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育我们这块土地的禀性,因为先辈的牺牲,因为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团友的奉献,让我有了近距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厚爱的机会。”6月17日下午,红军后代、于都县政协副主席、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我们时,我向总书记汇报了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的运行情况,提出在建党周年时演出场以上的目标。令我深感意外的是,总书记对我们合唱团非常关心,进一步细问合唱团的经费如何得到保障。我说,我们合唱团成员全部志愿,不领报酬,必要的工作经费县里有保障,我们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总书记听后非常高兴。”其实,作为红军后代,袁尚贵对当红军的外公了解不多。儿时的他曾经多次询问母亲,但母亲没文化,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说“等到长大了就知道了”,一直没有具体向他讲述外公的情况。读初中时,一次恰逢下雨的偶然机会,他到外公弟弟的后代家躲雨,从他们口中听到,外公在苏区时期和其弟弟一起参加了红军。后来,外公曾经回过一次家,当时是骑着马回来的,但是那天他没有在家吃饭,更没有在家里住,就匆匆走了。因时间紧,外婆急忙将鸡窝里的蛋全部煮了,叫他带上,并给一起在外打仗的弟弟吃。没想到,这次匆忙的见面,竟成了永别!外公留给袁尚贵的事迹,只有这些。红色家事虽然不多,但当袁尚贵知道这段历史,特别是长大后,理解了这段历史的重大影响后,他对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袁尚贵在宁都师范学习时,参加了该校的合唱团,当时一年就主唱一个曲子,年主要合唱《黄河大合唱》,年合唱《长征组歌》。在合唱《长征组歌》时,在一个小时内十首歌曲一气呵成,形象展现了长征的艰难,歌曲的旋律和内容让他着迷,让他感受到合唱的巨大魅力。当时他就产生一个愿望:能否把《长征组歌》搬到家乡来?年11月,在袁尚贵的坚持和努力下,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正式成立,他担任首任团长。为了实现该团第一个目标——在建党90周年完整演唱《长征组歌》,在半年时间内,团友们在连排时常常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汗流浃背,腿脚发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需要加班加点练习,排练到深夜是常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年,于都县建党纪念活动的大合唱顺利进行,圆了袁尚贵30年的梦想——在家乡组团完整演唱《长征组歌》。在袁尚贵的带领下,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这支由来自该县70多个单位、余名歌唱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团队影响迅速扩大。在短短几年内,他们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在大中小学校园、广场、军营、企业处处飞歌。年,该团的“《长征组歌》传播巡演”项目入选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次年,他们沿长征线路在广西、贵州及陕甘宁巡演。当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该团的歌声还响彻北上广深。现在,该团已演出《长征组歌》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湘江战役纪念馆附近,有一座以长征出发地于都红军后代名义立的纪念碑。桂林与于都的结合,源于袁尚贵等人的热情沟通。年5月中旬,时任于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袁尚贵得知桂林日报社记者为重走长征路来于都采访时,他们早早来到该县长征宾馆热情恭候,将于都与长征的深厚历史、发生在于都的大量动人长征故事向记者深情讲述,让在场的记者深受感动,本打算回单位的记者改变计划,来到长征纪念馆实地了解,将在于都采访一天的打算,改为详细了解于都的长征历史,不限时间,在该报连续刊发《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创办第一家钨业公司》《背发报机到陕北》等报道。夜渡于都河,血染湘江水。因大量从于都集结出发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湘江战役上,他们热情的沟通诞生了共同的话题:桂林于都在湘江战役处同祭红军英烈。双方在短短时间内,祭奠筹备充分,他们在界首举行了祭奠湘江战役红军英烈,吹唢呐、读祭文、红军后代代表讲红色故事、放河灯、立纪念碑,特别是用于都各乡镇带来的泥土和于都县城东门渡口盛来的于都水种下三棵纪念树等,成就了一场被当地誉为“最深情的祭奠活动”。年,在纪念湘江战役80周年时,兴安县邀请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参加,因在仪式上只能演唱3首曲子,为表达对烈士的敬意,该团在走台时不管台下观众多少,哪怕寒风将话筒吹得呼呼响,他们依然完整呈现《长征组歌》;年,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桂林市邀请该团前往演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悉数到场,聆听了该团深情合唱的《长征组歌》。(记者钟瑜)总书记深情牵挂引出的红色家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8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