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
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
于都的文化遗产
于都是人口大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客家习俗精彩纷繁,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那么,于都都有哪些文化遗产呢?
于都唢呐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的。早在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的唢呐曲牌众多,仅传统曲牌就有多个,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
都客家唢呐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开张剪彩、参军等,以及接送贵客都喜欢请唢呐手吹上一番。于都的唢呐手有个顺口溜:“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甑笊舞
甑笊舞,因手拿‘甑笊’(一种用竹子做成的,用于刷洗锅的工具,一种在于都比较普遍的客家物品),又唱又跳而得名,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迄今已有多年历史,这一民间舞蹈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古文
在歌曲风格里面,有说唱形式,也是现在很多人追逐的一种潮流歌唱形式。而我们于都客家古文,也是一种说唱形式的表演。
据了解,于都客家古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通常由一名盲艺人独自完成表演,表演者将勾筒(赣南地区的一种丝弦乐器)、二胡、竹板、梆子、渔鼓、小鼓、唢呐等多种乐器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在乐器的伴奏下,唱中带说,说中有唱,真实细腻地描述山川万物,展现故事情节,抒发喜怒哀乐,评述功过是非,并配合面部表情、声调唱腔,渲染气氛,使听众倍感逼真、亲切、产生共鸣。
4年12月3日,“于都客家古文”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于都的风景名胜
于都县既有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又有红色文化,同时也不乏自然景观,所以于都现在已经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让我们一起游历一番!
长征第一渡
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
罗田岩
罗田岩位于县城贡江南岸楂林村国道旁,距县城1公里。是历代名人摩崖石刻众多,丹山碧水为主的历代风景名胜地,开发于南北朝,创有“华岩禅院”,为《爱莲说》碑刻发表地。
屏山
屏山,坐落于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旧名龙山,海拔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山高如屏,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29℃。山顶处,明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朱绍纲曾在此安营扎寨、练兵习武。
我们小时候常喝的高山青草奶就是来源于于都县的屏山牧场,当时有句广告词叫:“高山青草奶,天上挤下来。”说的就是从屏山上养殖的奶牛身上挤的奶。
于都特产
于都物产丰富,特产不乏各种小吃,当然也有很多工艺品,不知道你都见过吗?
和丰珍珠粉
于都禾丰珍珠粉,用大米制成,是于都特有产品,主产禾丰等乡镇。首先将优质晚米浸泡12小时,磨成浆,磨得越细越好,用一块白布垫在草木灰上,把浆过滤,待水滤干,将粉块晾晒,进行筛制。持糠筛者不停地旋转,粉在筛内象滚雪球似地逐渐增大,待有绿豆般大小时,倒入另一米筛中过筛,留在米筛的颗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然后倒在白布上,用鹅毛轻轻拂开晾晒干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
于都肉皮
猪肉皮,是于都客家人宴席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色、香、味俱佳,蜂窝般厚厚的肉皮色泽金黄油亮,油香猪肉香扑鼻诱人,脆软不酥,鲜美可口,百吃不腻。
于都烧卷子
烧卷子源于畲族,是一种独特的食品。公元年,畲族蓝姓祖先彩和任唐朝谏议大夫时,带入宫中,从此列为贡品。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而精心制作出的烧卷子,具有健齿固肾之功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