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水岩乡龙门移民新村。钟芳亿摄
巍巍罗霄山,滔滔赣江水。80多年前,它见证苏区群众打着松明火、提着灯笼,频频挥手送别亲人;红军含泪惜别赣南,迈向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雄姿。
如今
它又见证了一场老区人民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之战
——4月26日
随着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脱贫退出
赣南革命老区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
走过万水千山
不忘来时路
赣南,这个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
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始终牵动着党中央的目光
赣南人民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指导和推动赣州脱贫攻坚。特别是年5月20日,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怀着对人民最浓的情,他来到于都视察调研时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近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赣州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堡垒”,一步步把总书记为赣南擘画的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今日赣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铭记总书记的叮咛嘱托,赣南感恩奋进、书写时代答卷,昂首迈步新长征。一幢幢客家民居点缀在绿树翠竹间,一串串欢声笑语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老区不老,生机勃发。青山如黛,笑靥如花。
闻令即动——以争分夺秒的紧迫感
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蔬果摆上桌,围坐长条凳。连日来,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前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游客一拨又一拨。
已过去整整一年了,但每次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一起、亲切话脱贫的场景,当时在现场的烈士后代孙观发仍旧激情澎湃。他清楚记得,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作为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长期以来,受战争创伤和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赣南贫困人口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方面面给予赣南倾斜;年5月,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7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踏上赣南大地视察调研。
万赣南人民把这份感恩之情、拥戴之情,转化为加快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赣州要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
赣州以争分夺秒的紧迫感,全力以赴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全面启动剩余贫困人口“清零”行动,对剩余的1.3万户2.82万贫困人口实行“市厅级领导挂牌督战”“县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挂户包干”制度,责任到户到人,不脱贫不脱钩。全市形成人财物“三集中”“一边倒”的攻坚态势。
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贫困户遭遇就业难、农产品销售难,存在返贫风险。对此,赣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新增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个;全市各地聚焦贫困户农产品滞销难题,全方位开展消费扶贫,赣州经开区立足本地电商平台举办线下扶贫展销会,仅一天就带动50余万元贫困户农产品脱销。
尽锐出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打通高质量脱贫“最后一公里”
近来,村民刘显明的风湿病好了很多。从“水上漂”到上岸安居务工,他感慨自己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
放眼望去,阳明湖面碧波粼粼,蜿蜒的公路将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楼房串联起来……一幅美丽的库区水乡画卷在崇义县杰坝乡长潭村徐徐展开。
刘显明告诉记者,这里过去不是这样。上世纪50年代,因为国家在这里建设水电站,村里的大部分房屋和良田被淹,村民们纷纷在库区水面搭起木棚栖身,以船为家,过着捕鱼度日的“水上漂”生活,孩子上学要靠渔船摆渡接送。小木棚春天潮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不少村民因此落下了风湿病。
得益于脱贫攻坚,如今村民们实现了上岸安居乐业。年至年,亿元真金白银精准投向就业、就医、就学、安居、社保等扶贫项目。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等反复“回头看”“过筛子”,集中力量攻坚、见底清零整改,打通高质量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我们赣州,再出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