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于都县 >> 于都县简介 >> 作文素材积累

年人民日报暖闻热评最精致人物素材:十个作文主题,十个热点人物

每个人都是环保行动者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周珊珊

“环保战士”杨欣

一头花白长发、一脸络腮胡子,不是杨欣的时尚造型,而是现实的需要,能在高原地区抵挡漫天风沙和灼热紫外线。杨欣曾跟随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全程漂流长江,被视为探险家;之后,他   ——

兵心无悔一身正气长城是华夏民族的千年守护,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象征。所以,它的前世今生乃至将来,都将一直见证和守护华夏的繁荣和平安。   ——

白衣笔记慈悲善良

以善良的光照亮更多心灵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李思辉汶川“夹缝男孩”郑海洋“小雨,你看到了吗?你的老朋友在新北川等你。”最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小伙子郑海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湖北女孩小雨。十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正在北川中学读高一的郑海洋被埋在水泥板夹缝中长达22个小时。后来,这个被称为“小雨”的志愿者吴丝雨来到受灾地区,帮助郑海洋进行复健,这一过程也让他重拾了生活信心。如今,郑海洋有了自己的事业,希望找到失去联系的小雨,当面说一声“谢谢”,并想请她回新北川看看。“她是我灰暗世界里的一束光。”郑海洋如此评价吴丝雨。这句话饱含了一位灾后重生青年的深切情感。人们看到了他被救出时摆出的“成功”手势,却很少知道被截肢后的灰心与叛逆,更不了解有个叫小雨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让他对生活有了新向往。十年过去了,用心寻找当年的志愿者小雨,是一种善良真诚、知恩感恩,也是为了让那束光折射得更远。   “志愿者小雨,你在哪里?”“汶川地震中的‘夹缝男孩’在找你”……成百上千的人都被这段故事深深打动,热情地转发信息,以盼尽早找到她。为什么人们如此热心   其实,包括郑海洋在内的千千万万汶川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创造新生活,又何尝不是给社会带来向上力量的“一束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直面苦难的坚强、奋发不息的力量。同样,一朝帮助、十年不忘,是人与人之间弥足宝贵的情感互动;被他人感动又循着这种感动去创造新生活,去帮助更多的人,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每一个爱的期许、每一次爱的寻找,都是美好的希望。把善良的火炉越烧越旺,让爱的光芒越照越广,向善向美向上也就形成了我们心灵、我们时代最美的主旋律。 这是一个温暖而美妙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愿好人终有好报,愿男孩能如愿,期待美妙故事的后续发展。——

静心   你的生命中,有很多陪伴你很久的人,有很多支持帮助鼓励你很久的人,不要因为他们时常在你身边而忘了他们的恩情。——

韩洋传统文化

为传统留扇时间的门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虞金星民间音乐传承人申嘉彤山西姑娘申嘉彤从小学音乐,爱好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上大学专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后,她更四处寻访山西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拜师讨教,想为流传几百年的山西民间音乐留存更多资料,让传统民间音乐绽放时代光华。“非遗”项目兴县香坊戏传承人白爱明被申嘉彤的努力感动,决定将香坊戏的剧本、曲谱等珍贵资料传给她。申嘉彤也由此成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申嘉彤还希望以香坊戏为题,写一篇探究山西民间音乐发展和传承的论文。什么是时髦?如何追求时髦?追求什么样的时髦?申嘉彤说,“我要做个不一样的‘90后’”。因为从小就热爱音乐,始终秉持传承民间音乐的情怀,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成了她的“时髦”,让人由衷感佩与赞叹。文化传承要“说”,更要“做”。无论是“传”还是“承”,都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非遗”保护,相较于理念上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实践更重要。像申嘉彤那样,在别人忙着过节时,她能带着笔和本,想方设法地采访民间艺人,这种言行合一的精神就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姿态。只有在理念的基础上,往实践的方向更进一步,时间才会给我们留一扇门。传承,正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得为那些即将消散的艺术争取时间。为何在文化保护中,我们会用到“抢救”一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看起来或许有些过时的文化艺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不会再次被激活,产生影响民族、影响人类的新价值。只有尽力保存,向未来争取时间,才有新的可能。即使不能活态留存,能多留存相关的文字与音像资料,也就多一分可能。毕竟,我们对于“失传”的喟叹已经太多了。要“承”得起来,就得为那些尚在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注入时间元素。科班出身的申嘉彤说,她在学校做了尝试,把民间音乐的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引入流行音乐,同学们的反响很不错。这种尝试庶几近之。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脉络。在时间上,与未来最接近的总归是当代。“承”的过程,不必也不能回避当代、回避新、回避变。我们期待,在文化传承与时间的较量中,有更多像申嘉彤这样的青年加入。惟其如此,时间才能为我们开拓更宽阔的路。好样的,年轻人要向你学习,传承一些值得传承的东西。   ——

平杰守是守不住的,要发扬光大就得有人学,有人乐教善授。   ——

武工队温暖大爱

无声世界,有爱高歌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方名荣

聋哑教师夫妻程洋和陶艳萍

在江西省于都县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对聋哑教师夫妻程洋、陶艳萍,他们用无声的温暖传递着对聋哑学生们特别的爱。多年来,从批改作业到日常交流,从律动舞蹈到插花学习……在无声的世界里,程洋和陶艳萍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培养的许多孩子在篮球、绘画、舞蹈等许多领域屡获佳绩。许多学生表示,程洋和陶艳萍比父母更能帮助自己、理解自己。

人的一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是由自己选择的方向和价值决定的。程洋、陶艳萍夫妇就用自己特殊的经历,书写了“没有翅膀也要飞翔、没有声音也要歌唱”的人生答卷。他们的故事让千万网友感动,这是整个社会对真与善的敬意。人生虽有意外,但这不仅不会把人打倒,反而能激活生命的潜力。身为聋哑人,程洋和陶艳萍的世界万籁俱寂,但他们没有害怕,更没有怨天尤人、悲伤失望,而是坦然面对、笑对生活、乐观坚强。正是凭着坚强的意志,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学习,才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这种乐观、坚强和坦然的人生态度,本就值得我们学习。把生活的苦变成人生的甜,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每一个人,只要努力生活、热爱生活,终能撑开一方晴空。

战胜自己并影响他人,这份力量何其强大,又何其勇毅。谁的人生能尽如人意呢?生活总是告诉我们,我们脚下并非坦途,总有沟沟坎坎需要跨越,过得去就是成长、能见未来,过不去就是坎坷、停滞不前。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是说起来激动人心的“鸡汤”,而且是做起来鼓舞人心的“榜样”。程洋和陶艳萍跨过了人生的障碍,也让一些同样不幸的孩子从阴影走进阳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在与自己的对抗中赢得了胜利,又在陪伴更多孩子的较量中赢得了尊重。如果没有一股势不可挡的生命力量,如果没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毅力,怎能书写出自己的生命乐章?(来自鲜素材)生命是宝贵的,也是不息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美与丑、财富的多与寡、学历的高与低,而在于如何克服困难、激扬希望、厚植未来。当你不轻言放弃时,一切都可以从零再开始;当你奋力搏击时,随时都可能上演人生奇迹。毕竟,生活总是会给向善向上者以阳光,生命的精彩也总是属于能扼住命运咽喉的奋斗者。匠心专注

用心一者技必良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周珊珊专注艺要精,贵在专。从古至今,大国工匠无不始于静心、成于专注。滴水可以穿石,就在于它瞄准一个方向,驰而不息;铁杵能够磨成针,“功夫深”的背后更是一种恒心在支撑。专注的精神,是笃志钻研,是凝神深耕,是沉潜用心,这是处事之法,更是为人之道。古语有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一“痴”字,便是专注的别名。大凡有成就者,都绝非三心二意之人,而是能专注于一个目标。运维检修工赵学军,24年专注高压带电作业技术,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行业技术领军人物;车工王阳,守住三尺车床,一干33年,加工过的飞船零件%合格;罗阳及其团队,为了让歼—15早日腾飞,潜心研究、心无旁骛,助推航空事业的发展……行业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并沿着这一方向持续努力,就能成为领先者、排头兵。运维检修工赵学军制作铁锅的匠人说,“三万六千锤,少一锤不行。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的确,专注需要一颗诚心,不能有半点投机取巧,容不得一丝偷工减料。片面地追求速度,只是看重短期收益和小利小惠,就容易晃了眼、慌了神、走了样。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旦失去了专一和聚焦的耐心、韧劲,不仅让人“坐不住”,而且会不可避免地生出浮躁、逐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正是因为潜心于一业,才能从中获得自我肯定、获得内心充实,因而可以不计功名利禄、远离外界纷扰。作为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宁允展认为“工匠就是凭手艺吃饭”,宁可辞去研磨班班长职务也要回到一线,他能掌握好车轮“脚踝”中0.05毫米的研磨空间,保证了京沪高铁试跑速度世界第一。有人说他是“不愿当官的大国工匠”,他却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正是因为完美,他的产品可说已臻于“作品”。专注,从来没有天赋和运气的成分,靠的是细心积累、信念支撑。焊接微小的焊缝时,怎么确保眨眼瞬间没有闪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说,“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这“十分钟”换来的航天制造“零失误”的标准,源自他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从姿势到呼吸、从动作到心态,都超然众人。实践也证明,要成为大国工匠,就要长期、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打磨,做人所不能及,进而掌握核心技能。通往“大国工匠”之路,是由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组成的,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在当下,注意力开始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下的功夫足够大、谁花的心思足够多,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以专注力托举起的精益求精,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中国,还是有很多这样不为名利而为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努力的人。——

夏虫悄悄埋头苦干,手艺也能精忠报国。——

老土豆炒泥鳅自立自强

挣脱困顿,生命破茧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孙振

做电商带乡亲致富的李娟

安徽砀山县的李娟,10年前患上脊髓空洞症,体重仅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手不能动,就用嘴咬住触控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微商小店。过去一年,李娟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成了带动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的“电商CEO”。李娟的故事感动无数人,她也成为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李娟在花一般的年纪却因重病不得不常年卧床,但她没有选择望着屋顶自怨自艾,而是用实际行动释放着生命的力量,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越是逆境,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于这一点,李娟深有体会。和客户沟通,平常人几秒钟回复一句话,她需要几分钟甚至更久,“感觉咬着触控笔的牙齿和嘴巴都要木了,满头虚汗”。她也曾经绝望,但是心中那一团不愿熄灭的火焰让她坚持了下来,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即便身处斗室也能实现自我的方法。李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感”,更多人也能在这样的不屈、不懈、不畏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有人说,生活中没有天生的强者,只有不息的奔跑者。生活就是一场马拉松,没有谁一开始就“预定”了冠军席。只有那些瞄准目标、敢于挑战、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的人,才能脱颖而出,站上最后的领奖台。前不久,年近70岁的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而失去双腿的他为了这个梦想,努力了43年,“你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有新的作为,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生命只有一次,怎么过好这一生,很大程度上系于自我的选择。哪怕身有残疾、哪怕境遇困顿,但只要鼓起勇气、不断向前,生命就会予你馈赠,绽放出绚烂的花朵、采摘到甘美的果实。生活的意义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赋予,生命的精彩要在成长路上写就。化蛹成蝶、破茧而出,总要经历拼力挣扎的过程。如果有人帮助剪断茧丝,蝴蝶虽出了茧,却只能拖着萎缩的翅膀爬行,再也没有飞翔的能力。这破茧为蝶的生命力,正藏在一点点挣脱束缚的坚持之中,是拼搏让人有力,是奋斗让人坚强。安逸使人舒适,却让人生失彩;咬定梦想不放松、保持进击不松懈,我们才能冲破束缚自己的命运之茧,真正在繁花中翩然舞动。心坚强,折断翅膀也能飞;砀山女孩,好样的。——

好山好水身残志坚,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小姑娘是一株破土而出的参天大树,让我们看到前进的力量。   ——

涛声依旧逆境中不害怕,不放弃,坚韧自强,风雨之后见阳光。——

卓越剑客文化交流

让文学译介更精彩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姜晓丹

为中阿文化架桥的仲跻昆

仲跻昆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与阿拉伯语结缘60余载。他编著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阿拉伯文学通史》《阿拉伯古代文学史》等作品,填补了我国在阿拉伯文学史领域的空白。年,他获得阿联酋“谢赫扎耶德图书奖之年度文化人物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年,又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荣誉“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如何借由语言魅力架设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仲跻昆与阿语结缘的60余载里,他不畏艰辛、潜心钻研。如今,已年过八旬的他,仍坚持每天看书籍、写文稿,动力就来自于一种让中阿文化交流始终不断线的深沉使命感。   使命感,源自紧迫感。参加一次中青年翻译交流会时,在场的人中只有仲跻昆一人研究阿拉伯语,他不解,“阿拉伯文学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理?”别人说:“我怎么知道阿拉伯文学好啊?”这样的状况让他深受触动,也凸显出这门语言及其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的紧迫性。让更多人读到阿拉伯文学、了解阿拉伯文化,尽己所能打开世界文化宝库的一扇门,不仅要全心投入、步步深入,而且要时刻不松懈地推动自己进步。翻译虽是苦差事,却令人享受。以诗歌翻译为例,寥寥数语要遵循严格的格律,做到精准传神的情感表达,而这需要兼备阿语水平和中文功底。仲跻昆做过口译、笔译,走过十几个阿拉伯国家,每个词汇的背后无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钻研沉淀。正如他翻译的一首诗所写,“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对挚爱的追求最是无价,也终将让人在辛勤付出后得到精神的涵养、文化的润泽。   “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我们这一代,是前辈培育了我们这一代,是时代滋养了我们这一代”。正如仲跻昆所说,无论翻译工作还是教学研究,都需要一代代人传递文化的火炬。如今,年轻一代正在逐梦前行的路上努力奔跑。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文学译介会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感谢他们,让我们能读到更多好作品,丰富了认识世界的角度。   ——

好孩子   每本书的翻译都是译者们呕心再创作的过程,精彩源自努力。   ——

爱笑的风筝   把一门语言学好学精不容易,把文学作品翻译好更难,致敬。   ——

乐呵读书敬畏热忱

以敬畏心做挚爱事作者:李洪兴来源:人民日报评论情牵汉字的王宁

年出生的王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创建了“汉字构形学”与“书写汉字学”;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贡献突出,领衔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年过八十,她依然奋斗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组成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文明的“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汉字承载着历史、代表了文明,是华夏儿女宝贵的文化财富,格外需要一份敬畏心。

对汉字的热爱与敬畏,是王宁教授毕生的追求。自从大学就读中文系,与汉字研究结缘,在六十载岁月里,她与汉语言文字学始终没有分开。教学生、做研究、搞普及、参与农村扫盲……与汉字教学研究普及有关的工作中,总能看到王宁的身影。正是因为热爱,每当有人提及对汉字的疑惑时,她解疑释惑就如同“沉浸在激情当中”;也是因为敬畏,她从当年识字班的老人们等待邮递员送《人民日报》来的场景中,看到了人们对文字的渴望。

的确,有了一份敬畏心,才能把挚爱的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每当王宁教授遇到他人对汉字的误解或错用时,她都耐心讲解汉字的历史流变和审美特点,希望人们“重新拾回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正因如此,在去国家图书馆主讲《汉字与中华文化》前,她经历了很多个不眠之夜,用两个多月时间录制了10讲内容。这份“文化大餐”,让更多人在深入浅出中体悟到了汉字之美。这份敬畏心还在于,王宁始终秉持跟上时代的理念。正如她说,“我对汉字感情很深,特别   有人说,拥有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向人们呈现出它的无限可能。对于汉字,王宁教授始终敬畏并热忱地从事了一辈子研究,本身就令人崇敬。对于我们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保持一颗敬畏心,也一定能翻越一座座高山,看到最美的风景。保家卫国

保家卫国,不能后退半步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肖家鑫

“排爆专家”张保国年,张保国考入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期间,张保国刻苦钻研,成为一名弹药专业骨干技术人才。年,他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军营15年,与他相伴的是危旧弹药、冲天火光和地动山摇;警营20年,他天天在“火山口”上过日子,与死神掰手腕。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穿上排爆服担当主排手,成功处置涉爆现场余次,排除爆炸装置和可疑爆炸物多个,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导火导爆索51万余米,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点评人们常说,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戎装在身,使命在肩,自然义不容辞。更有这么一些人,当他们有机会二次选择时,毅然再次赴身战斗在守护安宁的第一线。   “排爆专家”张保国正是其中代表。从部队转业后,他来到了又一个危险的岗位,每次拆弹都如同一次“生死赌博”,用生命与死神对赌,一干就是20年。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不惧危险,坚持至今?   部队教给他责任和担当。“这活儿总得有人干”,张保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年来,他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年在销毁废弃弹药过程中,张保国不幸严重烧伤,周围人都劝他换个岗位,他却始终不为所动。军人的烙印深深刻在身上,正如他的名字,保家卫国是职责所在,作为军人和警察,不能后退半步。   

信仰让他有了不畏不惧的勇气。面对疑似爆炸物,谁穿上排爆服,就意味着谁要与危险零距离接触,就等于要直接触摸死神的脉搏。但在每个案件处置现场,张保国总是说:“我是排爆队长,第一排爆手;我是共产党员,我的党龄最长,有任务我先上。”当然,他也有担心、有顾虑、有牵挂,女儿还在读书、母亲长期因病卧床。但因为信仰所在、信念所系,他必须一次次地站出来,克服恐惧、捍卫安全。

“稳住,一定要稳住!”无论是排爆还是日常,“稳”了才能更好地“进”。千千万万名像张保国一样的退役军人,或是在干事服务的最基层,或是在生死之间逆向而行,或是在踏踏实实地创业经营,无不是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以自己的行动投身到改革发展大潮中,他们无愧于“最美”,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