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条信仰之路。当站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再次翻开长征这本历史教科书,对那一段伟大远征留下的历史启示,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红军的敬仰也愈发强烈。10月22日,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于都挂职锻炼的我,来到了车溪乡同辉村一个名为“桂树下”的小村庄,找寻这里的红色记忆。这个村庄位于巍然耸立的车头嶂山脚下,小而朴素,地理位置优越,形似一座戏台。在这里,我有幸采访到两位85岁高龄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图1村民讲述长征故事

年10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三军团从石城出发经过车头(今车溪)时驻扎在桂树下休整,进行人员训练和物资补充。因为桂树下位于车头嶂山脚,视野开阔,地势险峻,山洞林立,易守难攻,军团长彭德怀选择了在这里驻扎。80多年过去,在离医院遗址不远处的车溪岽上飞云寺旁的灌木丛中,隐约可以看到当年红军修筑的蜿蜒五六百米远的战壕。沿着被杂草覆盖的乱石堆成的战壕向前,有一块依稀还可以看到土房基石且能够容纳近百人的山窝,以及较多的可容纳3-4人的深洞。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当年有近百名红军伤病员在茅草房里养伤,还有不知其数的红军战士在山洞里养伤。

图2-3红军养伤时用于躲避的山洞

这里也是名副其实的红军村,当时村里6户人家,有13个“承”字辈男丁,其中就有7人参加了红军。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怨无悔“跟着走”,只因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跟着共产党,就能打胜仗,家人就能过上好日子!当时的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春兴听到红军在“扩红”的消息时,为支持革命事业,第一时间想把两个儿子(大儿子王石长、小儿子王华长)送去参军。可是王春兴的妻子死活不同意,天天以泪洗面。王春兴实在看不下去了,带有些许责备地说:“天天就知道哭,难道我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红军是我们穷苦人民自己的部队,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没有红军,我们哪来的田?哪来的地?哪来的好日子?作为干部,我要支持革命事业,送仔参军。”在送儿参军时,他嘱托儿子跟着红军好好干,为革命做贡献,边说边转身抹着眼泪。登记的红军看着不忍心,叫他把小儿子带回去。在场的人们也劝他留下一个:“将来要有人为你送终。”可他说什么也不答应,坚定地说:“等革命胜利了,会有人为我送终的。”可是不到六个月的时间,两兄弟就战死沙场。噩耗传来,王春兴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进了屋,拥着同样心如刀割的妻子老泪纵横。最后,妻子扛不住丧子之痛,不久就离世了。此后几十年里,王春兴老人一直独自守在老宅里,在年11月的一个清晨安静地走了,享年92岁。在老人出殡的那天,公社的干部和中小学师生们一起为他送行,长长的队伍,绵延一里多。

图4村民送子女参加红军画

王春兴送儿参军的壮举,只是当年于都人民全力支持革命的一个缩影,而当时这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苏区群众,用淳朴和热情表达对革命事业的满腔挚爱;也正是当年无数烈士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信念不变。让伟大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指引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黄洁,女,汉族,中共党员,年10月生,江西兴国人,厦门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省委组织部年定向选调生,现任赣州市林业局四级主任科员,挂职任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乡潮溪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来源:江西选调生动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56.html