成立的单位干部战士少,机关也不健全,内行少,外行多。南来北往的人员中操着南腔北调,做着繁杂的工作。李金生他们根据工作的重点抓落实。从地方铁路局选调来了一批铁路基层干部和优秀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各个沿线的铁路公安段,保证了东北地方全部解放的运输任务。年毛主席乘坐火车去苏联访问,身在东北铁道卫士们日夜奋战在主席经过的铁路线旁,圆满的完成了护送主席往返的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李金生功不可没。
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为了保卫我国东北地区的边防安全,新中国在百废待兴之际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期间,全国人民均以各种方式和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其中尤以东北地区最为突出。
当时,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江之隔的是我国的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5个东北行政区直辖市以及热河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既是抗美援朝战场的总后方基地,又是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抗美援朝后勤补给运输生命线的保障任务,志愿军所需的物资和人员,都要经过东北边境地区运往前线。此时,老红军李金生又接到了上级一纸命令,奔赴凤凰城担任安沈线和凤灌线铁路护路部队的政委。
李金生带领着部队日夜战斗在一线前沿,确保志愿军部队和物资及时运送到战场。那次,美国战机轰炸安东,形势危急,老百姓四处躲藏,万街空巷。头上“隆隆”的飞机呼啸声,地上不时的爆炸燃烧声,车站里堆积着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一旦被炸,损失惨重。政委李金生和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日夜坚守在安东火车站,巡逻放哨,抢运物资,调度车皮,增加警力,保证铁路线的安全畅通,同时还要和国内借抗美援朝捣乱破坏的反革命分子作斗争。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李金生所领导的部队英勇善战,确保了战争的胜利,战友们说“这李政委,整整瘦了一圈,差点儿把命都搭上了”。
年9月,李金生被任命为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干部部副部长,终于从一线部队调回了沈阳机关,让他稍稍得以喘息,这一年他36岁。
将生命的繁花开到尽处是作为李金生这个放牛娃出身的职业革命者毕生的追求。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而每一种特定的形态,都包含着特定的生命信息。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弱小的,都要经历着稚嫩与成熟的过程,无论是引人注目的,还是平淡无奇的,都要沿着那特定的时令轨迹,在自己特定的生命空间里,完成一段生命的涅槃。纵观长征老红军李金生战争年代在如歌的岁月里所走过的路,一步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足以让我们赞叹不已,高山仰止。
第二章:远去的硝烟
新中国向我们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国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城乡居民结束了旧中国饥寒交迫的悲惨命运,人民群众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点燃起建设美好生活的梦想。李金生这个南方娃子和东北人民一样跳起了东北大秧歌,唱起了当年他在延安抗大时学会的陕北民歌《翻身道情》。
东北十年的砥砺前行和浴血奋战,让这个当年满脸稚气,长征路上冻烂了脚趾,拎着根树枝做拐杖,吃糠咽菜啃树皮,爬过雪山,涉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更加成熟。
业绩有目共睹,根据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表现,资历,职务,年,李金生被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并同时授予他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一)
那一年,中国三大改造完成,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同时国家一五计划也即将完成,此时的国家和人民都处在极度的亢奋之中。年9月,上级党组织为了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在解放军总政的领导下,抽调一批师团级以上的工农干部到公安军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文化。经过考试,李金生被编入师团级以上干部的甲班进行文化学习。
公安军文化速成中学设在辽宁大连,李金生坐着火车离开北京来到美丽的大连湾,没想到就这次学习还顺便讨了个老婆。
李金生的婚姻色彩多多。
戎马倥偬,在抗战时期就已经够上“二八五团”标准了的李金生却一直没有谱写过一首战地浪漫曲,可到了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湾,老李的恋曲却汹涌澎湃。
李金生讨的这个老婆叫刘淑娥,是山东牟平人,老革命,也是个离休老干部。刘淑娥家从上两辈儿都成分挺高,是个家里有田有房也雇农种地的大家庭。后来因为孩子多就分了家。刘淑娥的父亲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化人,要让他讲起《三国》《水浒》《红楼梦》来他滔滔不绝倒背如流,可就是种地管理农活一窍不通。分家后大家庭逐渐败落,地也买不出去,雇人打下粮食不但要给长工口粮工钱,还得给人交租子,无奈刘叔娥的父亲干脆什么都不要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吧。扛着行李带着老婆孩子闯了关东,一路曲折跋涉,艰辛地走到了大连。
李妮说:“听我妈讲,到了大连了以后正赶上冬天,下着大雪,赶紧找了间四面透风没人住的破屋安顿下来,没水没电挺悲惨的”。
刘淑娥当年也算刘家宝贝疙瘩一个,大家闺秀,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黄花闺女。破屋寒窑周边邻居们的女孩子都想方设法出去打工赚点碎银散两,但刘淑娥的父亲就是不敢让出去。也难怪,当时大连是日伪统治时期,社会治安混乱,流氓地痞土匪恶霸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一个外省来的女孩子出门实在是凶多吉少。但刘淑娥家实在太穷了,穷到已经断粮养不起她了。刘淑娥就趁着父亲不备逃了出去,去到了大连针织厂做工。这家针织厂有我们党的地下组织,在那里思想进步的刘淑娥接受了革命教育,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年就担任起了针织厂党支部书记一职。
李金生和刘淑娥的结合是组织介绍的。大连学习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军中猛将来说是很严格的。上级要求这些师团级学员们毕业后必须要达到小学五年级以上文化水平。这对于曾经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过的李金生来说当然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44岁的部队高级干部王老五还没有个老婆。
那时,组织上想尽办法给李金生物色合适的人选。当时,33岁的大姑娘刘淑娥正在大连市党校学习,很优秀很突出也很显眼,一下子被组织相中,经过严格政审当场拍板命令:“老李,这闺女思想好,作风正,人长的也不错,别挑了,就她了”。
一锤定音,就这样,俩人相差10岁的李金生和刘淑娥由陌生到认识,由认识到熟知,先结婚后恋爱了一段时间,携手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22年。
在文化速成班两年的时间里,李金生赚了。不但“又娶媳妇又过年”还提高了文化知识,那段新婚燕尔“幸福像花一样”,老李对老婆百般宠爱恩爱有加,学习也津津有味,思想提高的很快。
两年后,在党校学习的刘淑娥和在速成中学学习的李金生毕业后,夫妻双双回到北京,妻子刘淑娥到了公安部工作。
(二)
我的主人公老李是个偏瘦的小个子,他不是高大武猛之士。别看他英勇善战,走南闯北,其实那都是一种顽强,一种信仰和力量所支撑着。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李金生身体状态欠佳。到北京后,他一直休养疗伤等待分配。
那个时间段,周围不少人都在忙着转业,他的许多红军时期战友也都相继离开了部队,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大家都尽显才能干的热火朝天。干柴遇烈火,开国上校李金生的心“腾”的一声被点燃了。战争消弭,抗美援朝也早就结束了,没仗打了,那就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去吧,反正不能闲着。李金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几次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转业。按照规定,当时部队像李金生这个级别的干部组织是不安排转业的,但老李的“倔脾气”上来谁奈何得了?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后来待部队给他安排好工作后通知他时,才发现上校李金生人已不在部队,全军下调令调他回部队述职。
年,李金生依依不舍的褪下了穿了25年的戎装,转业到了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天津,在这曾经的“天子的渡口”他开始了新的长征。
天津原本是一个军用港口,燕王扫北,朱棣通过这里南下,在明清两朝,天津一直充当军事要塞的角色。由于滨临渤海沽上码头成为了通商口岸,也迅速变成了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在地位上仅次于上海,已经超过了京城。
李金生暂别已有身孕的妻子,独自一人踌躇满志的下了火车,把家安置在了原英国租界地的一栋小楼里。稍事安顿后,老李立马到市政府报到,亟不可待的要求马上分配工作。
天津作为老工业基地,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转业到天津后,他兴奋的逢人就说:“我们这些毛泽东的战士,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吗,我要不在天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对不起毛主席”。
很快,43岁的老红军李金生被任命为天津机械局副局长。
当时的机械局不可小觑,重型机械厂,天津拖拉机厂,发电设备厂,锅炉厂,内燃机厂,机床厂等超大型企业在整个全国工业系统中举足轻重。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分散在市区郊区甚至农村,要想整个转过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全面了解开展工作就要深入到一线去。老李和战争年代当政委时下基层一样,穿着那身褪了色的军装开始东跑西颠。当年局里汽车就那么几辆,没有汽车就走步或坐公交车去。“战士双脚走天下”,对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过来的人这不在话下,反正是不能等,闲不住。调查研究企业的发展,解决基层干部工人提出的问题,嘘寒问暖退休人员的衣食住行,掌握工业知识,李金生把机械局当成了战场,有时就住在局办公室或是基层企业随便一个地方,再次废寝忘食,勇敢前行拼上了命。
老李说“天天有事干,干得越是热火朝天的,我的心就越是踏实”。
不久,妻子刘淑娥也来到天津,43岁的李金生终于有了一个宝贝女儿降生了,结束了牛郎织女般的两地生活李金生幸福满满。
作为职业军人,李金生无时不刻怀念着战火纷飞的年代,怀恋着部队的生活,怀恋着久远的冲锋号声,想念着那些生死与共的首长战友。年,部队调他回去担任要职,而且马上报到。作为一个已经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干部,那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全国就调两人。老李有点儿心动,就找到当时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李中垣商量回不回部队。
李副市长的几句话打消了他的念头:“你现在孩子也有了,家也都在天津落户了,现在也没仗可打了,而且在地方上你也搞得那么热闹,回部队去还干什么”?结果老李还真不再犹豫,再没有回到他眷恋的部队。
年底,李金生工作调整,调到了天津市监察委员会担任委员。
(三)
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担任天津市监察委员会委员才两年多的李金生虽然因老红军身份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但因机关瘫痪只剩下每天按部就班的到监委学习读书看大字报了。
就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当时为贯彻《五七指示》和让大大小小的当权派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精神,将党政机关干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天津市不少老干部被贬到这里进行着惩罚式的劳动改造。当时的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找到李金生动员他去干校担任副校长一职,老李起初不太愿意。天津市机关五七干校远在东郊区赤土,离市区几十里路途,又不能天天回家,老婆孩子谁管?又都是些资历老,岁数大的老同志,出点儿事谁负得起这个责?
但李金生还是去了。因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他是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对他来说,党的恩情比海深,党指向哪里,他就应责无旁贷的打到哪里。李金生打起背包就出发,这一年他55岁。
虽然李金生是种地的出身,干农活是他强项,但强迫性的劳作对于一个年过半百又身受战争创伤的人来说异常艰辛。
那段时间,老李就像一个老农民。夏天带个草帽,穿着布鞋推开家门儿,换衣洗澡。身上晒得黝黑不说,脊背上都晒脱了皮,腿脚都是肿的”。
老伴儿问他:“你个校长怎么还下地干活”?李金生就说“这些领导干部都是些革命老同志们,身体又不好,我还能指挥让人家这个干那个干去吗?只能是我带头去干。老同志谁愿意跟着干谁就干,不愿意干我就干,不就是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嘛”。
李金生起早贪黑忠于职守的在干校履行着副校长职责,成绩突出。年1月13日他作为全国人大名代表中的一员,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第四届会议。
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李金生在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作中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学会了许多技能,比如做饭。戎马生涯几十年老李何曾有时间学习烹饪?但他聪明,干什么像什么。在干校里,他一有时间就跑到食堂跟大师傅学习做菜,他是江西老表,家乡菜是他的最爱。什么“赣南小炒鱼”“酸菜炖东坡”“瑞金牛肉汤”“肉丝炒苦瓜”等。
“学会了,回家给老婆孩子露一手”老李如是说。
李妮说:“以前我们都是吃食堂,父亲在干校学会了炒菜,尤其是他做的肉丝炒苦瓜别提多好吃了。当年天津没有苦瓜,父亲在军队工作的一个老表家里种有苦瓜,父亲总到他家去摘,回家炒给我们吃。怪了,那时候肚子总饿,放学路上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我就颠颠的往家跑,一进楼道就闻见了扑鼻而来那熟悉的菜香味儿,就知道今天爸爸回来了”……。
李金生的工资自然比普通老百姓高,更享受着各种待遇。但粮食定量可是一视同仁,28斤半加上妻子儿女的定量全家人不太够吃。再加上他是南方人爱吃米,胃又不好,妻子孩子爱吃面食,老李就变着法的让妻子和孩子吃好,再不够吃就让女儿到附近的一个包子铺买上一锅米饭吃。
孩子们说:“去干校前父亲没时间做饭也不会做,早晨六点就走,晚上十点才回来。走之前他五点多钟起来,到早点铺给我们买一锅豆浆和一大堆油条,烧饼,我们能吃上一天,喝的我们一见豆浆都想吐。后来在干校一个月回来一次,我们就盼着他回来的这四天,天天都做好吃的”。
随着形势的好转,看到一拨又一拨平反解放,官复原职的老同志们相继离开了干校,厚厚道道的李金生心里真为他们高兴,总是握手道别,依依不舍的为他们送行。
李金生继续干着吃苦在先受累在前的副校长工作,终于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铁打的红军汉子李金生患上了鼻咽癌,而且到了晚期。
病的初期老李以为是感冒也没在意,吃药打针一个月没好。后来转到嗓子沙哑疑是咽炎,又发展到眼睛红肿又说是红眼病。再后来发展到头疼,疼的晚上睡觉撞墙。铁打的汉子只能停止了工作,被送医院。
当时的市革委会主任闻听老李住院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最好的大夫,最好的医疗给他治病,早日康复。
这里有个小插曲:为医院的院长,中国著名的肿瘤专家金显宅。文革中受到冲击。当年老李知道后,亲自找市里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安排一大批像金显宅这样的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医学权威和著名专家教授重新出来工作,为国家抢救宝贵的医学财富。听说金显宅是李金生找市里有关部门给解放出来继续为医学事业工作了,好几位医学翘楚们都跑到老李家肯求拜托他给市里说说话,早点儿出来为党工作。
专家们确诊为鼻咽癌晚期后,老伴心里就崩溃了“他这么硬的汉子而且才50多岁怎么会是这结果?就觉得天塌了下来”。
这段时间,李金生的心很平静,积极配合着治疗。在这些国内顶级中西医专家的精心治疗下,老李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和控制,在他的脸上暂时看不出身患绝症的病态,出院后在家又休息了两年。
(四)
人生应该如同蜡烛,从点燃那一刻开始燃烧到底,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世界。
文革结束,干校解散了。很显然,老李这身体已经不适合继续高强度的工作了。组织上照顾这位身患重疴的老红军,让他自己在区,局级机关挑选接收单位。老李也很直白:“我现在这身体状况不能做官了,也别安排什么职务,为了便于我继续治疗,只要能有个专车的单位我就去”。当时二机局的领导知道后,兴冲冲的找到李金生说:“老李,到我那去,你什么要求我都能满足你”。就这样,身患癌症的老红军李金生走马上任,到天津第二机械工业局当了一名顾问。
爬雪山,过草地的人就是闲不住。其实顾问是个闲职,没太大的压力,也不需要每天跑跑颠颠,但李金生还是老毛病犯了,又开始三天两头让司机拉着他到下属公司调查研究。
局里的人说“李顾问,您老不用这样,来了,喝喝茶,看看报,帮我们把把关就行了,别让病又复发了”。
老伴儿心疼他:“老李,你要再这样就是作死了,你不为自己,也得为我们娘几个想想啊”。
李金生这才有些收敛。
半休状态的他有足够的时间回首往事。他隐隐约约觉得身体越来越差,觉得马克思在向他招手,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要抓紧时间把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和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给下一代看。老李时常对晚辈说:“红军长征,千古奇闻,可以说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征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从一个农民的苦孩子为反对封建势力统治参加红军,成长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新中国真得来之不易。没有党,没有红军,我现在还在农村刨地呢,也可能早就饿死了”。
写作对于他来说是一件被虐的事,战争年代,虽然老李不断的各个阶段各个学校学习培训过,但他认为自己的水平达不到文学这个层次。那些年他可没少看书,灯下恶补写作知识。他让女儿去新华书店给他买来斯诺的《红星照亮中国》和萧克将军的《浴血罗霄》反复的看,书皮儿都翻烂了。
因为有病在身,他后来出门儿需要有人搀扶着他。女儿李妮常陪他串东家走西家,推开门儿就聊,聊打仗,聊解放,聊完这段儿了就苦口婆心的动员人家写,赶紧写。“你写不了,我找会写的人或找政协的同志帮你写”。他动员在天津居住的老红军战友和他认识的所有老同志,哪怕不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们都去写回忆录,用笔来诉说这段共和国历史。他撰写的回忆录和他动员老干部写作的事,当年报刊都有报道。他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刊发的那篇《飞夺金沙江畔绞河渡渡口》一文被天津文史馆珍藏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沾公家和私人的便宜,助人为乐”,一直是这位有着朴素无产阶级感情的红军老战士心中的一把戒尺,并常常用它衡量鞭策自己,教育家人。
李金生在家乡于都的一个侄子说:“伯伯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一生。他教我们做人常用的一句话是“政治思想上要向高处看,经济利益上要向低处看,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后那年,他笫一次回家探亲,生产队装了一盘儿生花生出来招待他,他把生产队的保管员痛骂了一顿,至今全村的长辈都还记忆犹新”。
他的大女儿也给我讲了两件事:“父亲就是个老倔头,在穿戴方面十分苛刻,他每天基本就是那两件穿了多年的军装。女孩子谁不爱美?我又是老大,我下面一个妹妹两个弟弟。有一次过节,妈妈想给我们每人做身衣服,他强烈反对,最后没有做成。他总是说“衣服只要洗干净,穿着不露出肉来就行了,费那个钱干什么”,就这样,我们的童年时代基本是我妹穿我的衣服,小弟穿大弟的。还有一次,父亲红军时期的老战友来家中看望他,给我们带了一袋奶糖,父亲非让人拿回去,不许孩子收别人东西。一袋糖值不了几个钱,老战友说“这是给孩子们的又不是给你”,他坚决不要,弄的人家很尴尬”。
年,李金生病情再次复发,专家建议他去广州治疗。当时广州这种病例比较多,治疗有些经验。医院联系好后李金生南下广州,他的老战友,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给安排的军区招待所,档次很高。里间卧室卫生间席梦思床沙发,外间会客室典雅豪华。老李住进后浑身的不自在,他辗转反复不能入睡,说“我现在不能为党工作了,不要给组织再添麻烦”。非要求调整规格,不让国家为他浪费那么钱。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这个老倔头”。
“老倔头”有时也慷慨大方。解放后的于都依然贫困,老李就和老伴儿商量,每月给老家寄20元钱帮助他们,后来又增加了20元。李金生的二女儿在大连交亲戚看养着,他就每月50元的寄过去算作孩子的抚养费,这些钱在当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老李家的楼下住着一户工人,家里还有个老奶奶养着三个姑娘,因为生活困难,家里时常捉襟见肘。这家人特别尊重李金生,有时老李一下车回来两口子就迎上去打招呼。李金生了解了他们家里的生活情况后常常嘘寒问暖,让自己的孩子送去粮票,缓解邻居的生活窘境。
“老倔头”家教很严,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他常常叮嘱孩子们要“规规矩矩做人,不要有优越感”。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的寒假、暑假李金生都要把他带到干校去,让他到地里去学干农活,培养他朴实的思想,锻炼他的意志。16岁时又把他送到部队去锻炼,每星期还一封家信,对儿子的一通嘱咐叮咛。女儿上小学时特规矩,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就是有点娇生惯养气,所以学校先没有发展她加入“红小兵”,老师对她也常冷冰冰的绷着脸。后来她才知道是父亲搞的鬼,李金生嘱咐老师严格要求,不给面子。
老红军的晚年成了个爱叨叨的老头,他不讲大理论,总是用小道理教育人,走到哪儿都讲长征故事,讲穷苦人翻身解放,讲党的恩情比海深。认识的人哪怕不认识的,只要你坐下了听他就讲,滔滔不绝的讲,没完没了的讲,有时讲的口干舌燥。
好奇是年轻人的天性。特别是对高干家庭总认为很神秘。有一次,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女儿李妮病了,几个年轻人相约到她家中看望,其实也是想看看究竟和自己家有什么不同。没成想,在家病休的李金生把她们叫到跟前围坐一圈儿开始训话:“年轻人应该怎么去工作?路应该怎么走?生活上应该怎样艰苦朴素?工作上应该怎么去进步”?一讲就是俩钟头。年轻人们出来后和李妮说“好么,敢情我们来你家是受教育的啊”。
在李金生的心中永远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年初,女儿李妮所在的天津电子仪器厂和北京15所共同研制新型电子计算机,女儿被派往北京。得到消息后她有些犹豫,一是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二是不愿意失去这次参加新品研制生产的机会,医院病床前征求父亲意见。老李听后果断地对李妮说“工作重要,去吧”。女儿走后的一个月里,李金生嘴里时常念叨着她的名字。当女儿完成任务回来时,老李只能躺在病榻上,已经不能下地了。
李金生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作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身边的人没有见过他有一丝对生命绝望的情绪和眼神,疼痛厉害时咬牙忍着,不让大家察觉,更没有悲观的考虑给家人和孩子们立什么遗嘱。
父亲李金生是儿女脚下的阶梯,孩子们踏着他的肩膀前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已经形成了一种理念,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说心里话,我父亲从来没有用“扛过枪,长过征,受过伤,立过功”来摆谱炫耀,高人一等。他讲的最多的是党的历史和整个红军长征的历史来淡化自己的英雄故事。那时,家里挂在墙上的相框里都是父亲在部队上的照片,有他穿军装单人照,有他和战友的合影照,我最喜欢在这些影像中里寻找父亲的身影”。
李金生的儿子李雩叨念着亲爱的父亲……。
(五)
二月烟涛天际来,
病怀忧思一登台。
坐浪渔舟终远去,
目断兰桡心更哀。
(明)熊卓
年明媚的早春二月末的28日,离“龙抬头”仅仅还有半个月时间。医院的一间高干病房里,那个喜欢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生活,曾担任过四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六届政协常委,天津市监委委员的长征老红军李金生跳动了66年的心脏停止了工作。心电图的屏幕上,一条可怕的直线无情地在仪器上滑向永恒。
他的追悼会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肃穆,庄严,隆重,悲怆。天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及有关区县局,医院,学校,厂矿,街道都送来了花圈和挽幛。红色于都代表,亲属也千里迢迢赶来送家乡人民引以为骄傲的老红军李金生一程。天津市副市长李中垣主祭。
悼词中这样写到:“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多次有名的战役,出生入死,临危不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保持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工作兢兢业业,作风光明磊落,生活艰苦朴素。在他晚年改任顾问后,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好党员好干部”。这段盖棺定论是党和人民对他一生的评价和肯定,也是李金生的最高荣誉。
一个人的离去,即使是时光殆尽了他的颜色,他的光泽,可是,他留给世人的那一份记忆总会在未亡人的心里活着、跳跃着。
“父亲如歌岁月里的红色人生,是我们儿女心中的一部厚重的书。每每读到他我总会不断地怀恋与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渐渐老去,一些记忆虽然模糊,但总觉得父亲的一些事情如同是昨日发生,40年了依然历历在目”。63岁的大女儿李妮深情的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的这句话虽然是写给张思德的,我认为同样也是写给优秀的共产党员,长征老红军李金生的。
他走了,离开了他眷恋的如歌岁月,离开他热爱的党和人民已经40个春夏秋冬了,但他的故事和不朽的长征精神却在怀念他的人们心底及江西于都家乡那片红土大地上久久传颂,生生不息……。
年3月20日于天津
作者简介:
鲁一夫作家诗人曲艺创作家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会员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副总编辑
天津《津门曲坛》杂志社副总编辑
中国《慈善》杂志社特约作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