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爆发红巾军农民起义。朱元璋顺势而起,于年,夺取政权,建元洪武。其后明朝年,宦官专权,瘟疫盛行,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等揭竿而起。至年,崇祯帝被迫景山自缢,宣告明代灭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从建立直至崩析,与瘟疫的爆发与流行都有密切的关系。瘟疫左右了王朝的更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对抗瘟疫的过程中,明朝人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一、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医疗制度

明代的医疗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

医院,王府设良医所,在地方府、州、县以及“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医院,“掌医疗之法。凡医术十三科”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官职。除此之外,太医院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在遇到疾疫时,要参与政府的救治活动。此外,各王府均设良医所,“正八品良医正一人,正八品副一人”。良医所,主要满足各王府的医疗需求,各医院医士内选用。

在地方上,参与瘟疫灾害救治的医疗机构多是惠民药局,明政府规定“各布政使司,各府,首领官,医学正科各一员;各州,医学典科各一员;各县,医学训科各一员”。惠民药局在平时主要是救治“贫病”的社会弱势群体,所给医药,有免费给予,有平价售给。明政府在全国,无论是内地,还是边关卫所,普遍设立了这样的机构。

二、为疫区遣医送药

瘟疫发生之时,大批的普通民众或被感染,挣扎在死亡线上,或面临被感染的威胁,此时受灾的民众最需要的就是医生和药品。在瘟疫流行之时,明朝政府一般都要派遣医官巡视灾区疫情,并由惠民药局散发药物。嘉靖二十一年(年),京城疾疫流行时,礼部侍医院及顺天府惠民药局依按方术预备药饵,于都门居民辐辏之处,招谕散给庶阽危贫困之人,得以有济。医院差官顺天府措置药物,设法给恵。

三、发展先进的瘟疫防治技术

明代在防治一些瘟疫的技术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这其中最突出的是防治天花的种痘技术。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危害极大,我国古代人民与之进行过长期的斗争,最终找到了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即种痘技术。接种方法包括浆苗法(以棉团蘸患者的疮浆,再塞入健康人的鼻腔内,使之感染)、旱苗法(将痊愈期患者的痘痂研细后,以管吹入健康人的鼻腔内,使之感染)、水苗法(将痊愈期患者的痘痂研细后,加水调和,再以棉团蘸附,塞入健康人的鼻腔内,使之感染)。这几种方法中以旱苗法和水苗法的效果最好。

四、隔离传染源

从古至今,遏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传染源。不仅是在明朝,宋朝时苏轼就医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进行管理治疗,每天早晚,僧人们按时准备病人的药物和饮食,“无令失时”。除此之外,人们会在患病的人家门口悬挂黑色的布条以此警示其他人不要靠近。而对于急性和大规模传染病,常常会采取强制性封户或者封城,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五、掩埋尸骨

掩埋尸骨也是救治瘟疫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因为瘟疫的致命性往往引发大批人死亡,严重的瘟疫往往造成村落荒芜,尸横遍野,来不及掩埋的尸体腐烂,蚊蝇滋生使环境卫生恶化,则又促使灾难进一步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明朝政府在瘟疫发生之时经常积极掩埋疫死尸骨,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六、祈祷神祗,安定人心

在瘟疫发生时,明朝政府除了采取以上积极的办法救治外,还经常采用祈神的办法来驱疫。明代的人们对疫病的发生虽已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的发生,认为天意不可违的思想仍然存在,所以上至朝廷下至各级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种消极的救灾措施,对于缓减疫情无实际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有助于减轻民众对瘟疫的恐惧心理,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总之,明代时期瘟疫代是我国瘟疫危害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由于瘟疫造成的严重危害比较大,当时人们在于瘟疫的多次斗争中摸索出一些防治措施,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其中的一些先进技术由于预防某些瘟疫非常行之有效,不单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预防现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2]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徐溥.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4]徐学聚.国朝典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