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

◎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支兵见习记者刘火兵

萧华红军小学讲解员为记者讲解

《长征组歌》表演

现场篇:红歌的力量

用歌声传播红色正能量

“哎呀嘞……”兴国,是闻名遐迩的客家“摇篮”,也是久负盛名的红歌之乡,几乎人人都会唱红歌。15日,本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组来到兴国,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萧华红军小学,近距离感受红歌的力量。

“一首红歌三个师”,校长周九发边走边说,兴国红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动员人民参军参战,甚至瓦解敌军斗志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在三楼,小红星合唱团为记者们表演了《长征组歌》。校长周九发告诉记者,童声版《长征组歌》是全国首创,也是目前学校合唱团的主打表演项目。说起《长征组歌》和创作者萧华上将,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萧华,年出生在兴国县潋江镇一个泥瓦匠家庭,童年就读于赤墈小学(萧华红军小学前身之—)。由于萧华擅长诗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年10月,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的30周年纪念,一些部队刊物邀请萧华写回顾长征的文章。

萧华经过再三思考,确定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作品的内容。萧华选取了12个典型事件,构思了组诗的整体布局,即:《告别》、《突破封锁线》、《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

初稿写出后,萧华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过10次修改,当年11月中旬,《长征组歌》成稿,它一出现,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周恩来总理曾评价萧华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用音乐传承红色基因,用歌声传播红色正能量。”校长周九发说,年,学校组建了小红星合唱团,目前已培养了数千名小红星歌手,现有成员余名,获得国家大大小小的荣誉无数。

故事篇:榜样的力量

长征路上“女挑夫”

6月14日下午,本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组从于都来到赣县,采访资料上有位关于“女挑夫”刘彩香的感人事迹。带着好奇与敬仰,我们去往她的故乡,采访到了她的侄子刘让庆。

刘彩香(-),女,又名彩霞,田村镇红卫村人,是中央红军全程走完长征的32个女红军之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刘彩香任红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政治战士,随担架队行军,照顾伤病员。刘彩香,这个出生在江西赣县的女子,个子虽矮,但她的力气过人。一路行军,有时她身上会背着几个病号的行李。抬担架的民夫饿了,她取出自己的干粮递给他们。民夫们累了,她总是主动顶上去,抬起担架就走。

负责担架的女红军,大都是挑选出来能挑能提、身体比较强壮的。刘彩香的力气大,这在女红军中是出了名的。长征路上,她经常抬担架,为伤病员挑东西,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革命的“女挑夫”。

采访现场,刘彩香侄子刘让庆谈起他姑姑的为人以及对其的教导,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潸然泪下,他说:“姑姑性格坚韧、淡泊名利,在世的时候一再要求我们要做个好人,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互动篇:精神的力量

八旬红军烈士后人托本报赠红军遗物

孙文质老人展示登记簿

6月16日,本报记者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来电的是一位老人,语气着急且坚定,表示一定要见到记者。

大约30分钟后,本报记者见到这位头发雪白的老人。原来,老人名叫孙文质,今年80岁,革命烈士孙孚逍(红军战士,年参军,牺牲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继子。

孙文质老人说:“我是江南都市报的忠实粉丝。我这里有几样红军遗物,太重要了,想捐赠给于都博物馆,希望报社帮忙找到联系人。”

随后,老人拿出带来的红军烈士遗物,原来是一本珍贵的原本登记簿,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登记的一共位红军战士的相关参军情况。老人说,他家里还有几样烈士遗物,希望一起捐赠给国家。

本报记者拨通了于都博物馆一管姓负责人的联系电话,转告了老人欲捐赠红军遗物的愿望。该负责人很是感动,表示会尽快安排工作人员到老人居住地,接受老人捐赠。

直到此时,孙文质老人才开心地笑了起来,说:“终于有着落了!谢谢你们,记者同志。”随后,老人表示要赶快回去,因为其同样年事医院,需要他的陪伴和照顾。

记者·手记

长征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6月15日,本报两路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圆满结束,短短5天行程中,从于都到赣县,从瑞金到兴国,有汗水、有疲惫、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感动、是激励、是思考。

岁月峥嵘,历史常新。

昔日,张荣显老人毅然将八个儿子送去当红军,告诉我们哪怕牺牲再大,也要捍卫革命成功;马德明烈士用生命的一跳,告诉我们共产党员精神不可亵渎;黄检娣守着一盏马灯等了丈夫一辈子,告诉我们军民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是多么坚定。一幕又一幕的烈士光辉形象,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事迹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灵魂深处生根发芽。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红井的故事常讲常新”,红井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全面展示伟大精神内涵。“弘扬榜样力量、传承红色精神”,萧华红军小学首创江西省“红星闪闪”德育基地,且收获丰硕成果。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纪念长征胜利、讲述长征故事、重温长征精神,不只是简单地重温历史、回顾历史,而是要将伟大的长征精神继承好、弘扬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活动虽然结束,但长征永远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