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铸辉煌砥砺前行迈新程
——赣州市7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魅力赣州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南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翻开了赣南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聚焦江西南部,一幅幅城乡焕然一新、民生大幅改善、产业兴旺繁荣、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新画卷,在赣州大地徐徐铺展。年,赣州有10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速列全省第一。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全市上下感恩奋进,牢记嘱托,在新的长征路上再出发。
70年砥砺前行,70年改革创新,70年灿烂辉煌!回首奋斗历程,品味丰硕成果,展望美好前景,我们心情激荡,梦想飞扬,坚定地行进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大道上。
传承红色基因——苏区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进京展演
“项与年这位可敬的英雄战士,为中央红军提前突围、胜利转移作出了不朽贡献。”9月6日,江西省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赣南日报社记者余书福朗诵的初心故事《假扮乞丐智送情报》朴实动人,得到市民大量转发。至此,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赣南日报社主办的主题诵读已经刊播整整篇,参与人次超万。
红色,是赣南浓郁的底色。红色基因,在赣南代代相传。
在赣州,全市将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大批红色书籍出版,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首届“红军长征论坛”等理论研讨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系列经典红色文艺精品相继斩获国家级奖项。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于都县,以长征、红军、长征源命名的学校、街道、场馆俯拾皆是,多名小红星讲解员成为该县一道亮丽风景,长征文化已深入人心;由红军后代组建的长征源合唱团,9年来饱含深情、初心不改,带着多场《长征组歌》唱遍全国,苏区精神不断绽放时代光芒。
决胜脱贫攻坚——带领全市人民同奔小康
宁都县田头镇贫困户在蔬菜基地采摘辣椒
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赣州,由于战争创伤大、历史透支多、底子薄基础差等原因,一直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摆脱贫困,奔向美好幸福生活,是一代代赣南儿女的梦想。
作为江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赣州立下愚公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拔穷根誓不休。
赣州构建起四级书记一起抓、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结对包的攻坚格局。层层联动的帮扶机制覆盖到最贫困的山村,确保人员到位、责任落地,全市个贫困村,组建支驻村工作队,选派驻村工作队员近十万名。
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扶贫,赣州在体制机制、脱贫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下足“绣花”功夫。对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赣州实行靶向施策、对症下药,健康扶贫“除穷因”、产业扶贫“换穷业”、就业扶贫“断穷根”、安居扶贫“挪穷窝”,7年来,赣州累计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近万农村人口实现安全饮水和稳定用电,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上水泥路。目前,全市已有7个县(市、区)脱贫摘帽。赣州正奋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今年底剩下的4个未脱贫的县(区)全部摘帽。
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百亩荷花园荷花竞相绽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全力主攻工业——自身“造血”功能显著增强
拥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美誉的赣州市,全市工业产业曾“一花独放”。产业基础差,一直是制约赣南老区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充分考虑赣南的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和机遇挑战基础上,赣州深挖自身优势,瞄准发展短板,大力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加快推进“两城两谷两带”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自身“造血”功能显著增强。
年12月启动建设的“中国稀金谷”,如今已落地一批国内外闻名企业。赣州通过资源整合、培植龙头、联合重组等措施,成立了中国南方稀土集团,钨和稀土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年,全市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三分之一。
瞄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赣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全新布局35.2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短短三年拔地而起,如今实现了整车下线。
以龙头企业青峰药业为核心建设的青峰药谷,是赣州着力打造的国家智能制药产业示范基地;沿赣深高铁打造的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着力构建智能终端、智能照明、智慧城市三大产业链,三年来引进实施4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南康家具产业实现“小作坊”向规上企业的华丽转身,产业集群年总产值突破亿元,成为国内三大家具基地之一;围绕打造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目标,赣州聘请高水平专业机构编制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瞄准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目标,全力打造以于都、宁都、石城、瑞金、兴国为重点的纺织服装产业带。
据统计,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达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7.4%和33%。今年上半年,赣州市GDP增速9.1%,超过全省和全国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3%,超过全省和全国增速。
夯实基础设施——区域性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已建成通车的赣州迎宾大道快速路
从地图上看,赣州扼赣、粤、闽、湘四省交通要道,素有四省通衢之地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赣南老区才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城市进入高铁时代,赣州的交通短板再次凸显。
9月6日,(南)昌赣(州)高铁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距开通运营指日可待,届时赣州将迈入高铁时代。近年来,赣州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成绩喜人:年9月30日,赣州市首条合资铁路赣韶铁路正式营运;年12月18日,赣龙铁路复线建成通车,赣州至厦门、福州、上海等地开通动车,实现了动车运营零的突破;赣深高铁、兴泉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快建设,预计年建成通车,宁都、石城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瑞梅铁路、赣郴永兴铁路、赣韶铁路扩能改造等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列入江西省城际铁路网规划。
不久的将来,赣州铁路建设将形成“一纵一横”高速铁路和“两纵两横”普速铁路的3个“十”字形铁路网,成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铁节点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公路方面,赣州市规划建设“三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超过公里,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构建了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航空方面,年赣州黄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万人次,实现了与全国吞吐量前10名机场通航的目标,“米”字形航线网络已建成。随着瑞金支线机场开工建设,龙南、崇义、宁都、兴国、安远通勤机场纳入规划,赣州“一主多辅”机场布局呼之欲出。
为缓解赣州中心市区道路拥堵状况,赣州全面推进“四横六纵一环”快速路网建设,全部建好后,总长约公里的中心城区快速路可服务万城市人口,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快速无缝衔接。
筑牢生态屏障——在绿色崛起中推进发展
跑步爱好者穿越在大余县丫山景区蜿蜒的丛林中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早在千年之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发现了赣州的生态之美。
朝着打造“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这一战略定位,赣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生态屏障,加快绿色崛起。
赣州从加强生态建设、深化林业改革、坚持科技强林、严格依法治林、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组织领导等方面,高起点、高规格谋划生态赣州的绿色发展。“青年认养林”“公仆林”“光彩林”“巾帼林”“企业林”“工人先锋林”……今日赣州,一片片“有名有姓”的树林茁壮生长。赣州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广泛植绿,近7年来,赣州每年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超85%。
不搞大开发、全面实施林长制、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提高生态执法效能,赣州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路。积极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赣州还积极争取入列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创新开展抓好生态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改革,组建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专业化市场平台,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水权等生态资源交易,抓好生态效益评估,实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
近年来,赣州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以上,捧回了“绿色生态城市特别保护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
改革开放春潮涌,扬帆搏浪再起航!今天的赣州,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搭乘《若干意见》政策红利快车,拿出更实更细的改革举措,释放更多的发展红利,奋力谱写新时代赣南老区新华章。
(本版图片均由赣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