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脱贫画卷携手圆梦小康
——我县脱贫攻坚工作五年综述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于都城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漫步于都乡野,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不仅扮靓了于都乡村,也扮靓了于都农村群众的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十大重点扶贫项目,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图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年底,我县有贫困人口人;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人。五年来,我县脱贫20.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9%降至7.2%,下降了26.7个百分点。我县逐步脱贫的群众正逐步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新生活。这幸福画卷的背后,是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用扶贫画笔书写出的满意答卷。
▲美丽的于都城乡,处处洋溢着欢快的笑语。
01
“造血”扶贫
增强脱贫动力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攻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脱贫,也就无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我县想尽办法发展脱贫产业,坚持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效果。
▲罗坳镇大桥移民新村。
▲上欧思源移民社区(省级“进城进园”移民搬迁安置精品示范区)
“安居扶贫+就业扶贫”是我县的脱贫攻坚重头戏。我县属丘陵地貌,大部分贫困群众往往居住在山旮旯里,既无脱贫产业,又无产业基础,要实现就地脱贫致富,难!针对这类贫困群众,我县年结合土坯房改造政策,在全省率先探索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模式,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搬离无法就地脱贫的穷窝,到能就业、创业的地方居住。如今,已有2万多贫困群众搬出了穷困的大山。今年,我县又启动了上欧二期梦想家园移民安置点和19个中心镇中心村移民安置点建设,计划移民搬迁人。
▲创新新扶贫工作机制,实施就业扶贫,通过职业技能、蓝领工程等方式,千方百计帮扶贫困户入园就业,努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油茶种植是我县的老产业,它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为此,我县专门探索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生态保护扶贫”模式,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服务,采取“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和收益”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油茶种植,解决了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目前,我县有户贫困户已从油茶产业中受益。近两年来,我县新开发“五统一分”油茶种植1.5万亩,按照每户贫困户5亩的标准,为户贫困户谋划了远期致富道路。
▲“五统一分”推进产业扶贫。
结合“金融扶贫”,我县还探索出“一户一站”“一村一站”光伏扶贫生态能源产业。我县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光伏贷”服务项目,贫困户不用自己掏一分钱,就能在屋顶上装上太阳能发电板,太阳一出来就开始有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一户一站”模式贫困户户,每户装机容量5千瓦,总装机容量16.2兆瓦。年,全县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4.11亿元,年已发放2.61亿元。
▲光伏产业助力群众脱贫。
我县还长短结合,带动群众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宽田乡嶂下村就是在挂点帮扶单位县能源办的帮助下,发展了麻鸡养殖产业,贫困户最少的养了50只,最多的养了只。贫困户叶称石介绍,他养了50只麻鸡,销售土鸡蛋一年的收入就有1万多元。目前,该村全部贫困户已加入养鸡合作社,通过凝聚力量、抱团取火,决胜脱贫。
▲山区扶贫产业演绎“土蛋”变“金蛋”。
我县还实施种养补助政策,对畜禽养殖、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产业明确了扶持政策、奖补措施,让贫困户短期能增收。仅年,我县就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蔬菜基地亩,全县贫困户种植蔬菜亩;引导贫困户出栏生猪头、肉牛头、肉羊头、肉鸡20万羽;种植经济作物亩;建设村级益农社10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共家,其中在贫困村发展了33户。年,全县有户贫困户享受种养补助共计万元,户均增收元。
此外,我县还从年9月开始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以贫困村为单位,将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环境整治项目、基层党建、乡村治理项目等各类产业发展项目捆绑打包,整村推进、同步实施,探索了一条整村推进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02
“输血”扶贫
兜住脱贫底线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大部分贫困户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脱贫,但也有一小部分贫困群众丧失劳动能力,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脱贫。针对这些贫困户,我县大力实施保障扶贫强化“输血”,通过加大支出和投入,兜住脱贫底线,增加贫困户的获得感。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影响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原因,也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因为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的生活被病魔活生生“套牢”了。
▲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办理完成报账手续。
7月27日,黄麟乡低保贫困户易玉尧因患痛风性关节炎,医院住院治疗20天,住院总费用元,经贫困人口“一卡通”报账结算下来,个人仅仅支付了13元,报销比例达到99.7%,老人惊喜之余心里的获得感十足。易玉尧的获得感,得益于我县“基本医疗补偿、大病保险补偿、商业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健康暖心工程”健康扶贫“五道保障线”。截止今年6月,我县为贫困户进行基本医疗补偿.02万元,大病保险补偿.58万元,商业补充保险补偿.47万元,民政救助赔付19.5万元,患者实际补偿比达到96%。
▲工作人员向百姓宣传健康扶贫“五道保障线”政策。
同时,我县还针对五保户等无脱贫能力的困难群众,实行政府兜底,采取“交钥匙”工程,在全市率先建设农村保障房套,特困群众直接拎包就可入住新居。据了解,今年新增的套保障房已全部完工。
此外,我县还开展了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救急难制度。目前,我县纳入农村低保人,全县五保贫困人口人;近五年临时救助2.2万人次。
03
精神扶贫
扶起脱贫志气
“脱贫最终要靠我们自己,不能一味依赖政府。”听完县“流动党校”教师李金生的课后,银坑镇平安村贫困户张小军感慨道。
在脱贫攻坚中,“等靠要”的思想是脱贫的最大“顽疾”,也是普遍的现象。不少群众会因为自己没评上“贫困户”而感觉脸上很没面子,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没本事。对此,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并举,不断加大精神扶贫力度,选派了一批政治素质高、有敬业精神、业务能力较强的党校教师,组成了“流动党校”开展送教下乡宣讲活动,着力推动贫困群众转变思维方式,破除“等靠要”和“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落后思想观念。
祁禄山镇上岗岭村68岁老人张其均(左)悉心照顾智障哥哥45年,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一家的生活。
为了浓厚脱贫攻坚氛围、传导脱贫工作压力,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我县动员全县干部力量,与贫困户结对子、结亲戚,并从县直单位、乡镇选派了一批精干力量,为全县所有行政村都配齐配强了“村第一书记”,构建了全覆盖、立体式帮扶体系,帮助贫困户在思想上,在智力上进行脱贫。
利村乡三坊头村塅坑组村民李有财就是一户由精神脱贫到物质脱贫的先进脱贫户。今年39岁的李有财,全家5人共同生活,母亲年老体弱多病,两个儿子在校读书,他和妻子既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还要负担家庭的生产生活,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一度感到脱贫无望。该村第一书记邱树春在走访中了解到,李有财的朋友有种蔬菜技术并愿意教他,邱树春立即鼓励他向朋友学习种植技术,创业发展蔬菜产业。并帮助他办理了3年免息贷款5万元,在家种起了蔬菜。
“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扶贫扶志,受到百姓的欢迎。
通过自己的努力,李有财摘除了贫困户的帽子,家庭经济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年盖起了两层新房,添置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年家庭纯收入达10万多元。如今,他已是该村“一村一品”蔬菜产业带头人,育财蔬菜合作社的理事社长,该合作社现在已流转到近50亩土地。
我县还创新工作方式,今年以来,在全县开展了两次农业农村暨精准扶贫工作流动现场会,对各乡镇的扶贫工作进行综合打分,对连续两次排位靠末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开展了精准扶贫自查、交叉检查,让各乡镇相互“挑毛病”。县委书记蓝捷在开展精准扶贫自查工作中时就曾指出,“要压实责任担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谨防‘作秀’式、‘到此一游’式等形式主义。”此举让贫困户看到了我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勇气。
过去五年,我县脱贫攻坚取得累累硕果,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让贫困群众早圆脱贫梦,共筑致富梦,于都百万人民上下齐力、和衷共济,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王潍
来源/于都发布
编辑/视界菌
荐稿邮箱:ydxsj1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